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贵州晚三叠世关岭生物群大型鱼龙化石一新属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陈孝红  程龙 《地质通报》2003,22(4):228-235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下段两个分别具有完整骨架和呈立体保存的头骨标本,命名和描述为一种大型的长体型的鱼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gen.et sp.nov.。这类鱼龙以下颌后部缺齿,荐前椎数约69节,前肢边缘的凹口出现在桡骨、接桡骨和远端腕骨上为特征。Panjiangsaurus外鼻孔的骨片组成与中、晚三叠世Shastasaurus和Cymbaspondylus的外鼻孔相似,肩带和腰带也具有晚三叠世卡尼期Shonisaurus的肩带和腰带的特点,但其挠骨、接桡骨和远端腕骨均发育有凹槽的前肢,可以与晚三叠世诺利期Macgonwani以及早株罗世Stenopterygius的前肢相比较,而具有株罗纪鱼龙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采自云南泸西县城附近小兴安村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的海龙化石,是关岭生物群海龙类化石在贵州关岭之外地区的首次发现。该化石标本共保存有9枚较好的背椎骨,21条完好的肋骨及若干腹肋。靠近头部的4枚背椎骨为有次序的自然排列。背椎椎体长约12cm,椎体横突发育,椎体腹侧轻微凹入,呈双凹形,近似圆形。这一特征与鱼龙类脊椎骨明显的双凹特征有所区别,故暂且将其归于海龙类。新采集的该化石标本为探讨海龙类的古地理分布,以及寻找规律生物群新化石产地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3.
贵州关岭三叠纪海龙类化石一新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程龙 《地质通报》2003,22(4):274-277
描述了采自贵州省关岭巴毛林小凹组的海龙类(新铺龙属)化石,并确定其为一新种———Xinpusaurus bamao-linensis sp.nov.。头骨和下颌骨受到背腹向挤压,且有少许错位。各骨块形状、接触关系等方面与孙氏新铺龙都极为相似,所以认为其与孙氏新铺龙同为新铺龙属。但又以其特长的吻部(吻长是头长之半)、外鼻孔由鼻骨和上领骨围成、较短的齿骨(占下颌长度的47.2%)和非常靠后的顶孔等为特点与Xinpusaurus suni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后,经过早三叠世的缓慢复苏和中三叠世的快速辐射,生物界在晚三叠世进入了顶峰时期。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出露的关岭生物群正与这个顶峰相对应,它标志着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彻底从二叠纪末期的大灾难中恢复了过来。关岭生物群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含有保存非常完整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以及鱼、海百合、菊石、双壳等化石,与世界上其他晚三叠世动物群相比,其种类丰富、保存精美、数量多,是一个独特的珍稀生物群。化石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是这一生物群中的代表生物类别,特别是海生爬行动物,其在古地理上成为连接三叠纪太平洋区和特提斯区的重要环节,而在生物演化上则成为连接三叠纪原始类型和侏罗纪一白垩纪海洋统治者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最引人关注的化石是可长达10m以上且完整保存的鱼龙骨架以及首次在中国发现报道的海龙和齿龙化石,目前研究已建立了17个种。其中,3种鱼龙(Qianichthyosaurus zhoui,Guizhouichth yosaurus tangae,Guanlingsaurus liangae),3种海龙(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Xinpusaurus suni,Xinpusaurus kohi),和2种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辽西义县组新发现了一具近完整的禽龙类化石骨架.据头骨和牙齿特征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它的自近裔性状包括:上颌骨与泪骨之间有一凹坑;在眼眶之上,前额骨后部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额骨后侧边缘发育一厚嵴,在厚嵴之上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齿骨腹突向后延伸并与前齿骨腹缘平行;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牙齿主脊位于牙齿颊面后1/3处,并向后弯曲.与同样在辽西义县组发现的锦州龙Jinzhousaurus的头骨和牙齿相比较,薄氏龙至少有14处不同.包括上颌骨前端不下弯、前齿骨腹突分叉和上颌骨齿齿冠有多条副脊等.它也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几种最原始的禽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6.
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尚彦 《地质学报》2006,80(4):481-490
产于贵州关岭县新铺乡的上三叠统小凹组底部的关岭生物群,主要由海生爬行类(鱼龙、海龙、鳍龙、盾齿龙等)、海百合、菊石、双壳、腕足、牙形刺、鱼类和植物组成,以保存完整精美、数量巨大的海生爬行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为标志。通过岩相和古地理分析,对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和演化可以得出两点结论。①关岭生物群生活在水流强度小、相对贫氧的凹向北西的陆缘海湾,离海岸最近的地方约10km。②关岭生物群发生、发展、消亡和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关岭生物群演化经历了几个演化阶段:离岸稍远的稳定碳酸盐台地环境,沉积形成竹杆坡组顶部;一次规模较大的海退,形成了竹杆坡组与小凹组岩层之间的突变;离岸较近的海水深浅变化频繁的海湾环境,沉积形成小凹组底部灰岩和含陆源碎屑灰岩互层段;离岸相对不远的比较稳定的海湾环境时期,关岭生物群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强烈动荡的海洋环境,沉积形成的是中厚厚层的具大量滑塌、搅动构造的灰岩层,关岭生物群受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影响,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息繁衍,结束了关岭生物群在该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新近纪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3件未成年个体的头骨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顶嵴至迟在幼年个体出现,此时两侧顶嵴远远分开,其间的骨表面隆突;3件未成年头骨的项嵴后缘均是平直的;鼓后突与关节后突的接触出现于初生期;头骨顶面在鼻骨后缘向前延伸由初生期的逐渐变窄到幼年个体的迅速收缩,此时头骨顶面最宽处位于两侧眶上结节之间;在钩突后方,鼻后孔侧壁的后缘向后上方延伸,幼年个体时倾斜角度已接近成年状态.与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头骨的个体发育相比,两者在颊齿萌出顺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幼年头骨在顶骨与枕骨鳞部骨缝的愈合时间上较S.ringstroemi晚.Shansirhinus头骨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的分类特征不晚于DP4开始磨蚀且M1刚露出齿槽时出现.新的头骨材料表明Shansirhinus可能在晚中新世早期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Shansirhinus上颊齿发育釉质褶皱,下颊齿发育方形轮廓的下三角座,具有一定的加工硬草的能力,生活在晚新近纪时期的开阔草原上,是无角犀族已知唯一延续到上新世的类群.  相似文献   

8.
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结节龙类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一新材料,命名了一新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新属新种),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 gen et sp. nov.。其头骨的形态和尾椎的特征显示该标本属于结节龙类甲龙。它以头骨长宽比约为1.4∶1、头骨顶骨区平坦,顶视,头骨的后边缘及眼眶之后的侧边缘平直;肱骨远端与近端的宽度几乎相等,肱骨近端后表面的M.latissimus dorsi和M.teres major附着处为凹陷面而不是疤结,以及坐骨主干较平直等特征区别于其它的结节龙类甲龙。  相似文献   

9.
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龙鱼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龙鱼属一新种,即云南龙鱼Saurichth ysyunnanensis sp.nov.。该种以具有长椭圆形的鳃盖骨、躯干部披6列鳞片为特征与其他种区别。化石产于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  相似文献   

10.
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丽君  吴慧珍 《地质论评》2007,53(3):318-322
贵州省关岭县上三叠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自1999年被发现以来,先后有12属17种被报道,其中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檑齿龙类和海龙类。由于化石的保存状况以及标本的修理难度等多种原因,已经发表的材料中包括了大量的同物异名现象以及无效的属种。通过对已发表文献的全面回顾和总结,确认了该动物群中命名有效的5属6种——即周氏黔鱼龙、黄果树安顺龙、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孙氏新铺龙和巴毛林新铺龙,指出两种尚未命名的大型海龙类和鱼龙类的存在,这一组合基本反映了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同时提出了关岭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过程中,标本的真实性、化石修理及学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贵州关岭新铺地区上三叠统下部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所产的腕足动物群及其古生态环境。该区目前共获得腕足类6个目,6个科,7个属,8个种(含4新种)和1个属种未定。根据这些腕足类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组合特征,可以从下到上将它们分为Pseudokoninekina,Laballa,Linguloid等3个群落。该3个群落的生态底域分别位于BA4至BA3外侧、BA2和BA1,表明本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的沉积环境是由较为深水逐步向较为浅水过渡,应为海退过程的沉积产物。同时,本文还论证了当时不可能存在为海百合类和双壳类提供假浮游的载体,它们应是底栖生物,并且指出那些被认为是假浮游的化石证据的分析与推断存在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贵州关岭生物群的埋藏环境与古生态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新建并逐层描述了含关岭生物群的上三叠统小凹组。根据小凹组下段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生物群生态特征分析,指出关岭新铺乡一带在晚三叠世时为一个三面环陆、一面可能与特提斯大洋相通的局限海湾。关岭生物群中少量完好保存的植物化石的生态特点指示该区当时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雨水充沛。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则显示海湾中的海水可能受间歇性大量淡水注入影响而出现间歇性淡化,并导致生物原来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出现间歇性缺氧,而发生生物集群死亡和埋藏。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wo fossil skeleton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he top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marine 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of Yuanan, Hubei Province, South China, a new Early Triassic primitive ichthyosaur Chaohusaurus zhangjiawanensis sp. nov. is reported and described. The beds yielding the type material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Neospathodus homeri-N. triangularis Conodont zone. The new taxon is most similar to Chaohusaurus geishanensis Young and Dong, 1972 in the shape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scapula, forefin, pelvic girdle and hindfin, presacral vertebral count and well-developed caudal peak, but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atter by its larger size, the position of the pineal foramen in the centre of the parietal, the occurrence of a larger calcaneum in hindfin and the first sacral rib with distal expansion. The new species exhibits common features of primitive ichthyosaurs such as: (1) the prefrontal has an antero-dorsal shelf projecting towards the orbit; (2) the upper temporal fenestra is small; (3) the postorbital and the squamosal meet laterally to the upper temporal fenestra; and (4) cylindrical centra. However, more derived ichthyosaur characters are seen with the frontal separated from the orbital dorsal margin by the contact of the prefrontal and postfrontal, which offer new clues to the early radiation of ichthyosaurs.  相似文献   

14.
程龙  陈孝红 《中国地质》2007,34(1):61-65
本文主要描述了关岭生物群中一美丽盘江鱼龙标本(YIGM V30016)-Panjiansaurus epicharis Chen&Cheng体内的胃融物。其组成物质为微晶含有机质胶磷质生物碎屑灰岩。其中生物碎屑主要为较小的鱼类骨碎片.其次含有少量的双壳类外壳,没有胃石。通过分析胃融物的成分,比较牙齿类型和身体特征等,认为盘江鱼龙主要以小型鱼类和双壳类为食,并不需胃石帮助消化食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至上三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的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的环境背景,对采集的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的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的海水含氧量的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的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的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尚彦  王宁 《贵州地质》2002,19(4):240-241
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附近晚三叠世早期地层瓦窑组下部的关岭生物群科学意义重大、观赏性极好、生活环境独特。岩相古地理分析其生活环境为海湾。沉积和古生态特征显示生活环境水体平静。  相似文献   

17.
何竞  虎艺薇  张娣  沈越峰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18-2023030018
新铺龙是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海龙目的一个属,最早发现于贵州省关岭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地层。虽然新铺龙材料众多,但其未成年个体骨骼学特征及个体发育模式并未被详细地记述。本文报道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孙氏新铺龙未成年标本,是目前发现最小的完整的孙氏新铺龙个体,标本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依据其体长小于正型标本的一半,头骨长度和躯干比值大,头骨骨缝清晰等特征,判断该标本为孙氏新铺龙的幼年个体。新标本补充了孙氏新铺龙幼年个体的形态学信息,如上颞骨内侧突短于外侧突,翼骨无牙齿发育,神经弓与椎体未融合,尺骨两端微凸,五边形坐骨等。此外,结合已发表的新铺龙标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物种吻部相对头部呈负异速生长,证明了吻部占头骨比例的大小属于新铺龙种内个体发育差异,而并非之前所认为的新铺龙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Triassic marine reptile fossils in Guizhou Province, especially the fossil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found in the Guanling area. Based on three sections at Guanling and Xingyi, Guizhou Province and Luoping, Yunnan Province, four horizons with vertebrate fossils are recogniz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iassic of this area; They are from bottom to top: Member I and Member II of the Guanling Formation, and the Zhuganpo Member and the Wayao Member of the Fala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应用Johns等(1997)的形态分类系统,对首次报道出现于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的软骨鱼类的微体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其中的1个牙齿化石(可能属于弓鲛鳖科的)和7个鳞片类化石的形态属种,其中包括两个鳞片类化石的新属种,即Lobaticorona cf. floriditurris,Sacrisubcorona co. circabasis,Glabrisubcarona co.arduidevexa,Parvi-corona dacrysulca n.gen.et.n.sp.s.f.Annulicorona pyramidalis n.gen.et.n.sp.s.f.,new(?) paragenera A和new(?) paragenera B。还初步探讨了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在三叠纪地层划分中的应用,以及中国西南部三叠纪软骨鱼类与北美相当地层中软骨鱼类的洲际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