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钮学新 《气象》1977,3(4):11-12
春季东海低压往往造成东海渔场的偏南大风转偏北大风,强低压造成的这种大风天气,对东海渔业生产影响极大,其危害程度甚于冷空气大风。 为了进一步落实敬爱的周总理关于“气象工作就是保护人民的,首先是保护劳动人民的”的指示,更好地掌握对东海低压的预报,我们普查了1963—1966年和1970—1975年4—6月份的资料,对资料完整的85个东海低压过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东北低压大风天气的数值预报与模式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玉玲  仲雅琴 《气象学报》1985,43(1):97-105
东北低压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在春季出现最频繁,低压强度也最大,它所带来的天气经常是持续的强烈大风。根据1956—198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四、五月份东北低涡出现大风(长春,四平和白城三站地面风速≥10米/秒)的机率可达60—80%。本文对一次东北低压的发展及其大风天气进行了数值预报。为  相似文献   

3.
唐伯根 《气象》1982,8(11):13-13
为保证海上安全生产,我们对如何利用单站要素曲线来监测大风,作了一些工作。现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海上大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我们用1974—1979年黄海15例大风的资料进行分析(选取了春、夏、秋季有代表性的大风过程)。为了消除日变化的影响,我们以24小时变温(△T_(24))、变湿(△e_(24))、变压(△P_(24))来表示。将海上大风分为:入海低压前部偏南大风(用D表示),高压后部偏南大风(用dG表示),纯冷空气偏北大风(用G表示)及冷空气与低压(槽)结合型偏北大风(用Gd表示)四类。它们的特点是:D型大风持续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低压入海后加深,风力可达7—8级,风雨交  相似文献   

4.
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淑琴  黄辉 《气象》2006,32(1):68-73
通过对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认为:地面的倒槽波动,加上高空的涡度平流、低层南北两支气流相遇形成的强烈的切变是地面低压能够形成并发展的关键。中低层的温度平流、降水凝结释放潜热维持上升运动,是低压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高空动量下传最终形成了地面的强风。  相似文献   

5.
通过影响滇东南地区的西行台风低压个例的分析得到滇东南台风低压天气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使西移到云南的热带低压维持和加强,以及大量的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扰动的存在是此类暴雨的触发机制;逆风区、气旋式辐合、大风区以及持续的暖平流是造成台风低压暴雨过程的直接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6.
对造成阿图什地区1980年──1989年10年中3──5月96次大风天气个例的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造成大风的影响系统有6种高压类型,同时对应普查了塔里木盆地的系统,得出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热低压,另一种为均压场。并从表征高压和低压的范围、强度及其变化等特征出发,选择了有明显物理关联的高压或低压的出现范围、中心数值、闭合圈数、中心数值的变化、移向、移速以及一定区域的等压线梯度(条数)和有无冷锋等角度进一步阐述了高压或低压的特点及变化情况,用于分析总结各种类型影响系统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非汛期(1—4月与10—12月)大风预报技巧,降低大风灾害影响,文中以重庆市永川区大风天气为例,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06—2017年非汛期永川区大风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形势和大风类型,并总结大风天气的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大风主要集中在永川区中部偏北一带,城区最多;除2012年外均有发生;1月未出现,4月发生次数最多;一天中以后半夜为大风高发期。2)主要环流类型为冷锋后偏北大风型、热低压大风型、高低压系统间梯度风型,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型占主导。3)各类型地面系统差别较大,冷锋后偏北大风型冷高压强度在1 022.5 hPa以上,热低压大风型低压强度在1 002.5 hPa以下,高低压系统间梯度风型气压差强度在10 hPa以上。4)各类型前期气温大多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型与强降温关系最紧密,冷空气主要以西北路径影响四川和重庆地区,通过预报强降温天气及降温强度来预报永川区大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最后总结的大风预报方法和流程,在2018年的2例大风过程预报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于慧珍  马艳  韩旭卿 《气象科技》2023,51(1):94-103
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为例,利用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大风的环流形势和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形成大风的天气型有5种,按大风日数从多到少依次为西北路冷高压型、低压槽后型、低压槽前型、江淮气旋型和北路冷高压型,与不同天气型下大风发生的概率大小顺序一致。(2)冷高压型(包括西北路冷高压型和北路冷高压型)的冬季大风最多,低压槽型(包括低压槽前型和低压槽后型)的春季大风最多,江淮气旋型的春、秋季大风最多。(3)高空冷平流、地面冷高压和动量下传是西北路冷高压型大风的成因;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冷高压是北路冷高压型大风的成因;高空暖平流、入海高压和东北低压是低压槽前型大风的成因;高空冷平流、地面冷高压和东北低压是低压槽后型大风的成因;受高空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影响,气旋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在半岛南部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江淮气旋型大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渤海的风暴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涛 《气象》1975,1(10):17-18
风暴潮,是指在台风、寒潮大风、低压大风等气象因素的作用下,使受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超过正常潮位的现象。由于主要是气象条件所致,所以也称为气象潮。风暴潮是一种自然灾害,如果风暴潮恰与受影响海区的天文潮  相似文献   

10.
段修荣 《四川气象》2002,22(1):16-18
本文从雷县大风形成的物理因子入手,对“7.25”雷暴大风形成的环流形势、能量、层结构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各因子在大风发生前均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1.
利用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和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等常规观测资料,对乌鲁木齐2013年春季南郊发生的一次东南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释用,揭示了乌鲁木齐东南大风发生和维持的物理机制,发现细网格资料在预报时空分辨率和预报性能等方面均有提高,对东南大风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分析表明:达坂城至南郊一带东南风频发是由于春季地面蒙古高压部分南掉,形成东西间气压梯度力同乌鲁木齐南郊地形狭管方向一致时,并在“慢坡”重力下滑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回流型东南大风;细网格850hPa风矢量、10m高度上的风、海平面气压场、2m高度上的温度等要素预报,对乌鲁木齐南郊东南大风的起止时间、风速量级及落区的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大量普查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 将最近10年历史天气图的地面气压和有关海面强风代表站的风场资料在日本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报文的1.25°×1.25°格点分布上进行客观分析, 对比传统的以关键区域划分冷空气入侵路径与广东海面强风的关系, 提出了一套与广东冬季海面强风关系更密切、作用更直接的地面关键区气压场分布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分型;根据梯度风原理, 用经验加统计的因子挑选方法, 形成了一套应用日本数值预报模式输出、适用于广东海面强风预报的完全预报(PP)方法。检验和业务试用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对广东的海面强风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用完全预报方法做沿海海面强风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对1981-1995年的大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用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压预报于田县5月大风天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一次春季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新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与华北低压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风的主要原因;地面冷锋前的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气流的叠加,为深对流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高空西风急流配合适合的垂直环流,产生动量下传,是超出一般强度的冷空气大风产生的原因;ECMWF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均成功地预报出了此次强风过程。  相似文献   

15.
辽宁空气中度污染和重污染天气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辽宁省14个城市5种污染物逐日的污染指数API数据,基于东北低压型、南大风型、干冷锋北大风型和夏秋大雾型四种易形成辽宁地区沙尘污染的天气类型,对污染天气类型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和中度污染天气中PM10污染所占比例最高,污染天气类型主要是干冷锋北大风型。  相似文献   

16.
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山山脉大地形共同作用形成新疆百里风区,其风力之大居全疆九大风区之首。为进一步研究百里风区强风中尺度特征及其与局地地形的关系,选取2018年5月6—8日百里风区强风天气过程,使用WRF模式进行中尺度模拟分析,形成以下结论:天山两侧气压梯度力驱动下冷空气翻越天山,经色皮山口狭管效应和过山波水跃下沉接力加速,在背风坡上空形成强风区,强风区接地形成百里风区地面大风;大风过程中,七角井盆地地形强迫引发有限振幅重力波,背风坡上空大风区之上的临界层吸收上层能量并向下传递,增大了大风区的风速,使得低空大风区的接地更加充分。低空大气稳定层结的强度与大风强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一次寒潮强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11月7日出现的寒潮强风天气过程是由于冷空气不断堆积产生强的气压梯度风,地面迅速加压产生强变压风,冷高压脊前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强的动量下传风所谓三风合一的所造成。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上所罕见。  相似文献   

18.
晋中市2000年3月27日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晋中市2000年3月27日出现了8级以上的大风伴随强沙尘暴天气,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急流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直到新疆境内的高压脊前的偏北急流的发展,使得蒙古气旋异常东移南下,导致了该次大风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华中地区的一次多弓状雨带降水过程的形成机理及其与水平涡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雨带发生在切变线南侧的西南气流中,多弓状雨带出现前,大尺度高低层气旋式曲率的水平涡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于上升运动的背景场。弓状雨带最初形成在对流不稳定和低层气流辐合条件下,局地强降水引发的下沉运动使中低层大风出现,大风中心南侧反气旋式的环流与背景场中的西南气流汇合构成了短波槽,尾部雨带出现在短波槽中,弓状头部生成于北侧的气旋式风场切变中,大风中心相较南北两侧更快的移速使雨带中部向前侧凸起。流场上的短波槽发生在700 hPa以下,在西南气流的背景场下,该槽向前后两侧的双向传播是多弓状雨带形成的重要触发因子。中尺度弓状雨带附近低层的水平涡度在强盛期、减弱期和消散期有着明显不同的结构特征;而在高层,雨带发展时和强盛期都为气旋式水平涡度控制,减弱期多为反气旋式水平涡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