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百字短讯     
<正>勘探与进展中海油2010年将在南海钻探7~12口深水井凸显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南海打造成一个重要生产基地。该地区资源量估计为220亿桶油当量。该公司在未来10年将投资2000亿元用于开发南海1500~3000米深水区域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2.
百字短讯     
<正>勘探与进展中国石化在巴西油气勘探获进展国勘(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巴西公司旗下RSB公司在Campos盆地BM-C-33区块超深水域(水深2000多米)的盐下层,探明可采油气资源当量1.86亿吨,其中轻质油1.04亿吨,天然气953亿立方米。莺歌海获天然气新发现中国海油发现的东方13-2位于南海西部莺歌  相似文献   

3.
气候增暖背景下,东亚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发生了显著变化,水汽输送变化对该区域降水异常具有重要作用。回顾和梳理了近年来关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水汽来源的研究,重点关注外部水汽输送来源、季节差异以及局地蒸散发变化,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南海、西太平洋和欧亚大陆陆地蒸散发的水汽分别通过南亚季风、南海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纬度西风带传输至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以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占主导,冬季基本取决于西风所携带的水汽含量。1979年以来,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再循环率均呈现增加趋势,季节尺度夏季的再循环率高于冬季。未来主导东亚干旱半干旱区水汽输送特别是夏季水汽输送进而影响降水的源地以及路径需要进一步验证,量化外部输入水汽和内部蒸散发水汽相对贡献的研究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水汽来源变化仍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河南地质》2009,(1):40-40
近日,中铝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秘鲁签署20亿美元的贷款融资协议。该项贷款将用于秘鲁特罗莫克铜矿项目的开发。该项目为目前我国对秘鲁最大单一投资项目,建成后年产铜金属可达20万吨。2007年8月,中铝公司投资8.6亿美元完成了对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全部股份的收购,2008年5月,中国铝业公司与秘鲁矿业公司在秘鲁总统府签署了特罗莫克铜矿项目行权合同。  相似文献   

5.
2011年,湖南的第一家干亿级企业诞生在矿产资源领域。记者从注册在长沙的五矿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血矿有色)获悉,2011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这意味着,湖南省已诞生第一家下亿级企业。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质》2010,(3):59-59
加拿大力拓铝业公司在目前召开的铝业会议上表示-随着铝合金产量和新的工厂未来在阿联酋、卡塔尔、利比亚、伊朗和阿尔及利亚的增加,该地区或将会出现一个最大铝工业生产王国。预计到2015年,中东和北非地区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地,预计铝产量将会达到500万吨/年。  相似文献   

7.
《辽宁地质》2012,(6):18-18
可燃冰,在我国南海海域储母预估可达600亿市办水,具有巨大的商业开采潜力。我国拟于近期派遣凋查船前往南海海域对可燃冰的储量及分而布状况进新一轮的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进展》1997,12(5):494-495
世界瞩目的南海盆地独特的油气形成条件南海面积达350万km2,是我国近海唯一具洋壳的边缘海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发现油田15个,储量5亿t,天然气储量1128亿m3。南海又是欧亚、太平洋、印度洋等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国际大陆动...  相似文献   

9.
郭伟  王颖 《第四纪研究》2006,26(3):485-490
中国大陆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的俯冲,形成一系列岛链,而岛链间的海峡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咽喉水道。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人民币(约为16854亿美元), 外贸交易总额达11548亿美元,其中90 % 以上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而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最为重要。马六甲海峡位于巽他陆架上,水深25~113m, 航道仅宽2.7~3.6km;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海底地貌复杂, 珊瑚礁滩广布, 地质构造及海底地貌情况决定了中国国际运输航线是经过南海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之间的中沙海槽, 向南通过南沙群岛西侧西卫滩与李准滩之间, 通过马来半岛一侧马六甲海峡主航道进入印度洋的。这条航线是中国能源、贸易运输的咽喉,包括有:1)中国石油进口主要地区。中东(占总进口的50.79 % )和非洲(占总进口的24.63 % )均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2)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中欧贸易和中国—美国东部贸易咽喉;3)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中国与东亚港口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0.
本项成果,是承包美国太阳东方勘探公司任务而完成的。在系统分析总结了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南海—503工程地质取芯船”在南海北部湾23/25太阳区块所进行的测深、侧扫声纳、地震声学剖面测量,及4口孔深40米的工程地质浅钻土柱等材料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  相似文献   

11.
方念乔  刘豪  李琦  张维  丁旋 《地学前缘》2013,20(5):227-234
将南海碳酸盐沉积体系划归3类进行检验,特别着重于将浅海碳酸盐台地和远海钙质软泥的发育历史与南海晚渐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结合,指出碳酸盐沉积在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新世末期以来3个地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中中新世正当南海扩张高峰,该时段构造气候条件为碳酸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育基础。中新世晚期南海进入大规模区域沉降阶段,封闭性增强,使得浅海碳酸盐体系与深海碳酸盐体系同步发生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6,33(5)
曹妃甸开发热潮涌动未来5年内将投资近2000亿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消息曹妃甸,一个距河北省唐海县海岸18 km的带状小沙洲,在沉睡了千百年之后,如今正在建设我国“十一五”期间最大的项目集群地。“未来5年内,我们将在这里投资1800~2000亿元,建成一个以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是我国钢铁生产加工的重要区域,其铁矿石需求一直是该地区钢铁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S"形预测法,在中国粗钢供需预测基础上,参照该地区粗钢产量的全国占比和生铁粗钢比,重点测算了河北省生铁产量和铁矿石需求量,进而预测未来京津冀地区的铁矿石需求量.预测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京津冀地区的铁矿石需求量分别为3.42亿t、3.02亿t和2.68亿t,需求的峰值点在2022年左右,届时需求约为3.81亿t.据此,提出尽早布局保障铁矿石供应安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公司是2001年7月由澳大利亚矿业巨头BHP与英国比利顿公司合并组成的世界第二大矿业公司,总资产280亿美元,BHP股份为58%,英国Billiton公司股份42%。BHP公司于1885年在墨尔本成立,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司和世界最大的私营铜生产企业及最大的铁矿和炼焦煤矿之一,还生产钢、钻石、石油、天然气,至1999年5月资产总额314.87亿澳元,员工3.5万人。1999~2000年度营业额为141亿美元。它基本垄断着澳大利亚的钢铁生产,还生产着全国半数的石油,1煤和铁矿石,全部的锰;在天然气…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的内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是国际公认的优良的天然内波实验场。对该海域普遍存在的内波现象 ,美国从 2 0世纪 70年代就开始进行遥感观测 ,欧空局的卫星也多次进行遥感观测。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外的石油公司在开发南海北部的石油资源时 ,不仅现场观测了内波 ,而且体会了内波对其设备和操作过程的影响。很多海上观测清楚地表明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的非随机内波不仅以孤立波的形式 ,还以内潮波的形式 (目前尚不能用遥感手段对内潮波进行观测 )存在。如 1999年 4月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的观测显示 (梁文德等 ,1999) :小潮期间混合层以下温度随…  相似文献   

16.
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的"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已经过去10年了,SCSMEX启动的南海海-气通量试验研究也有10个年头.在SCSMEX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季风爆发期近海面层通量观测和湍流结构的观测研究"支持下,10年来在西沙实施了3次(1998年、2000年、2002年)海-气通量观测试验,开展了试验资料分析研究,重点是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研究,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随天气条件的变化研究,海-气通量日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以及通量变化对低层大气、上层海洋的影响研究.对10年来南海通量研究作一回顾,对未来的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特别是2008"亚洲季风年"西沙通量观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8年的“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已经过去10年了,SCSMEX启动的南海海—气通量试验研究也有10个年头。在SCSMEX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季风爆发期近海面层通量观测和湍流结构的观测研究”支持下,10年来在西沙实施了3次(1998年、2000年、2002年)海—气通量观测试验,开展了试验资料分析研究,重点是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研究,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随天气条件的变化研究,海—气通量日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以及通量变化对低层大气、上层海洋的影响研究。对10年来南海通量研究作一回顾,对未来的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特别是2008“亚洲季风年”西沙通量观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将南沙地块及其周边地块置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根据地球物理、地层展布、构造变形等特征,确立了南沙地块的一级构造边界,提出南沙地块的演化与古南海及现今南海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南海分隔了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随着古南海由西南往东北的剪刀状南向俯冲封闭和现今南海的张开,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之间先后在始新世—晚中新世发生B型俯冲、A型俯冲及碰撞作用,形成沙捞越俯冲碰撞带,并在该带北侧形成南沙地块前陆盆地区、南沙地块隆起区及南海深海盆3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9.
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一个走滑拉张型盆地,具有南海北部张裂和西部走滑的双重构造特征,盆地发育新生界多个区域不整合面,对于研究盆地的沉积- 构造演化史、油气资源以及南海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越南钻井约束,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译,标定南海扩张结束后(中中新世以来)T5和T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分析,认为:T5不整合面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时期的碰撞不整合面,对应于红河- 南海西缘断裂带从左旋运动到右旋运动的过渡期,时代为15 Ma,地震剖面揭示该界面总体的构造活动不强烈,推测沙巴造山运动在中建南盆地的响应已大幅减弱。T3不整合面对应于区域性重要板块重组事件和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的构造转换面,与红河- 南海西缘断裂带右旋走滑密切相关,时代为116 Ma,地震剖面显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剥蚀削截特征,同时是南海西部大规模碳酸盐岩、水道和扇体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推测为南沙运动或万安运动在盆地内强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南海后扩张期表现出强烈构造活动及沉积响应的差异,通过未来大洋钻探,可明确南海西部T5、T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动力学环境,为认识南海西缘断裂带对西部沉积盆地群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文摘     
《地下水》1994,(2)
我国正形成八大经济圈 广东——港澳经济圈。该经济圈未来的扩展,可以将海南、广西、新加坡包含在内,成为“南海经济圈”。 福建——台湾经济圈。这是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扩大而形成的一个特殊条件下的国内区域性经济圈。 由以上两个经济圈融合,形成的“南中国经济圈”。它包含广东、福建、台湾、香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