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实现了对 Cu同位素组成(δ65Cu)的精确测定,推动了 Cu同位素在矿
床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在收集铜同位素近年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不同铜矿床 类 型(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热液型铜 矿 床、火山气液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等)以 及 主 要 矿 物(黄 铜 矿、辉 铜 矿、黄 铁 矿等)的 Cu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铜矿床和矿物 Cu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型矿 床、热液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接触交代型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火山气液型铜矿床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黄铜矿、斑铜矿、铜蓝、硫砷铜矿、硅孔雀石等矿物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辉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孔雀石等矿物相对富集轻铜 同位素;接触交代型铜矿床、火山气液型铜矿床中的黄铜矿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床、斑 岩 型 铜 矿 床、热 液 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中的黄铜矿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斑岩型铜矿床中的辉铜矿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热液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中的辉铜矿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接触交代型铜矿床中的黄铁矿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铜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均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   相似文献   

2.
垣曲县"同善天窗"分布有虎坪铜矿床、篱笆沟铜矿床及旋风沟、杜家沟等众多铜矿点,本文通过对区内典型铜矿体地质特征分析,认为晚太古界变基性火山岩是铜矿的主要矿源层和含矿层;宋家山期形成的片理化带、韧性剪切带及褶皱是铜矿床的控矿构造,后期的变质热液活动为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热源,使成矿物质在不同岩层中富集成矿,形成铜矿床。因此认为本区铜矿床的成因类型有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和变质热液型铜矿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对柬埔寨柏威夏罗文德邦已发现的铜矿体进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矿区含矿岩石为闪长玢岩类,含矿岩体与围岩同为二叠系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含矿岩体受NWW向的构造控制;岩浆的侵入成岩和含矿热液作用,使近矿围岩受到广泛的交代蚀变,在岩浆沿构造上升交代蚀变过程中,岩浆中的黄铜矿、黄铁矿开始结晶熔离,岩浆上升达到赋存空间,使岩石绢英岩化,同时使有益元素黄铜矿、黄铁矿形成工业矿体,有局部的地段沿微型裂隙充填形成含矿石英脉和黄铜矿细脉;该矿床属热液交代-充填型;磁铁矿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带等标志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结合柏威夏罗文德邦铜矿床特征与区域上已发现的矿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汤丹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构造带,矿体产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白云岩与黑山组碳质板岩中,分别称为东川式和桃园式铜矿体。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层位控制明显,具有多层位赋矿特征。通过梳理主要控矿要素,总结成矿规律,结果表明:汤丹铜矿床的东川式(Ⅰ号和Ⅱ号矿体)与桃园式(Ⅳ号矿体)铜矿体受连通性较好的横向断裂控制,铜矿化强烈的地段,NW向横向断裂较发育;落雪组渗透性较好的砂质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为主要含矿层,岩性控矿特征明显;赋矿围岩的V/Cr、V/(V+Ni)、Ce/La沉积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氧化-还原界面是成矿有利地段。结合近两年对东川矿田的深边部找矿工作部分成果,以多层位成矿体系为依据,以因民铜矿区为例进行多层位找矿分析。调查发现因民铜矿区横向断裂较发育,每400 m约有12条,局部分布较密集(每100 m约有9条),落雪组二段青灰色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中均具有一定的铜矿化,多个原生晕样品Cu质量分数大于2 000×10~(-6),预测在东川式层状铜矿体上部层位具有寻找东川式层控脉状铜矿体和桃园式铜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乌多坎砂岩型铜矿是世界知名的超大型砂岩型铜矿之一。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
乌多坎砂岩型铜矿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对比了乌多坎砂岩型铜矿床与世界主要著名砂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成
矿及赋矿的共同点。结果表明,世界著名的大型-超大型砂岩型铜矿均形成于后造山盆地或地台边缘的盆地(坳陷)中;矿体的规
模与形态取决于岩性-岩相条件;矿化类型均具有Cu-Ag矿化特征;均具有干旱的古气候条件及滨海相、三角洲相、海湾-泻湖相
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铜矿峪矿4#、5#矿体地质特征的研究,对铜矿峪矿探矿成果进行阐述,提出矿化规律明显受含矿岩性控制,为增加矿山地质储量,延长矿山寿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铜矿一直以来都是紧缺矿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铜矿资源需求不断扩大,而桂东南地区铜矿(化)点较多,铜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地质工作程度低。文章归纳了桂东南地区铜矿点的分布、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分析了控矿规律,并划分出了几个成矿预测区,认为桂东南地区铜矿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是中国东部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三大矿床组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德兴地区朱砂红斑岩铜矿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磷灰石ID-TI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71.3±1.7)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4;热液蚀变磷灰石ID-TIMS U-Pb年龄为(170.6±1.0)Ma,MSWD值为0.49。上述年龄数据表明:朱砂红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侵位和铜钼成矿作用均发生在中侏罗世,从岩浆侵位到热液成矿具有较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岗讲铜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典型的斑岩型矿床。选用EH4连续成像技术,获得的低阻异常与钻孔控制矿(化)体空间位置吻合性良好,并依据物性差异尝试区分岩浆岩的活动期次及断面形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定位深部矿(化)体空间位置,是冈底斯成矿带探测深部斑岩型铜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纳米比亚罗什皮纳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罗雷铜矿、斯克皮铅锌矿、罗什皮纳铅铜矿及海伯超大型铜矿床以及多处Cu,Pb,Zn,Au及Bi等多处矿(化)点,可望形成铜、铅、锌、钼等多金属矿床集中区,找矿潜力巨大。该文在分析该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罗雷铜矿的地质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罗雷铜矿和海伯铜矿之间的大部地区铜矿找矿潜力进行了展望,指出激发极化法是该区隐伏铜矿床勘查的有效物探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王家庄、碑楼铜矿床位于邹平火山岩盆地内,区内为山东重要的铜矿产地.在收集以往地质工作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王家庄铜矿床与碑楼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赋矿岩石、围岩、矿体规模、形态、产状等特征,分析了矿石中金属矿物与矿石类型;对王家庄与碑楼铜矿的成矿期次与成矿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邹平火山岩主要经历了3次喷发与侵入...  相似文献   

13.
邹平地区是山东省内最主要的铜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先后发现了王家庄铜矿和碑楼铜矿,构成了区内典型的次火山岩型矿床系列。该文通过搜集和研究邹平火山岩区以往多年的信息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及其找矿成果,初步建立了邹平火山岩盆地铜矿的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就下一步该区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区分黄狼沟铜矿体、花豹沟铜矿体的矿体类型和特征,对华北板块南缘的山西地块和豫西地块接壤部位的两个铜矿体特征进行了对比。通过对两矿体的出露岩石、含矿岩相似点和相异点等方面的对比,得出结论为两矿体虽有一些特征相似,但也有一些特征相异,故两矿体不是同一类型。  相似文献   

15.
邹平地区铜矿有王家庄铜矿和碑楼铜矿,构成了区内典型的火山热液矿床系列。王家庄铜矿处在晚期火山构造会仙山破火山口中心部位的火山通道里,赋存于王家庄复式岩体中部的斑状中粒石英二长岩(原称石英正长闪长岩)中。碑楼铜矿赋存于受NNW构造控制的偏碱性闪长玢岩岩体中。含矿岩体显示出低磁高极化特征,激电异常与环状低磁异常吻合较好。邹平碑楼铜矿求得铜金属量20245.3t。  相似文献   

16.
萨因达克斑岩型Cu-Au矿床位于巴基斯坦贾盖铜矿带西部,是巴基斯坦境内重要的世界级斑岩型铜矿床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巴基斯坦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萨因达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从而探讨了其主要控矿因素。研究表明,NW向区域性断层(托兹吉科断层)和大型向斜构造,以及一系列的次级断层是该矿床的导矿通道和容矿场所,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和就位;早中新世岩浆活动产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石英闪长斑岩岩株,为该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围岩蚀变从岩体到围岩依次为钾化、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导致萨因达克斑岩成矿模式(中心为管状、透镜状矿体,边缘为脉状矿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阿尼玛卿山地区是我省铜矿重要成矿带之一。本文阐述了区内超基性岩带与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本区位于古特提斯海北缘俯冲带中的蛇绿混杂岩带内,代表了古板块的缝合线,超镁铁质岩、具堆晶特征的辉长岩、玄武岩等具有蛇绿岩的特征,是构造冷侵位产物;确定了两个含矿层序,划分了两种成矿类型:一种产在蛇绿岩组合下部的超基性岩中,如德尔尼铜钴矿床,另一种产在蛇绿岩组合上部层序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如牧羊山铜矿;介绍了成矿预测区地质、矿(化)体及物探异常主要特征,指出了测区中最佳找矿地段,明确了在该地区普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肃北公婆泉斑岩型铜矿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研究,探讨了成矿模式和矿床成因。本区铜矿的形成主要与含矿斑岩体的侵位、演化有关,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接近地表时,含矿的高温流体强烈交代斑岩体和围岩,大量的成矿物质沉淀、富集,形成了斑岩型Cu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七)中条处处有铜矿 山西的铜矿各大山区几乎都有,但形成矿床的,即可被开采的,却只局限于中条山.中条山的铜矿分布广泛,年代悠久,产量可观.山西省铜矿储量在全国排名第五位,中条山是我国第三大铜矿基地(第一云南,第二辽宁).中条山的铜矿产出在太古代到古元古代上下五套地层中.在垣曲的篦子沟和铜矿峪形成两处大型工业矿床.小型铜矿床更是星罗棋布,集中在闻喜、绛县、垣曲三县交界地段,成为著名的"铜三角".  相似文献   

20.
海兰德瓦利矿集区(HighlandValleydistrict)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南部,是加拿大最大的铜矿产地,该矿集
区开采历史悠久,研究资料丰富。矿集区位于太平洋东岸,山间带的克内尔(Quesnel)陆缘弧上,赋存于三叠纪末期侵入的吉琼河
(GuichonCreek)岩体中。矿集区中主要有瓦利(Valley)、洛尼克斯(Lornex)、海蒙特(Highmont)、伯利恒(Bethlehem)和JA5个
矿床。矿体主要与晚期的侵入体有关,且受多组断裂交叉复合控制。矿石的构造类型主要为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主
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和辉钼矿等,矿化蚀变分带明显,锆石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年龄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
出岩浆侵位与成矿作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形成时代约205Ma。该铜矿从形成构造背景、形成年代到矿床特征均与中国德兴斑岩
型铜矿有相似之处。在矿集区的勘查历史中,感应激发极化法、航磁、水系沉积物以及遥感均对该矿床的找矿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海兰德瓦利矿集区特点及找矿经验的系统总结,可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在我国境内寻找同类矿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