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幔柱构造理论研究若干问题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目前地幔柱构造理论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和最新进展,许多证据显示,地幔柱是严自于核幔边界附近的D″层发生热扰动并产生地幔柱的热动力源于外地核的不均匀加热作用;一个新启动的地幔柱在穿过整个地幔的缓慢上升过程会形成巨大球状顶冠和狭窄尾柱;地幔柱巨大球状顶冠会导致地壳发生上隆、区域变质作用、地壳深熔作用、构造变形作用和大规模火山作用,形成大陆或大洋溢流玄武岩;地幔柱狭窄尾柱的长期活动会在上覆运动板块上  相似文献   

2.
地幔柱假说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organ提出的地幔柱假说之后,基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的定常地幔柱模式研究,认为地幔柱是地幔对流的一个组合部分。组分差异驱动的地幔柱模拟实验结果,限制了地幔柱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热浮力驱动的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了新的动态地幔柱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简要回顾地幔柱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研究中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识别古老地幔柱的地质一环境一地球化学综合判别原则,提出了存在地幔柱的第3种类型,而埃达克岩很可能是第3类地幔柱的典型产物之一,指出了地幔柱对于成矿作用影响的双重性,也指出了地幔柱研究将对成矿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及其对于地质找矿的意义。中国西南部地区以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为标志的峨眉地幔柱最终喷发于海陆过渡相环境,具有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幔柱类似的成矿条件和含矿性,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地幔柱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地幔柱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进展,诸如地幔柱特征,动力学主模式及其一系列地质铲应;阐明了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幔柱理论涉及的是地幔深部物质垂直运动的机制,其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前关于地幔柱存在与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地幔柱学说的三个假设上:(1)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缓慢上升的细长柱状热物质流;(2)热点下具有异常高温地幔;(3)地幔柱是相对静止的。这三个方面的验证需要今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岩石学和古地磁等学科的综合运用和进一步的工作。文中认为,地幔柱学说依然能合理地解释地球上一级地质现象,反对地幔柱的学者过分强调了一些小尺度的与地幔柱理论不符的细节,而小尺度地壳特征显然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鉴别老地幔柱:(1)大规模火山作用前的地壳抬升;(2)放射状岩墙群;(3)火山作用的物理特征;(4)火山链的年代学变化;(5)地幔柱产出岩浆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满足其中的3到4个指标,因此地幔柱是形成峨眉山玄武岩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幔对流及其对地壳表层拉张盆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近十年来在地幔对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板块俯冲后在地幔中的演化特征,以及地幔上升流即地幔柱的驱动机制和地质效应。特别介绍了地幔柱对地壳表层拉张盆地形成和充填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地幔柱活动在济阳坳陷的地质表现及其引发的火山岩浆活动、碎屑充填特征。认为盆地演化的阶段性间接反映了地幔对流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7.
地幔柱的识别和演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幔柱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其诞生-演化与LIPs形成、超大陆裂解以及生物大灭绝事件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对地幔柱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动态地幔柱模式(t ime-dependent)的提出将这一研究热点推向了新的台阶。综合了近些年在地幔柱识别和演化方面的研究资料对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地幔柱的时空尺度及其与热点、溢流玄武岩、地壳抬升间的联系;地幔柱的热和物质起源;地幔柱上升和演化的动力学基础。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包括:地幔柱是主动还是被动上涌?地幔柱起源于上-下地幔还是核-幔边界?OIB是否代表原始地幔柱的熔融岩浆?无疑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将拓宽人类对核幔耦合、地幔对流及浅部物质-能量响应等动力学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海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高分辨率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和体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及全球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时发现南海地区地幔存在深达2000km以上的巨型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相关标志,将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称为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本文在论述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基础上,将地幔柱划分为柱头、柱体、柱尾、幔枝和热点等部分,建立起地幔柱三维几何结构模型,探讨了复蘑菇状地幔柱在南海海盆扩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作用对南海演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利用氖同位素体系标定地幔柱的新方法进行评述,介绍Matsumotot等在澳大利亚用磷灰石中地幔派生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氖同位素组成研究地幔柱的方法原理及成果,并指责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这对于促进有关地幔柱的地球化学示踪剂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地幔柱产生大面积软流圈上涌,沿深断裂形成岩浆房,导致大规模溢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良好的地幔柱成矿系统常出现在岩石圈不连续界面和三叉拼接裂谷,表现为地球化学急变带。地幔柱资源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幔柱岩浆分异成矿系统,从封闭到开放环境的岩浆分异形成了富钛、富镁和低钛三个岩浆端员,构成了Cu—Ni(PGE)硫化物、Fe—Ti—V氧化物和Cu—Ag自然金属三个成矿体系;(2)地幔柱同生火山热液成矿系统,包括赤铁矿—阳起石—硅化氧化铜,沥青化—绿泥石—浊沸石化自然铜和碳酸盐化硫化物三个成矿体系;(3)地幔柱同构造盆地油气系统,巨量岩浆的快速成溢流导致地壳的快速沉降,形成同构造热盆地,具有油气前景;(4)地幔柱火山岩、硅质岩和富有机质砂页岩组合为优势生态体系提供了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王登红 《地学前缘》2001,8(3):67-72
自核幔边界上升的物质 ,当其汇聚成圆柱状的结合体 ,并因其相对于周围地幔环境来说具有温度更高、活动性更强、粘度更低等特点而能够上升到壳幔边界时 ,一般可以演化成为具有宽厚的冠状构造和细长的尾部构造的地幔柱。地幔柱进一步与地壳发生作用 ,可以在地表记录下一系列的热点或形成巨大的火成岩省。根据地幔柱最后出露的位置 ,可以将其分为洋壳和陆壳环境下产出的两种基本类型 ,也可以根据其演化历史分出不同的阶段 ,如初始阶段、上升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中国西南部地区可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地幔柱冲击 ,二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一个古生代晚期演化比较彻底的地幔柱留下的记录 ,而新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活动可能正在发育 ,深部物质的大规模上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个原因 ,大量的散布的幔源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可能是中国西南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大陆下的地幔热柱与岩石圈运动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邓晋福  赵海玲 《现代地质》1992,6(3):267-274
本文首次提出中国北方大陆下存在一个地幔热柱的论证,并提出亚热柱(sub—plume)的新概念。热柱的中心与边缘部分的隙间熔浆分别为苦橄质玄武岩与碱性玄武岩。在渐新世到中新世约18.4 Ma内,北方大陆以3.26cm/a的速率向东南飘移了约600km,使日本海、渤海—华北平原等脱离热柱。导致晚第三纪日本海扩张的停止,渤海—华北平原等早第三纪火山喷发的突然中止。火山喷发期间,在热柱头部若干个亚热柱的形成,好似若干个“铆钉”穿入岩石圈,有效地阻止了岩石圈的飘移(这时的飘移速率只有0.05cm/a),我们把火山喷发称为固定岩石圈的“铆钉效应”。  相似文献   

13.
氢——地球深部流体的重要源泉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陈丰 《地学前缘》1996,3(3):72-79
介绍了近年来金刚石包裹体中流体研究结果,特别是分子氢和羟基的发现。基于地幔中氢的发现,论证了氢在地球内部的赋存形式。地核和地幔中有氢化物存在得到高压低温实验、地球物理和天文物理测定的支持。从而提出,氢是地幔羽中的原始热物质。核幔边界或地幔中氢化物释放出的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地幔流体,推动地球演化。地幔羽应称为氢羽。  相似文献   

14.
地幔柱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幔柱由热浮力驱动,流体的黏度对地幔柱的形状和物质组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地幔柱可造成岩石圈的熔蚀减薄和地表隆升,数值模拟可以定量地得出地幔柱运动的速度、岩石圈的熔融量和熔融温度等要素,但这些模拟描述的仅是物理过程,缺乏与化学动力学相耦合.国内开发的可对峨眉地幔柱进行数值模拟的软件MantlePlume1.0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峨眉山玄武岩的物质来源、活动中心、喷发时限、喷发规模、岩石圈的隆升程度,以及峨眉地幔柱的温压条件和断裂构造形成机理等.  相似文献   

15.
地幔动力系统与演化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评述了90年代以来地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的进展,探讨该领域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包括地幔内部转换带和核幔边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演化,俯冲板片热结构及其与地幔的相互作用,热点物理化学性质与地幔柱动力学模拟,地幔对流系统及其对表层地质过程的影响等。这些结果是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取得的。地震层析的结果超越了80年代取得的大尺度地幔结构,得到了越来越精细的结构,如俯冲板片的结构,660km间断面的起伏,CMB的超低速层和各向异性等。俯冲板片在某些区域平躺在上地幔底部,造成660km间断面的凹陷。已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俯冲板片至少在某些区域达到了地幔底部,说明下地幔是驱动地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不可分隔的一部分。全地幔对流模式对地幔中存在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源区的看法提出重大挑战,计算机模拟三维球坐标地幔对流已经成为现实,新的研究正试图把地表板块加入到对流的模拟之中,并再造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演化史。最后,对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认为地球动力系统演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地球内部动力状态演变的历史记录问题。而这样的记录,尤其是早期记录,只能从地球表面的造山带和盆地记录中去寻找。认为建立地质记录与?  相似文献   

16.
为加深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演化的认识,对该区的峨眉山玄武岩及下伏的栖霞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地质调查工作,并对峨眉山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峨眉地幔柱活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形成了研究区栖霞组—茅口组西薄东厚、峨眉山玄武岩西厚东薄的地质特征,地壳开始隆升的时限为(273.1±3.1)Ma,地壳抬升...  相似文献   

17.
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以冀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冀北地区金、银金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表明,金、银等成矿元素除部分萃取自含矿围岩外,主要来自深源。幔枝构造是重要的热源释放体系,控制着深源含矿流 体的迁移,聚集和成矿,从而构成了以幔枝构为中心,内带为金、外带为银金金属的构造-岩浆成矿系列,并据此归纳出幔枝构造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金龙 《地质与资源》2005,14(3):223-226
地幔柱理论在成矿学中的应用使对矿质来源的研究与地球的演化联系起来,而不再是简单地识别地壳来源或地幔来源.文章系统介绍了地幔柱特征、地幔柱成矿机制、地幔柱的演化对成矿的控制及地幔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