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界有无原生沉淀白云岩成为白云石成因研究中长期争论的话题.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对白云石成因机制尚没有完善的科学答案.有趣的是前寒武纪全球广泛发育白云岩,而寒武纪以来形成的白云石很少.目前很少有文章涉及这未解之谜.本文选择了四川盆地震旦系藻白云岩和非藻白云岩,将宏观全球构造、板块运动观点与微观先进分析方法相结合,对白云石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水介质条件、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藻白云岩,微、泥晶白云岩为原生(或准同生)形成,纯细晶白云岩为早期成岩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含硅细晶白云岩为埋藏环境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认识,并首次应用晶胞参数和结晶有序度判别原生和次生白云石.  相似文献   

2.
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定于2011年10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会期2天。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要议题1.不同地质时代的白云岩(1)前寒武纪白云岩的岩性特征、分布及成因分析(2)古生代及中生代白云岩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及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元阳县红土寨超贫磁铁矿是复合型铁矿,前寒武纪扬子地块边缘裂谷环境火山物质沉积物提供矿源。找矿方向主要为哀牢山群的阿龙组中—基性火山—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4.
铁建造(IFs)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其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状态及演化的信息,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资源类型。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新疆阿尔泰地区产出有早古生代IFs,文章以天德Ⅱ号铁矿为典型矿床开展了深入的矿物学研究。天德Ⅱ号铁矿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IFs主要组成矿物为磁铁矿和石英,角闪石和石榴子石次之。此外,可见少量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以及金红石等矿物。片岩中矿物组合与IF类似,但磁铁矿含量较低,而硅酸盐矿物含量较高。IFs和片岩中磁铁矿均较为纯净;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镁钙闪石,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黑云母为镁黑云母;ⅠFs中石榴子石主要属于铁铝榴石-锰铝榴石系列,与前寒武纪IFs矿物组合一致,这些矿物均为变质成因。据此,笔者推测天德Ⅱ号铁矿原始沉积物为无定形二氧化硅、碎屑物质、碳酸盐以及Fe(Ⅲ)-氢氧化物,其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根据Grt-Bt地质温度计计算其变质温度为592~617℃,依据Hbl-Pl-Qtz地质压力计获得压力为3.06~3.23 kbar。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天德Ⅱ号铁矿可能与前寒武纪阿尔戈马型IFs类似,早...  相似文献   

5.
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它不仅发育于时代较新的始新世地层内(如太平洋中的 Enewetak 珊瑚岛地区),而且也发育于时代较老的震旦纪灯影期地层内(如云南东北部地区)。在以前的白云岩成因研究过程中,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被大大地低估了。自从 Saller(1984)首次报道了正常海水白云岩化的实例以来,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 Kasner(1984);Land(1985);Smart(1988);Tucker(1990);朱同兴、罗安屏(1993)等。近年来,作者通过对云南东北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潮缘沉积物的岩石学、沉积相、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地球化学标志等综合研究,认为该套巨厚的白云岩层(400—1000m)的成因不是原生的,而是成岩交代形成的,其主要的形成机制之一就是成岩早期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类型以及古气候等条件的限制。造成滇东北地区灯影期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位于其西北部的青藏大洋内的冷洋流向东部沉积物内泵吸,和位于其东南缘的扬子边缘海的海水向西部沉积物内循环对流(柯特对流)。上述的泵吸作用与对流作用的相互叠加可使巨大体积的海水通过扬子海域,尤其是扬子台地西南边缘(滇东北地区)沉积物,从而使其发生巨大规模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由海水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的结构有序度中等,I=0.68—0.82,其碳、氧同位素组成均显示海水碳酸盐来源,δ~(13)=+1.8—+2.6‰(PDB),δ~(18)O=+2.1—+2.7‰(PDB)(冷洋流来源,Enewetak Atoll,始新统)或-5.1—-6.5‰(受地热和大气淡水双重影响而偏负值,滇东北地区;灯影组)。灯影期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模式合理地解释了区域巨厚沉积物的块状白云岩化成因、充足的镁离子来源以及多余的钙离子的搬运等白云岩成因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代表两次大冰期的阿得雷德冰川沉积物广泛分布在中澳的三个盆地中。对白云岩标志层的认识,证实上述发现的冰川沉积物与南澳阿得雷德地槽的下和上冰碛岩相同,这就导致对阿马迪厄斯盆地的阿得雷德地层作出修正。此地较早的冰川是以 Areyonga组为代表。这里的 Areyonga 组仅限于以前未命名的下段(杂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白云岩),正如最初在中西部剖面内确定的一样,该沉积物是不连续的,并可与最东部已作 Areyonga 组填图的整个地层相对比。在每个地区,Areyonga 组都被一层薄的纹层状暗灰色白云岩和粉砂岩复盖。Areyonga 组的前上砂岩段是以推断的不整合产在各种较老地层上。它可能是东部冰川成因的 Olympic 组(前段)的非冰川成因的侧碛物,是两个冰期中较新的冰期。Olympic 组被粉红色到浅黄色的纹层状和薄层状典型的上白云岩标志层覆盖。在恩加利亚盆地,首次发现具典型下白云岩标志层的薄的下冰碛岩,它产在具典型上白云岩标志层的上冰碛岩(Mount Doreen 组)下边一层页岩层之下。在乔治纳盆地,记录早期冰川作用的 Field 河层的杂砾岩和纹泥粉砂岩,被一层相同的下白云岩标志层覆盖。在中斯图特山和南锡山的冰川沉积物没有确定的层位,但岩性缉合可以与南澳的两期斯图特冰川作用的早期(下)对比。这些对比明显地说明某些岩性标志的稳定性,可以重现分布在一些晚前寒武纪地台的非常近似的岩性顺序。现在有效的同位素和生物地层资料是不明确的,并且存在许多疑问和限制,但都与所研究的盆地中每次冰川作用是近似同期的观点相一致。在阿马迪厄斯和恩加利亚盆地关于一些上阿得雷德岩石单位的新命各列在附表中(附表删去——译者)。  相似文献   

7.
(1932、1941)、(1940)、W.B.-Harland(1965)和其他学者提出了冰川沉积潜在的对比可能性。实际上,早就企图实现这种潜在对比,只是长期受知识水平和已有区域对比特征或广泛反演的限制。前寒武纪冰川沉积学和地层学在最近15—20年间取得的成就,已经能够确立或肯定许多冰川成因的冰碛岩,更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时代,证明从上太古代起冰川沉积物在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地层柱状剖面图上不均匀地分布(Chumakov,1972;Williams,1975;Hambrey和Harland,1981)。  相似文献   

8.
李旭平  陈妍蓉 《岩石学报》2021,37(1):253-268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3.5~1.8Ga前陆架和洋盆的常见沉积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构成了世界上重要的铁矿资源.虽然它们成矿过程及其演化的许多方面的问题仍未解决,但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沉积方式的长期变化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化学演化有关.条带状铁建造记录了前寒武纪古海洋、古环境、大气条件和细菌代谢条件以及铁的来源和沉积过...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在印度半岛和埃斯特拉(Extra)半岛广泛分布有前寒武纪迭层石(Valdiya,1969;Schnitzer,1971)。虽然这些生物沉积构造已用来作印度各前寒武纪沉积盆地的地层对比,但对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几乎没有讨论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印度中部恰特斯甘(Chattisgarh)盆地晚前寒武纪沉积物中极其发育的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作一点介绍。有关该区的地层和地质特征,达特(Dutt,1963)和施尼特(Schnitzer,1971)已作过讨论。这些沉积物中的迭层石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罗拉多州产有世界闻名的Cripple Creek和Leadville等浅成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Cripple Creek脉状矿体赋存于前寒武纪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和第三纪的响岩、层流纹岩、爆破角砾岩以及湖泊、诃流桐沉积岩中。Leadville交代型矿体赋存于古生代白云岩内,此白云岩中有白垩纪-第三纪的石英二长岩侵入体。上述两类浅成文山热液型金矿床受火山机构的控制,围岩受到绢英化、泥化和青盘岩化蚀变作用,有时在矿脉上部发育“粘土化蚀变帽”,受表生风化作用之后可以形成经济效益很高的“铁帽型金矿床”。以上地质特征对我国同类金银矿床的找矿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野外调查中,不少非生物成因构造,有时被误认为生物痕迹。这类构造,尤其是前寒武纪地层和深海浊流沉积中所见,外形上酷似痕迹化石。但往往是物理作用中的水流作用,沉积物中流体的移动、闪电、边缘矿物颗粒的位移、非岩化地层的变形、沉积物干缩等,以及化学作用的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作用、硅化作用、差异性溶解和沉淀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贵州台江五河剖面灯影组顶部微体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钱逸 《地质科学》2005,40(1):40-46
贵州台江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30~70μm的锥形微体动物化石,它们具有典型的锥管状、似几丁质壳壁和平行纤维结构等生物结构,可能分属软体动物CarinachitidsArthrochitesPunctatusSpondylotubus和似几丁虫类化石等5种类型。其中建立了一新属、种Spondylotubus taijiangensis Yang(gen.etsp.nov.)。在灯影组白云岩中这一类群的发现对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地层,以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5-389
菜园子磁铁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东缘,江舟—米市断陷盆地带南段,川滇黔相邻成矿区之会理—会东前寒武纪铁铜铅锌银成矿远景区内。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物探异常特征与见矿效果的验证、矿体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的分析,认为菜园子磁铁矿床为与晋宁期中基性次火山作用有关的"火山喷溢(发)—变质热液型"(赤)磁铁矿床。  相似文献   

14.
徐彬 《四川地质学报》2014,34(3):385-389
菜园子磁铁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东缘,江舟—米市断陷盆地带南段,川滇黔相邻成矿区之会理—会东前寒武纪铁铜铅锌银成矿远景区内。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物探异常特征与见矿效果的验证、矿体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的分析,认为菜园子磁铁矿床为与晋宁期中基性次火山作用有关的"火山喷溢(发)—变质热液型"(赤)磁铁矿床。  相似文献   

15.
针对Utah州Twin Peaks流纹英安岩和流纹岩中的普通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钛磁铁矿和钛铁矿,进行了29种痕量元素(包括REE)分配系数的计算,计算结果介于前报导的英安岩和高硅流纹岩之间,在Twin Peaks区较低硅的岩浆中,斑晶和熔体间的分配主要受晶体结构的克配。而在较高硅质体系中,熔体构造和挥发份含量变成主要控制痕量元素分配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北京西山及邻区下古生界白云石化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阳  章雨旭 《地球学报》2000,21(1):78-85
近十年来 ,笔者在对北京西山及邻区下古生界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过程中 ,对白云石化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和层序地层意义进行了探讨 ,获得了如下新认识 :①根据泥质条带灰岩、泥晶灰岩和颗粒灰岩中白云石化发生的规律 ,证实粘土矿物 (泥质混入物 )的存在对白云石化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②北京西山下寒武统昌平组下部“疙瘩状”灰岩的形成与白云石化有关 ;③寒武纪和奥陶纪广泛发育的“生物扰动灰岩”已受到强烈的白云石化改造 ;④中寒武统徐庄组和张夏组中“砾屑状”鱼而粒灰岩的砾状构造和断续条带状构造并非原生沉积构造 ,有些“砾屑”是准同生白云石化的结果。根据白云石的形成条件 ,笔者认为 :①在奥陶系马家沟组的厚层藻纹层灰岩 -生物扰动灰岩 -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旋回中 ,白云岩是这类副层序的顶面 ;②三山子白云岩 (上部 )是寒武纪末期高水位体系域晚期的产物 ,而人们将其与三山子白云岩对比置于北京 -涞源 -浑源一带的微晶丘为低水位体系域的沉积 ,即寒武纪末期的海水仅退出了三山子白云岩分布区 ,而没有退出微晶丘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引言最近几年,全世界对研究前寒武纪生命的兴趣和活动都有明显的增加。朝着解决早期生物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那些事件的性质和时间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肖夫,1970、1975;克劳德,1976的最近评论)。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前寒武纪微生物群(主要是保存在藻一纹层状迭层石沉积物中的兰藻,是在藻一纹层状迭层石(沉积物沉积  相似文献   

18.
前言阐明条带状铁建造主要矿石矿物(磁铁矿、赤铁矿和菱铁矿)的成因,与解决条带状铁建造形成条件和成因这个基本问题有密切关系。假如,我们只限于认为铁建造是化学沉积物,那么,在解释沉积物的原始成分和主要矿石矿物磁铁矿的形成条件方面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见解。当代假设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类:(1)原始沉积物主要是由胶体溶液沉积的氢氧化物(赤铁矿)。磁铁矿和菱铁矿是  相似文献   

19.
白云山蛇绿混杂岩是北山造山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岩带的一部分,由蛇纹石化二辉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堆晶辉长岩、块状辉长岩)、基性枕状熔岩(变玄武岩)及深海-次深海远洋、半远洋相沉积物(硅质岩、板岩)、白云岩等组成。其中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96.4±2.2 Ma,指示蛇绿岩形成于晚寒武世;混杂带中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为洋底玄武岩,兼有洋岛碱性玄武岩(OIB)和洋脊玄武岩(MORB)的地球化学性质,枕状熔岩与硅质岩交互产出,指示其形成环境为深水洋盆。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该蛇绿混杂岩带为寒武纪洋中脊存在的遗迹。  相似文献   

20.
敦煌复合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体的组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燕  孙勇 《岩石学报》2018,34(4):963-980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初步讨论了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规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亲缘性及构造演化过程,提出:(1)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ca.3.1~1.6Ga,构造-热事件主要划分为新太古代(ca.2.7~2.6Ga和2.6~2.5Ga)、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三个阶段;(2)新太古代早期(ca.2.7~2.6Ga)和新太古代晚期(2.6~2.5Ga)是敦煌造山带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阶段;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主要是古老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阶段,也有少量新生陆壳物质的形成;(3)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初拼合事件可能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2.5Ga),之后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汇聚、碰撞造山过程,直到中元古代早期(1.8~1.6Ga),造山活动结束,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固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稳定固结之后,即~1.6Ga之后,敦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进入长达12亿年的静寂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类似于地盾状态),直至古生代志留纪开始活化(~440Ma),卷入古亚洲洋南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