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0.5)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RI<0.4)和居中(0.4相似文献   

2.
李平星  陈雯  孙伟 《地理学报》2014,69(6):797-80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乡村地域功能和发展定位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化价值评价方法,研究县域尺度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的空间差异,识别各县市区主导功能类型,揭示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多功能特征明显,工业发展功能占据主导;4 类乡村地域功能空间集聚程度均较低,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集中于沿湖、沿海或苏南山丘地区,农业生产功能集中于苏北和苏中,工业发展功能以苏南最强,社会保障功能则集中于市辖区及其临近市县;乡村地域功能组合类型多样,共可分为9 种;4 类乡村地域功能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自然地理、空间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强度和影响方向上明显不同。研究可为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县域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乡村经济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尊国  陆诚 《地理研究》1989,8(3):78-84
本文采用模比系数法,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三类指标,将江苏省65个县(县级市)划分为8个乡村经济类型(含12个亚类型),以便为乡村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分类指导提供参考,为开展江苏乡村地理的选点调查打下基础,对乡村经济类型的研究方法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第三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江苏省正处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并重的时期,第三产业主导方向的选择尤为重要。该文利用投入产出表,运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劳动报酬率、对信息业和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净流出率等指标,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的产业素质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选择交通运输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经济类型是对在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乡村经济体的高度抽象,对其进行划分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是制定乡村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比系数法进行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分别采用以不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最终确定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的类型.依据此方法对1994-200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经历了脱贫期、成长期和提升期;主导产业类型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向商贸业主导演变,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总体来讲,京津冀地区共有4个区域,其内部的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具有相对一致性,可以分别作为政策扶持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6.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性评价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中雅  冯艳芬 《热带地理》2016,36(6):995-1004
为认识广东省乡村类型及乡村发展程度,依据产业的 GDP 比重划分广东省乡村发展类型,构建广东省乡村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测算了广东省内 67 个县级区域在 2001、2005、2009 及 2013 年的乡村性指数并划分乡村性强度,分析得出了近 10 a 广东省乡村发展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广东省乡村类型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及均衡发展型,均衡发展型乡村面积在各年份中所占比例均最大,农业主导型乡村面积在逐年减少,工业主导型乡村呈波动变化状态,商旅服务型乡村则发展较平稳;2)广东省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均值都在下降,从 2001 年的 0.60 下降至 2013 年的 0.34,均值最低的为工业主导型乡村,最高的为农业主导型乡村,变化最大的是均衡发展型乡村;3)广东省乡村性强度可划分为弱、较弱、中等、较强、强 5 个等级,近 10 a 中,弱与较弱等级乡村面积在大幅增加,中等强度的乡村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较强等级乡村则大幅减少,而强等级的乡村则逐渐消失;4)各类型乡村的乡村性强度变化有所差异,农业主导型与工业主导型的强度变化均为稳步下降,商旅服务型的强度则经历了稳定阶段后再下降,均衡发展型的强度下降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开展土地利用景观耦合与协调研究是土地利用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地形平坦且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对地形崎岖和经济欠发达山区的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深入揭示山区坝地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研究。本文对西南山地山-坝系统的定义、类型进行探讨,总结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景观耦合演变模式、土地利用景观差异化演变过程和多样化演变路径,并以贵州省6个典型的山-坝系统进行实证探讨,结果发现:(1)山-坝系统按照土地利用主导类型可划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综合发展型等四类;(2)山-坝系统景观耦合演变模式可分为强协同山-坝系统景观耦合模式、中度协同山-坝系统景观耦合模式、弱协同山-坝系统景观耦合模式;(3)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综合发展型山-坝系统的景观与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路径和发展阶段特征各异,同一类型山-坝系统因山坝组合差异,其演变路径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山坝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提供了贵州典型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景观耦合与协调演变案例,对推动西南山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忆邵 《地理研究》1994,13(3):116-116
乡村经济发展研究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就乡村经济类型和区划方法人手,分析评述了已往研究思想及理论,得出拓展我国农业区划的途经,并以山东省为例作了尝试,然后对7个发展类型进行了讨论,其次对山东省13种乡村经济类型逐一进行详细研究;第三部分分别概述了各主要经济区的主要经济特征,最后以专题形式研究了乡镇企业发展稳定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用12个特征指标将山东省划分为五种农业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经济地域差异分析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20项指标,对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3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97.453%。在进行区域聚类后可划分为综合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3种地域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铁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实施“点-轴”开发,建立以贵阳、遵义、都匀为核心的经济三角,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58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多指标因子分析、频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进行总体评价,并进行空间差异的分析和解释。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得分的频数分布呈正偏态,说明得分较低的县(市)占据多数,岱山的经济实力名列第一位。将全省县域划分为8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中欠发达型县域最多,约占48%;从大区域的分布来看,浙东北的县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稳定的和上升的发达型为主,金丽衢地区则以上升的欠发达型为主,温台沿海稳定的欠发达型占多数;各县域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全省经济格局从西南向东北呈现"3+1"的空间格局;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根据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依初始主导环境因素将农村工业发展型式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城市扩散辐射型、矿产资源开发型、外资外贸推动型、人力资本推动型、市场加工循环推动型,并依是由权力精英或是由经济精英发动将6种基本类型划分为12种亚型;本文重点对各个型式的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型式的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它们在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曾尊固  熊宁  沈思保 《地理研究》2000,19(2):120-127
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依据实地调研获取的信息,追踪较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从多种经营-支柱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演进历程,分析其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并以禽蛋和茧丝绸业为重点总结较发达地区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的地域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样点分析、样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聚居规模与空间形态、聚居设施与居住条件、聚居主体与社会结构等农村聚居核心特征要素出发,探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平原—丘陵—山区地域梯度、发达—欠发达—落后经济梯度、近郊—远郊—偏远距离梯度规律;农村聚居空间分异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政策与制度调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作用程度、方向、效应不同,并相互制约与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属于稳定型因子,重点作用于平原—丘陵—山区地域梯度,产生"持续强化效应";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属于动态型因子,主要作用于发达—欠发达—落后经济梯度、近郊—远郊—偏远距离梯度,产生"倒U型阶段效应";地域文化环境是影响农村聚居较为深刻和本质的因素,通过影响聚居主体价值体系与行为习惯发生作用,属于半稳定性因子,产生"双向均衡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形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长虹 《地理学报》1998,53(3):270-278
本文根据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依初始主导环境因素将农村工业发展形式剂分为6种基本类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城市扩散辐射型、矿产资源开发型、外资外贸推动型、人力酱推动型、市场加工循环推动型,并依是由权力精英或是由经济精英发动将6种基本类型划分为12种亚型;本文重点对各个模型的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模型的发展潜力产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它们在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县域层面测度并划定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及主导类型。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发展增长趋势显著,闽南地区、北部地区、闽西小部分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2福建省乡村发展受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明显,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是主要驱动因素;3将福建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政策导向分析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波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1):75-80,49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本文利用评估指标和实证统计数据,运用客观赋权法对山东省17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得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绝大数地区发展滞后,呈“⊥”状;然后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四类,并相应的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杨周  杨兴柱  朱跃  郑义刚 《山地学报》2020,38(1):118-131
山地旅游小镇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类型,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是山地旅游小镇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GIS空间分析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汤口镇为例,从微观尺度研究山区旅游乡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过程与格局。研究显示:(1)汤口镇生活功能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生产功能由农业主导型过渡到农旅融合型再向旅游主导型转变,生态功能由单一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2)旅游经济发达镇区相较于边缘乡村社区,旅居综合混质度较低。其中,旅游与居住时间分配相对均衡,宅屋空间倾斜于旅游,社群上融合度高,各区域间各混质维度存在差异。(3)汤口镇经历了旅游空间引入、生成、快速重构和导控更新4个重构阶段。该研究可为汤口镇村镇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为下一步研究其转型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忍  张菁  陈燕纯 《地理科学》2021,41(2):232-242
基于村庄规划详细调查数据库,采用空间集中度和功能识别等方法,深度剖析广州都市边缘区村域尺度乡村发展的类型分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 广州都市边缘区村域乡村功能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明显。乡村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城区向城郊逐渐减弱的分异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则由城区向城郊逐渐增强态势。以乡村主导功能为划分原则,将广州市都市边缘区乡村划分为经济发展功能主导型、社会保障功能主导型、农业生产功能主导型、生态保育功能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等6种类型。② 在城乡区位上,城镇发展型、混合发展型和传统发展型3类乡村依次呈现出围绕主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圈层结构特征。③ 政府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城乡发展空间转型,奠定了乡村发展的圈层分化格局;市场力通过企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助推乡村产业非农化和地域功能多样化;社会力通过经济组织发展和乡镇企业兴办等推动乡村“三生”空间重构。④ 建立多方参与的社区化管理体系、乡村群空间组织结构以及镇乡互动圈将是乡村发展优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乔陆印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9):1340-134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乡村差异性与发展分化原则,科学识别乡村类型、明晰乡村振兴导向,对于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与分类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村域尺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尺度,但囿于微观尺度统计数据与基础资料的缺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乡村类型识别方法体系。论文简要解析了影响村庄分布、演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并按照“自然因素→振兴潜力→发展现状→资源基础”的逻辑思路逐级识别乡村主导类型。结果表明:① 自然因子限制了村落的基本格局与演变方向,经济区位决定了村落的发展潜力与转型能力,二者在村落演进与乡村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② 从农户视角看,村落的空间区位效能是否适应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和生计方式,决定了农户居住场所是否发生空间迁移,并通过闲置废弃宅基地得到呈现;③ 将长子县村庄识别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传统农业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5类,结合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导向与振兴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分类施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