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就新理论一般原型-模型论对生态全息现象动因的探讨结果作了表述,重点论述导致生态全息现象的模型行为,并据此表明一般原型-模型论在解释生态系统的全息性及相关性方面,能够提供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地理学报》2002,57(5):611-618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与生态用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把生态用水作为重要的用水项目纳入到地下水系统模型考虑范畴,兼顾地下水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三者统一,在吉林省大安试验区建立了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三维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采用该模型,分别模拟出试验区1998年和1999年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各项均衡量,并确定了2000年地下水最佳开采利用方案,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持续讥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石伟  王光谦 《地理学报》2002,57(5):595-602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1958-2000年实测生态可用水,探讨生态需水量内涵,根据黄河特殊性及黄河生态需水量的研究现状,将维持和保护河流功能的黄河下游生态水量分为污期输运水量和非汛期生态基流量,在平滩流量输运能力最强的前提下,估算黄河下游汛期输运水量为80-120亿m^3,根据实测资料估算作为黄河下游水量控制断面花园口水文站和作为河口地区水量控制断面利津水文站的非汛期生态基分别为80-100亿m^3和50-60亿m^3,同时指出对黄河下游水沙调控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准市场”的形成,是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实现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被众多研究者和一些国际机构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但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时,测度结果有时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的。因此,学术界对该方法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的一些研究认为:生态足迹模型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区域生态赤字也不能指示区域生态超载,但全球生态赤字可以指示全球生态超载;这是由于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生态偏向性和否认贸易合理性造成的。本文将生态足迹模型具有的测度功能分别与测度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应具备的功能进行比较,得出: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区域尺度上,生态足迹模型不仅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也不能作为生态可持续性的测度方法,当然,生态赤字也不能指示生态超载;这是由于生态足迹模型不仅存在生态偏向性和否认贸易合理性的缺陷,同时还存在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这个结论进一步推进了当前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不同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时空变异的影响,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别计算各自的生态足迹,其次进一步细化模型中人均水资源足迹,从而构建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平衡模型。根据平衡模型计算出生态盈亏,得出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结果。并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区为例,进行模型计算和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说明该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对门头沟区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指出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用地规划是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传统空间规划方法的不足,提出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模型。研究对蚁群优化算法的空间禁忌策略、选择策略进行改进,考虑了城市生态用地的生态效益和空间集约性,在规划目标函数中引入生态适宜性、空间紧凑度和最邻近距离指数,并设计最邻近距离指数的栅格计算方法。以广州市为例,分别模拟城市生态用地占广州市面积15%,30%和50%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模型能够合理的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进行配置,明显提高了城市生态用地生态效益和空间集约性。  相似文献   

7.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尤其是在自然生态旅游区。分析当前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主要包括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和趋同现象严重;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安全理论等,从景观功能分区、旅游生态管理容量、景观结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教育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总被引:174,自引:1,他引:174  
全球范围内,生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局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态势甚至已经损坏了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从学术层面上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尚不充分。该文研究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对PSR框架模型作了扩展,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据此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旅游用地生态优化是实现旅游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的重要途径。为弥补目前该领域关于时空布局和土地类型结构优化研究的不足,构建了基于生态适宜性和生态绿当量的ES-EGE(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d Ecological Green Equivalent)旅游用地生态优化模型,包括时空优化配置模型和类型结构优化模型。借助3S技术,运用基于生态适宜性的旅游用地时空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时空分析,得到珠海市旅游用地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区图,未来依次布局西部生态适宜区内的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用地项目、中部生态适宜区和生态较适宜区内的游乐、会展、游艇、高尔夫等特色旅游项目、东部生态较适宜区内特色岛屿的海洋休闲度假、运动游乐和生态休闲项目。现有旅游用地中,对已布局在生态非适宜区内的用地进行生态修复,将其中至少5.74%的建设用地调整为林地;运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模型分析计算,得出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方面,除将全部草地调整为林地外,还需将至少13.04hm2的建设用地调整为林地;综合时空优化配置模型和类型结构优化模型得出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优化结果空间分布图。建议生态非适宜区、生态较适宜区和生态适宜区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分别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0.92%、15.13%%和52.48%。模型计算结果可为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优化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5,他引:36  
张丽  董增川  黄晓玲 《中国沙漠》2004,24(1):110-113
以生态适宜性理论为基础,根据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典型植物的随机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干旱区几种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得出干旱区典型植物的最适地下水位、适宜地下水位区间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忍耐度。与同是干旱区的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旗实测及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是合理的,因此模型也是合理的。最后,根据模型得出了对干旱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实现干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许多多样性模型仅注重模拟多样性单一方面的信息,忽略了空间尺度因素的作用。比较分析不同模型对空间尺度变化的响应是开展多尺度生态多样性模拟和评估的基础。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为案例区,运用7个生态多样性模型对景观元多样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发现:①随着空间分辨率的粗化,景观元均匀性方面的多样性变化幅度大于丰富性;②Shannon多样性和Turner多样性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③Whit-taker模型和Margalef模型单纯考虑景观元类型数相对于个体数的变化,景观元类型数对后者贡献更大,前者模拟结果的规律性明显优于后者;④Mladenoff模型和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综合考虑了景观元多样性的两个方面,但景观元类型数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其模拟结果缺乏规律性;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同时考虑了空间尺度因素的作用,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规律性,更适于多尺度生态多样性的模拟与评估。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随着生态足迹模型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量、生态经济等领域所得到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态足迹模型在应用过程所得到的修正,如采用投入产出分析以完善计算方法,采用地方生产力指标体系以体现区域特征,补充丰富土地划分类型,通过长时间序列研究以弥补原模型的静态缺点,并配合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以辅助相关政策制定等。文章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用遥感资料建立分块产流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遥感资料建立的分块产流模型,充分考虑了降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解决了以往分块产流计划中产流参数难以分块选择的缺陷,提高了产流计算的精度。利用遥感资料提取产流参数,可以从参数与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关系进行分析,使之更符合水文现象的一般规律,并可用于无资料地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波动增长的"W"型演化趋势.2013-2016年中国旅游生态安全在空间...  相似文献   

15.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AHP方法生态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好容 《福建地理》2004,19(1):14-17
本文运用AHP方法建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各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与计算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为O.81,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文中还分析了该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景宁望东垟亚高山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有效指导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尺度和方向。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望东垟生态环境自身的特点,选取能反映亚高山湿地生态安全的18项指标,建立了望东垟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定性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望东垟亚高山湿地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4.3702,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17.
张可云  傅帅雄  张文彬 《地理科学》2011,31(9):1084-1089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输出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却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通过实证研究,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比较了200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区域间生态破坏转移问题,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匡耀求  黄宁生 《热带地理》2004,24(3):298-301
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并与我国学者提出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着重讨论了生态踩占模型中Ecologic footprint一词的翻译,认为应根据上下文的意境将其分别译为"生态踩占"、"生态立足区"和"生态足迹"等.  相似文献   

19.
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控制两类生态政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生境面临破碎化增加、连通性降低、生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风险,生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生态风险。(2)数量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和增强景观连通性,但可能造成城市开发强度上升,对城市用地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空间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维护生态用地格局,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但在维护景观连通性方面作用有限。(4)两种政策同时使用会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两种政策。  相似文献   

20.
杨建明 《地理研究》2010,29(5):830-840
旅游生态负荷是指特定地域空间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的压力,是旅游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旅游生态负荷现象诱发因素的分析,从旅游者压力、旅游交通负荷和旅游建筑性侵害3个方面寻找人口密度、旅游密度、千人客车拥有量、公路网密度、旅游饭店床位密度、旅游森林负荷6个相关指标,通过模型的构建,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省际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生态负荷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海大于内陆、东南部大于西北部的总趋势,其中旅游生态负荷最高的地区位于中东部沿海。针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空间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是保证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