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南征之决定及目的(二)循化黄河南北之大山(三)大夏河上游(四)洮河择源区探索(五)陇蜀界上之南木 寺(六)江河分水高原一角黄河入岷说  相似文献   

2.
一甘南水资源现状(一)甘南水资源简介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3000米,境内有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一江三河",是黄河、长江干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具有"中华水塔"和"黄河蓄水池"之称。该州内黄河产水区的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7.8%,而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3.
黄河最上游     
(一) 引言 通常以甘肃省会皋兰以西为黄河上游,惟欧美地理学者恒谓是河上游止于青海省之贵德县城,盖是城以西不远,即为藏番住区,地旷民稀且顽悍,视前往者为寇仇,遇则掠劫或杀死,即负盛名之倮罗族也,彼辈活动范围,有时广至整个江河源区,紫达木与河派闾乃共纵横之域,虽蒙胞亦视为畏途。兹编所论之黄河上游,限于积石山以南,为便利计,以索宗寺(北纬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东经一○二度二十六分,拔海三四二九公尺)为定点,是山  相似文献   

4.
据《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史迹考》资料,五千多年前,在岳山脚下的北、东、东南一带,是一片烟水茫茫、黄波连天的大湖泊——荥泽湖。其域包括今武陟南、荥阳东北(原为河阴、荥阳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西部及黄河道在内的一片地区。据《禹贡》记载:“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即这一片大水域,原为一片低洼之地,夏秋季节,雨洪并发,济河之水自王屋山直泄入黄河,西来汹涌之黄河遇济水汇入,水势更猛,决岸溢出,且广武陵一带的季节性河流如京水,索水和海然河也借势发挥,滚滚而下,遂使这一带尽成泽国,浩浩“河泊相连”,荡荡“怀山襄陵”。广武陵周围河流环抱,东部则入浩渺的荥泽。此区为古时洪  相似文献   

5.
史航 《中国地名》2012,(5):31-31
享有"黄帝故里"的美誉素有"黄河之都"的美称冠有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美名郑州,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素有"黄河之都"、"黄帝故里"之美誉。北临万里黄河,西依中岳嵩山,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郑州市总面积7446.2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章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0,(11):29-2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第三册课本(人教社1993年版)78页指出,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有好几条河流支流的含沙量比黄河于流更大。据冯嘉苹等编《中国地理》(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干流陕县测站,测得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6.9千克/立方米,而陕县以上的黄河支流泾河、  相似文献   

7.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祖陆 《地理学报》1990,45(4):457-466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可分为地面古河道(埋藏深度0—8m)和浅埋古河道(埋藏深度8—40m)。两类古河道部大致可分为三条古河道带,呈SW-NE向近平行展布,每带一般宽5—15km,最宽处可达20km。 古河道沉积层主要由细砂或粉砂组成,为古河床之曲流砂堤或天然堤沉积。各期古河道沉积层之顶、底板主要为粘土或亚粘土和淤泥层所构成,为古黄河泛滥相沉积物。 本区古河道按形成时间顺序可分为三期,下部第一期古河道大约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中部第二期古河道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上部第三期古河道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8.
(1)水域面积最大的水库:是位于丹江口以上库在垮河南、湖北两省的丹江水库,水面为839平方公里,约合126万亩,大坝位在湖北省的丹江市.(2)库容量最大的水库:位于青海省贵德县黄河上的龙羊峡水库,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其库容量居全国水库之冠。  相似文献   

9.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相似文献   

10.
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刘昌明  张学成 《地理学报》2004,59(3):323-3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较以往平均来水减少幅度达到了20%~65%不等,黄河下游连年断流。本文基于气候变化 (如降水量变化),人类活动 (如国民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 (如土地利用的变化) 等方面变化特点;根据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近50年来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数量及其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山东:以在太行山东而得名。山西:以在太行山西而得名。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浙江:以浙江(钱塘江)得名。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贵州:以贵山得名。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青海:以…  相似文献   

12.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 (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 北(下) 冲积扇河道发育,黄河主河道的位置与现代不同,它偏于泛滥平原北部的阴山山前东流;公元6世纪后套平原西部北 冲积扇上黄河河道向东移,在东部泛滥平原上黄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汊,而黄河主流仍位于河套平原北部山前;18世纪早期至末期,黄河主河道从河套平原的北部山前南移至平原南部;19世纪中叶‘北河’淤塞,现代黄河形成。  相似文献   

13.
各有关会员、藏石爱好者:中国观赏石协会将于2013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黄河石精品展。为积极响应中石协的这次活动,并做好我区参展黄河石征选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各拟参展的黄河石申请人应在2013年1月15日前将照片及产地、题名、规格(长、宽、高)、收藏者、联系电话等主要文字说明材料报到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协会。二、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协会对拟参展的黄河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之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中国文化之名城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40万。  相似文献   

15.
黄河自陕西潼关东流,经过整个三门峡市北部。从入境口到三门峡水库,河流主线长130.5公里,流经灵宝县、陕县、湖滨区三县(区)。三门峡市黄河滩地就是指这段黄河南岸广大河漫滩地。一、三门峡市黄河滩地资源特征三门峡市黄河滩地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2℃,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1.4℃),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7℃)。年均日较差较大,有利于作物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有利于水果、瓜菜糖分的转化。本区无霜期有220天,>0℃的活动积温为5125.6℃,>10℃的活动积温为4507.0℃。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8.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相似文献   

16.
偏关,又名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境内,地处西北边陲。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地势东高西低,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下游始于何处,不同版本的现行中学地理课本均以旧孟津为界。孟津前面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旧"字,原来孟津历史上为黄河南岸主要渡口,兵家必争之地。周武王伐纣,先在此会盟后再率军渡河北上,直捣商朝都城(安阳殷墟)。金代以孟津为县名,明嘉靖时县城迁到洛阳东北邙山北麓黄河岸边。1959年,又迁往洛阳北边的长华镇(现城关镇)。新  相似文献   

18.
窦贤 《西部资源》2009,(5):45-47
住在黄河边,亦曾行走于大河上下,所见黄河石多多,但到青海贵德,方见天下黄河石之大气象者皆汇集于此。出西宁,南行越湟中,翻过海拔近4000米的日月山支脉拉鸡山,就到了贵德。让贵德名扬天下的便  相似文献   

19.
在郑州市东三十里处,地跨中牟,原武(今原阳)二县的大洼地,春秋时为圃田泽,周围绿草平铺,森林密茂,百鸟群栖,禽兽聚集,战国时梁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就开始水利开发,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引圃田泽水东流为鸿沟(浪荡渠),早在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梁惠成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蓄水溉田,肥地增产,种稻改土,得到丰收,自此,在此湖区,发展了水利事业,这是古代引黄放淤、种稻改土的最早典范。该湖与黄河息息相通,还在黄河大汛期间,既能分刹黄河汹涌之水势,又能使圃田泽夏蓄春灌,能起到调节河、湖水量的作用。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代,圃田泽跨中牟、阳武(今原阳),东西四十许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54年10月号发表傅乐焕先生“关于黄河河源问题”一文,作者对董在华先生的“黄河河源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53年7月号)中的结论,提出怀疑,另一方面也提出一种很可能的推测。1952年董在华先生等的黄河河源查勘,收获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