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基底地形、水系走向等方面的资料,在珠江三角洲布署了6条钻孔剖面,共44个第四纪地质钻探,对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区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别是以Cd、Hg、Cu、Pb、Zn、Ni、As为代表的重金属元素较为富集,形成高背景区。不同区域富集元素类型及富集程度呈现较大差异,其中以西北江三角洲各元素最为富集,而潭江三角洲仅U、Al2O3富集,其Cl、Cd、Cu、Sb、Ca O等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全区平均含量,东江三角洲Mo、S、Th、Tl、U等元素富集,Cd、Cl、Co、Cr、Hg、Mn、Ni、Sb、Sr、Ti、V、Mg O、Ca O、Na2O等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全区平均含量。元素空间分布差异的控制因素是三角洲平原物质来源差异及沉积体系变迁。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氟高含量区形成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经过系统的1∶250000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在三角洲冲积平原存在氟的高含量分布区。氟高含量区分布于第四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从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含量逐渐降低,相同沉积相含量变化很小。从地表至深部,含量变化与沉积相关系密切,海陆交互相含量变化很小,而陆相含量变化较大。氟高含量区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因素显著,属于在沉积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可能与珠江三角洲形成过程,西江、北江和东江带来大量含氟物质,加上海水富含氟,导致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氟含量较高而出现大面积的高含量区。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东江以及潭江、绥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成的复合三角洲。从沉积环境(河口段)、动力条件(河、海共同作用)、沉积物(河、海交互相)、地貌类型(冲积-海积平原)、水系特征(放射状网河)等综合考虑,将珠江三角洲的内界初步定在:东至东江园洲(上南)、增江沙塘,北至流溪河广州、石碣和北江黄塘、宝月及绥江黄岗,西至西江羚羊峡东口及潭江司前(图1)。总面积8601.1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和北江三角洲8033.1平方公里,占93.4%,东江三角洲568平方公里,占6.6%。三角洲平原上  相似文献   

4.
刘应平  喻成燕 《中国地质》2012,39(3):804-810
通过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中Cd高含量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和第四纪分布的空间响应关联。在绵远河、石亭江流域冲积物中存在Cd含量高值区。在同一流域Ⅰ、Ⅱ级阶地→Ⅲ级阶地→Ⅳ级或Ⅴ级阶地冲积物中Cd含量逐渐降低。发育于龙门山的河流(绵远河、石亭江)沉积物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系沉积物。Cd高含量分布区与不同级次的阶地相吻合的特征表明其控制因素显著,属于地质作用的产物。这一结论与多数研究者认为的人为因素引起的具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选取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4个不同沉积相带的第四系岩心做元素全量分析,并对4种重金属进行了赋存形态分数分析,揭示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物源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不同沉积环境下物源的影响程度不同,物源在三角洲平原相的沉积环境下影响强度最大,在海陆交互强烈的沉积环境下,物源的影响减弱,海陆交互作用的影响增强。不同重金属元素由于自身化学性质的差异,其对沉积环境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研究区Cd富集显著,且其活性态比例最高、潜在生态风险最大;而As,Hg和Pb的富集程度较弱,且As和Hg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Pb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态为主,它们的生态风险相对较低。不同的沉积环境下p H等理化指标对Cd形态的影响不同,Cd的活动态主要与p H和淋滤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6.
赖启宏  余海平  李国平  夏斌 《物探与化探》2005,29(4):334-335,341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存在镉的高含量区, 其主要分布于第四纪海陆和陆海交互相。第四纪不同沉积相镉的全量和不稳定相态的含量特征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海陆交互相、陆海交互相、陆相的全量和不稳定相态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地表至深部, 在地下水位附近不稳定相态的含量比例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
王文 《地质与勘探》2013,49(2):352-358
通过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中Cd高含量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在绵远河、石亭江流域冲积物中存在Cd含量高值区。Cd高含量区域分布Ⅰ、Ⅱ级阶地-Ⅲ级-Ⅳ级或Ⅴ级阶地冲击物中Cd含量逐渐降低。发育与龙门山的河流(绵远河、石亭江)沉积物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系沉积物。Cd高含量分布区与不同级次的阶地相吻合的特征表明其控制因素显著,属于地质作用的产物。这一结论与多数研究者认为的人为因素引起的具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8.
陈诗恩 《地质论评》1966,24(3):197-201
一、矿床地质概述 1.矿床的分布和含矿地层概述粤中第四纪耐火粘土矿床主要分布于北江中下游一带,东江、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零星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体边缘或相邻的山间盆地中,与北江、西江、东江及其支流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南部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稀土元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江三角洲南部平原PRD05孔稀土元素(REE)的分布特征与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随着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的波动,稀土元素分布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约31000 cal a BP 以前,研究区发育河流环境,受矿物组成和沉积物粒度的影响,REE含量偏低,且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富集。31000-16600 cal a BP 期间,REE含量明显高于前一阶段,并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河口半咸水环境特征;其上部沉积物经历了末次冰盛期的风化作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下部近平行,但LREE的富集程度略高。16 600-10 300 cal a BP 为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初期,研究区发育沼泽环境,由于有机质含量高而导致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高。10 300-5600 cal a BP 为全新世海侵期,研究区持续发育河口湾-浅海环境,其REE含量总体较高,并显示LREE富集;随着水体深度和盐度条件发生多次波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也表现出小幅度变化。5600 cal a BP 以来,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并受到潮汐作用间歇性影响,其含量显著下降,但波动频繁。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河水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采集了29个河水样品,利用高分辨率仪器ICP MS测量了河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河水中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按西江、北江、珠三角河、深圳河、东江的顺序呈增加趋势;珠三角河及深圳河具有较高重金属含量,西江和北江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东江居中。经分析发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河水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起主要作用;人类活动是影响重金属分布特征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珠江水体悬浮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珠江流域水体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及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悬浮物同位素组成与珠江流域植被分布格局、土壤有机质密切相关;珠江悬浮物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C3植被影响,其中,西江悬浮物碳同位素组成表现出较强的C4植被特征。东江水体悬浮物碳同位素组成在洪水季节表现出较强的C4植被特征,其它季节则表现出C3植被特征;北江水体悬浮物碳同位素组成无明显的C4植被特征。东江悬浮物样品POCδ13C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近年来流域内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加剧相对应,并显示其侵蚀程度超过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蓝先洪 《沉积学报》1996,14(2):155-162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具有两个陆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旋回;在两个沉积旋回之间,包含了一个海退过程。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层是由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套海进河床充填层序和海退进积层序构成。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的OSL和14C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万年的认识不同,OSL测年结果显示下部地层的年龄值为4.7~13.5万年。本文对年龄的信度以及晚第四纪两次海侵旋回的地层年代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海侵旋回可能发生于距今4~10万年期间;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两次海侵之间,三角洲地区长期暴露地表,出现较大跨度的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14.
1962-2007年广东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广东省74个气象站点1962-2007年的月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蒸散发指数,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广东近50年来的干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广东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发生事件随时间持续增多,空间范围扩展;② 根据REOF时空分解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以将广东划分成6个干湿特征区域,分别位于珠江三角洲、韩江流域及东江流域上游、西江流域及北江中下游流域、粤东沿海区域、北江上游区域和粤西沿海区域;③ 广东干湿发展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性,其中西江流域和北江中下游流域、雷州半岛为主的粤西沿海流域存在着显著的干旱趋势;④ 6个分区干湿变化普遍具有2~8年的振荡周期,但最强振荡周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5.
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网河河道同步水文测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道贤  沈鸿金 《水文》2004,24(3):33-36,29
1999年汛期,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齐全的同步水文测验工作。对该次测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通过对测验成果的合理性分析,论述了该成果的测验精度、上下边界条件和洪潮代表性,进而指出了珠江三角洲河网主要节点和八大口门水量分配比发生了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在鲁北平原发展日益严重,制约着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内第四纪沉积展布特征,结合二等水准测量数据和分层沉降标数据与地面沉降规律,揭示鲁北平原区地面沉降机理和沉降模式,为同类型地区进行参考借鉴。①鲁北平原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为中更新统地层,滨州140~320m地层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62%。②依据沉积相、沉积成因、地层结构、地面沉降驱动机制等因素,鲁北平原地面沉降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模式、黄河泛滥冲积平原模式、三角洲冲积、海积平原模式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zed contents and geochemical fractions of four heavy metals in four Quaternary boreholes from different sedimentary areas in Pearl River Delt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heavy metals were controlled by geological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geological sources showed differentiation in fou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delta pla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geological sources were the most predominant. In the sea land interac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control of the geological source factor was weakened. The effect of land-sea interaction became more important. Due to different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metals, they showed distinct sensitivities to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admium (Cd) was enrich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tudy areas. Mobile fraction of Cd possesse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Cadmium was the highest among heavy metals. Asenic, mercury and lead were enriched weakly. Arsenic and Mercury were dominated by residual fraction. Lead was mainly composed of residual and Fe-Mn oxidation fraction. Their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were relatively lower.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had various effects on Cadmium geochemical fraction such as pH. The mobile fraction of Cd was mainly correlated with pH and leaching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18.
新乡位于豫西北山地与豫东平原过渡位置,黄河冲积扇的不断发展以及第四纪早期的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第四纪沉积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对新乡多个钻孔岩心进行系统性描述、年龄测试、沉积相分析以及钻孔地层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冲积扇的发展及黄河主河道的南北向迁移,是研究区第四纪沉积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相以河流相为主,横向上对比良好;多个场地的钻孔揭示研究区全新统厚度约10 m,平均年龄95 ka左右;更新统上部厚度约69 m,平均年龄129 ka左右;更新统中部厚度约55 m,平均年龄小于829 ka;更新统下部未见底。在第四纪早期,黄河冲积扇主河道在研究区西侧,尚未发育到新乡地区,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以细粒的泛滥平原沉积物为主;第四纪中期,黄河冲积扇快速向东部发展,河道迁移至研究区北东侧,沉积了明显的河流相,砂体厚度明显增加;第四纪中晚期,基本继承前期的河流相沉积,随着河道南迁,砂体含量有所下降。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乡地区第四纪地层北东部出现沉积间断,并且局部地区出现差异沉降,北东侧地势高于南西侧。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