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根据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构造环境、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基底结构,将中国含铀沉积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挤压挠曲盆地、山间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等5种类型。在分析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的铀成矿特征;提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以及山间盆地等3类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最有利的沉积盆地,也是今后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找矿方向;挤压挠曲盆地的铀矿找矿在我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其找矿前景十分广阔;走滑拉分盆地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相对较弱,但因其常常叠加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其找矿前景还是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处三大陆板块的交汇部位,盆地形成,展布,沉积构造特征明显受其相互作用的控制。该文据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特征及三大应力状态,将其分为相对应的裂谷盆地,前陆盆地与压隐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及类克拉通盆地等类型。  相似文献   

3.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盆地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谭筱虹 《云南地质》1999,18(2):112-121
滇西三江地区沿走滑断裂分布的构造盆地主要有四类:走滑拉分盆地、走滑尾端拉张盆地、走滑剪张盆地和走滑断塞盆地,其中拉分盆地居多。笔者着重对四类构造盆地的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表明这些构造盆地是在走滑断裂活动过程中,断裂两盘块体相对运动并形成拉分区或裂陷区所形成。  相似文献   

4.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沉积学报》1998,16(2):139-144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分析,祁连山侏罗纪众多小型盆地的原型为走滑拉分盆地,这些盆地在早、中侏罗世普遍经历了两次拉分裂陷作用,大通盆地即为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大通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演化阶段,结果表明,聚煤作用主要与盆缘断裂和粗碎屑沉积相关,小型湿地扇为重要聚煤场所,构成盆地的富煤区。大通盆地的形成、演化及聚煤特征在祁连山侏罗纪煤盆地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阿尔金走滑断裂带主要由阿尔金主干断层与和条近于平行的左行走滑断层和斜交断层组成,其空间分布规律可用左行走滑简单剪切模型解释。索尔库里盆地是阿尔金断裂带中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属于典型松弛分叉型走滑拉分盆地。索尔库里盆地扩张开始于上新世,至今扩张量约为40km,其扩张速率约为0.8cm/a。按相同的位移速率,本文估算了阿尔金主干断层自始新世晚期以来的走滑量,大约为320km。  相似文献   

6.
野外露头岩石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它们构成两套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同的岩性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第一岩性段分布局限,为滨浅湖相沉积;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和第五岩性段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环境;第三岩性段为面积分布广泛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产物。由于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及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各岩性段在盆地内的出露也不相同,总体反映盆地经历了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中期走滑拉分盆地、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宁蒗盆地地处扬子古陆块的活动边缘,在构造上亦属吸纳和调节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应力应变的构造转化带。为了研究云南宁蒗地区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及盆地类型,通过对宁蒗地区开展的数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分析了宁蒗盆地内部及相邻地区的构造格架特征,认为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均受控于断裂;通过对宁蒗新生代盆地的沉积建造、控盆构造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认为宁蒗盆地是比较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其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古新世末至始新世初盆地拉分打开阶段、始新世初至始新世末拉分盆地沉积阶段、始新世末至中新世盆地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8.
谭鸿赞 《铀矿地质》1990,6(3):145-151
本文通过热力学的计算方法,确定了测老庙盆地水中铀的存在形式,分析了铀在水中的迁移规律和沉淀条件。并应用饱和指数的找矿机理,对测老庙盆地的找矿前景提出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盆地类型和盆地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区域构造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演化过程,印支期东亚大陆的地质格局基本形成,燕山期作为重要的构造变革期,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东亚地区燕山期以来盆地所受三向应力的作用机制(拉张、挤压)以及这种机制对前期盆地的改造程度,考虑盆地自身的地质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对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方案的研究成果,将东亚地区沉积盆地划分为6个类型,即克拉通盆地、陆内挤压挠曲盆地、走滑拉分盆地、裂谷盆地、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同时将不同盆地在成盆时间上"归位"于燕山期前和燕山期后,在平面分布上"归位"于构造域中,形成盆地群的概念,认为同一构造域内的盆地在盆地类型、盆地沉积层序、盆地演化历史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在不同的构造域中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历史均存在一定差异。盆地群内部盆地的可比性和共性以及盆地群之间盆地的差异性的认识,对研究不同盆地的成因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为在东亚地区开展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盆地类比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扭动走滑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样式之一,走滑拉分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大地构造运动本质是岩石圈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变形过程,然而真正将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岩石圈性质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献却很少。显然,区域应力场是形成构造运动的前提条件,是外因,决定了运动的基本方式,如走滑、拉张或挤压等(构造类型);而岩石圈是构造运动的主体,是内因,其性质决定了形成构造的规模和具体形态(样式)。中国境内发育的大量走滑断裂体系和走滑盆地展示:古老克拉通上发育大面积分布的多条小位移走滑断裂体系,如塔里木盆地古生代走滑断裂体系;被后期热活动破坏了的克拉通发育多条扭动断裂系,例如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郯庐断裂系、兰聊—盐山断裂系、太行山东麓断裂系,并和区域拉张应力场耦合形成雁列式断陷群(如渤海湾盆地);相对较弱的古生代基底岩石圈发育大型单一走滑断层,如郯庐断裂东北段,并沿断裂发育一些相互独立的走滑拉分盆地;而在固结较差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往往形成一条平直的大型走滑断层,例如阿尔金走滑断裂、海原断裂等。本文内因外因相结合,从扭动应力场和岩石圈强度以及流变学特征,建立了不同岩石圈性质下下部韧性层和顶部(上地壳或上地壳上部)刚性层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以及扭动构造形成和演化模式,较好地解释了中国陆内发育的典型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早白垩世合肥盆地性质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地震、电法、盆地模拟等新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早白垩世合肥盆地的复杂构造及盆地性质、演化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时属于一个处于由压性应力场向张性应力场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复合盆地,即早白垩世早中期属主要受控于其南侧大别造山带的滑覆冲断类前陆盆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属主要受控于其东侧郯庐断裂活动的走滑拉分盆地。进而探讨了其拉分盆地内潜在的下白垩统油气系统及其勘探前景。从盆地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的活动及对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Hohxi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ccupied by numerous plateau lakes, which have long been inferred as being tectonic products. However, so far little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to support this tentative inference. Field survey and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TM satellite images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Hohxil region revealed that Kusai Lake and Yelusu Lake are S-shaped pull-apart basins,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left strike-slip master faults trending WNW–ESE. The pull-apart distances of the two lakes are analyzed to be <15-20 km and 15 km respectively.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faulting rate, the initiation ages of the pull-apart basins are suggested to be approximately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pull-apart basin tectonics is further regarded as a common mechanism for the widely distributed large lake basins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pull-apart basins and their substantial intra-block slip suggest that a sinistral shear stress,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distinguished strike-slip faults, has been imposed on across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us, the intra-block slip may b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Plateau crustal material in accommodating the ongoing continent–continent convergenc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The revelation of pull-apart tectonics within the Plateau hinterland provides field evidence and a possible style of deformation for the newly proposed continuous deformation by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measurement across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 model, with respect to systematic tectonic landform development, for pull-apart basins is finally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走滑拉分作用与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山火山盆地是我国著名的产铀火山盆地。本文依据相山盆地深部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大陆动力学理论,探讨了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机制。研究表明,相山火山盆地火山活动划分为两个旋回,其就位受制于区域深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即第一旋回的火山机构就位于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复活产生的EW向拉分构造,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裂隙式火山喷溢带;第二旋回的火山机构就位于NE向深断裂左旋走滑复活产生的SN向拉分构造与EW向基底断裂的结点,产生了中心式火山岩浆喷溢侵出。此外,还探讨了富大铀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底收缩对斜向挤压盆地构造格局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实验设计了不同基底条件的两个斜向挤压砂箱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收缩可以促使斜向挤压盆地形成复杂的构造面貌,说明复杂构造格局并非总是意味着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或变形历史。基底收缩的斜向挤压实验模型说明盆地内部不同走向的断层也可以形成于同一挤压变形过程,不同走向的断层非总是意味着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基底收缩可以促使斜向挤压盆地形成雁列式断层带,雁列式断层带并非是走滑活动、或拉分作用的确凿证据。基底收缩可以促使斜向挤压盆地形成背冲式构造组合格局。基底收缩的斜向挤压实验模型为研究复杂构造格局盆地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牟传龙  王剑 《矿物岩石》1999,19(3):30-36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金沙江弧-盆系及东西两侧的昌都-兰坪陆块和中咱-中甸陆块的构造沉积式样发生大的转米,开始了兰坪中新生代盆-山转换历史,由于弧陆碰撞作用,使得兰坪分国地由弧后盆地转化成弧后前陆舅地,盆地中  相似文献   

16.
西南三江构造体系突出表现为以昌都-兰坪-思茅地块为中轴的不对称走滑对冲构造,次为与走滑断裂相伴的伸展滑脱、走滑拉分盆地构造体系,再次为块体内部的近北东、北西向走滑断裂系.西南三江造山带构造体系演化分为挤压收缩变形、走滑深熔热隆、走滑剪切伸展、走滑剥蚀隆升等4个阶段.自晚白垩世开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西南三江造山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南缘露头剖面相构型识别,北部地震剖面解释的沉积体侧向迁移特征,建立了走滑拉分构筑的可容空间变化型式。此沉积对构造的响应模式,不仅可以很好的解释拼合砂体的分布,古流向偏转等问题,而且对于预测盆内沉积体走向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巨型走滑构造带中的新生代拉分盆地。黄骅坳陷的西界为沧东断裂系,东界为兰聊—盐山—羊二庄断裂系,最大负向构造单元在"大歧口凹陷",古近系最大沉积厚度达11km以上,是渤海湾地区地壳伸展最剧烈的地区。黄骅坳陷东、西边界相对较陡,受其控制,整个黄骅坳陷表现为拉分盆地;而"大歧口凹陷"为其主体,"大歧口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控制性构造为东西向的断裂,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沧东断裂等;所以,黄骅坳陷内部单个凹陷具有比较独特的下部为地堑式断陷、上部叠加北断南超的箕状结构。黄骅坳陷内部的凸起是沙一期才开始出现并起分割沉积空间的作用,沙一期以前,现今的歧口主凹、板桥次凹、歧北次凹、歧南次凹、北塘凹陷等都还是统一的一个湖盆。黄骅坳陷主要构造总体可划分为北北东向盆缘走滑断裂系、北东东向区域伸展断裂系、东西向盆内次级伸展构造和南北向变换构造,其中,最为显著的分割构造就是南北走向的沿岸变换带与孔店隆起。不同的伸展构造区受统一的基底拆离构造系统控制。"大歧口凹陷"的结构构造是华北克拉通破坏晚期阶段裂解过程的直接记录,是区域北北西向伸展背景下的产物。盆地构造经历了4个重要发展阶段:始新世孔店事件形成的拓展裂解阶段、渐新世初济阳运动事件形成的地堑式拉分断陷阶段、渐新世末东营运动形成的箕状断陷阶段、中—上新世热沉降期的碟状挠曲拗陷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PALEOCENE—MIDDLE EOCENE DEXTRAL STRIKE-SLIP DEFORMATIO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IN THE WESTERN YUNNA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