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与资源》2011,20(2):78-F0002
<正>刘嘉麒,男,满族,1941年5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籍贯辽宁省北镇市。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与第四纪地质环境学专家。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1968年分配到辽宁省营口地质大队  相似文献   

2.
<正>辽宁金石源矿业有限公司隶属于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主要从事矿业投资开发,矿产品交易,矿产咨询;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钻探施工,工程测量,矿山环境治理,岩土施工,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设计、施工、监理。现有职工49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0%。公司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拥有各类地质勘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1,(4):F0002-F0002
刘嘉鹿院士 男,1941年5月生于辽宁省北镇市,满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1967年于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68年被分配到辽宁省地质局营口地质大队任技术员,1973年调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任室主任;1978年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先后师从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德封、刘东生主修地质年代学和火山地质学,以优异成绩先后于1981、1985年分别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区调人物     
《地质通报》2000,19(1)
寒 光 辽宁省锦西市人,1928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4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勘系。先后在辽宁冶金103队、辽宁省地质研究所、辽宁省地矿局区调队等单位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与研究工作。曾任辽宁省地矿局区调队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辽宁省地矿局地质处区调主...  相似文献   

5.
《辽宁地质》2012,(4):F0003-F0003
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东勘察院)。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6.8万平方米,是省属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下设的多功能型综合地勘事业单位。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拥有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物探、测077量、钻探、实验测试等各类技术人员12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i2人,高级工程师29人,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63人。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1,(2):F0002-F0002
张建国教授男,汉族,1956年10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祖籍湖北省汉川市。1978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1981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进修,后转为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近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再次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双保工程”2011行动成效显著单位。据了解,辽宁省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以“保护资料、保障发展、服务社会”为核心,以“统一汇交,公开利用,保护汇交人合法权益”为主线,为全省矿政管理,“双保工程”、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等重点项目提供大量翔实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2005年,该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辽宁省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现有职工203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高级工程师46人,工程师74人,各类国家级注册师28人。下设地质勘查分院、工程分院、物探分院、测绘分院、综合研究室、环评中心、辽宁金地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鞍山绿科矿山复垦生态恢复有限公司和鞍山市鑫磊地质勘查矿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质》2012,(2):F0003-F0003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位于阜新市,始建于1960年,为省直属事业单位.现有职工741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人。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从一支单一从事地质找矿的队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以地质找矿、环境地质监测评估与地质灾害治理为主导产业,以矿业开发为支柱产业,以工程勘察、多种经营为辅助产业的新型地勘队伍。  相似文献   

10.
正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现有职工203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高级工程师46人,工程师74人,各类国家级注册师28人。下设地质勘查分院、工程分院、物探分院、测绘分院、综合研究室、环评中心、辽宁金地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鞍山绿科矿山复垦生态恢复有限公司和鞍山市鑫磊地质勘查矿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3月,现有职工20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高级工程师46人,工程师61人,各类国家级注册师2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由长春地质学院主办的地矿部地质矿产科技情报网东北分网1987年情报交流会议,历时五天,于9月5日在辽宁省兴城市圆满结束。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中环太平洋成矿带方面的8篇,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方面的7篇,周边国家和毗邻地区矿产资源情报调研方面的3篇,金、银矿床成矿规律探讨的3篇,其他方面的4篇。出席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49人,其中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2人,辽宁省地矿局6人,吉林省地矿局12人,黑龙江省地矿局4人,长春地质学院13人。地矿网西北分网,成都地质学院、地矿部煤田地质情报网、  相似文献   

13.
4月1—2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在朝阳市组织召开了朝阳地区地质找矿突破研讨会。来自全省地质行业的有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朝阳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有关领导等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地质找矿论丛》2010,(4):F0002-F0002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始建于1994年10月。15年来,地勘院人团结奋进。锐意改革,栉风沐雨,拼搏奉献,努力打造一流的地质勘查队伍.地勘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管理完善、专业齐全、装备精良、技术配套、内外兼营的地勘科研队伍。现拥有职工21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0人.高级工程师41人。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正>1.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陆松年先生与辽宁省地质勘在院专家李显东、董万德、王海鹏探讨"辽宁省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成果。2.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先生与辽宁省地质勘查院专家陈树良教授  相似文献   

16.
刘玉海,男,1933年1月25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5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61年硕士研究生 毕业 后留校任教,1982年调入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直至2000年11月25日去世。   刘玉海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10名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和数以千计的 本科生。   刘玉海教授一生著作颇丰,先后完成了《延安城市工程地质》、《大同城市地质研究》、《 地震工程地质学》、《大同机车工厂及邻区地裂缝研究》等学术专著,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了 《黄河大柳树坝址区工程地质研究》、《中小型水电工程地质》、《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 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在病重期间仍在主编《中国城市工程地质》 专著。   刘玉海教授曾是中国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地质研究会理事,西安地质学会常 务理事,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等。   刘玉海教授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他为 我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为长安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刘玉海教授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26日,在辽宁省地质工作会议上,郭海林作为10名“辽宁省地质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之一站在了领奖台上。胸前的鲜红绶带,彰显了他几十年煤田地质科研生涯的业绩。 郭海林,个头不高,低调为人,但作为东北煤田地质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辽宁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注册监理总工程师、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师,是东北煤田地质局唯一留用的年过6旬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没有专门的地质学院,地质人材的培养分散在各综合大学、电视大学及职业技术学校的有关系科中。单是伦敦一地,就育九个学院有地质系,而且还在酝酿增设。每年全国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从73年起大体稳定在700人左右(男生600,女生100)。研究生人数(包括硕士与博土研究生)平均为本科生的三分之一,即230人左右。按人口平均或按面积平均,他们的地质人员比例比  相似文献   

19.
长春地质学院已有八一和八二届研究生共49人被授予硕士学位,这是我国从一九八一年以来实行学位制度以后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研究生。 这两届研究生共40名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和论文工作需要,采取跨教研室、跨学科或跨系的教师指导,如钻孔电磁波法的指导教师是由物探系和基础部的教师共同指导的,有的岩石学导师是由岩石学、矿床学的教师共同负责的,有的数学地质专业的指导教师是由数学和地质专业的教师共同指  相似文献   

20.
10月20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在辽阳市召开了地勘系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研讨会。全省各地勘单位的负责人、总工程师及地质处长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执法局局长李延令主持,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旭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