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四川省小麦历年产量重构二维时变矩阵,进行自然正交展开后得到了三种产量分解模型.在每种模型中,可将小麦产量分解成了三个产量分量之和,即小麦产量Y=Y1+Y 2+Y3.这些产量分量不仅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增长对产量趋势的作用,也反映了气候环境因子波动对产量年际变化的综合影响.该方法与传统的产量分解模型相比,具有计算简单客观、各种分量同时一次分离和分量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为农作物产量分解和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SPSS软件,运用曲线估计分离了1986—2015年普宁市早稻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并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早稻全生育期降水、气温、日照等多种气象因子与早稻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6种最优早稻产量预报方程,使用最小二乘法对6种预报方程进行拟合,建立普宁市早稻产量预报模型。利用历年早稻产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986—2015年历史早稻产量拟合准确率均在96%以上,2016年早稻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8. 8%,预报结果准确率较高,能满足业务需求,可作为普宁市早稻产量预报的有效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产量预处理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是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后者是生产力水平因素,它的变化比较缓慢,有一定的规律,这就为我们进行产量分离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把产量用下式表示:y=y_t+y_w……(1)式中y、y_t、y_w分别表示亩产量、趋势产量(即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部分)和气候产量.通过试验,取趋势产量为  相似文献   

4.
菏泽市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正交多项式回归方法对菏泽市30年夏玉米产量分解成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用气象产量与历年夏玉米生育期间光、温、水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筛选建立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5-2005年高密市降水和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小麦生育期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提出干旱防御对策和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和文  李春  曹士民  杨文艳 《气象》2008,34(5):38-43
应用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计算了盘锦地区1977-2006年30年水稻趋势单产,并据此求算出气象产量.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别从不同气象灾害损失等级出现的概率、变异系数等角度综合分析了盘锦地区水稻生产的灾损风险.并通过计算水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气象灾害.结果显示:盘锦地区水稻产量波动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减小,盘山县的灾损风险大于全市水平;热量条件的丰欠是造成盘锦地区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5-10月≥10℃的积温,5、6月份的平均气温及9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对产量影响显著;而在5月、6月和9月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冷害,这与实际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在粮食作物产量预报的研究中,气象产量预报比趋势产量预报研究更广泛.由于预报方法不断更新,气象产量的预报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总体的产量预报上存在精度差,稳定性不强等问题.这是统计预报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是趋势产量的预报值不准造成的.我们知道,趋势产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武鸣县早稻产量及气象资料,运用模糊数学原理与方法,选择预报因子,建立识别函数,最后获得早稻产量预报FUZZY模型。 一、气象产量及预报因子 1.气象产量: 本文将产量y分离为两部份,即y=y_t y_w。其中y_t为趋势产量,反映产量逐年变化规律,而y-y_t=y_w为气象产量,受各年气象条件引起的产量波动。根据武鸣县早稻平均亩产的逐年变化,表现出 1957-1963年、1964-1976年、1977-1982年三个增长速率明显不同的阶段,因此,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用正交多项式模拟以后,分离出各年的气象产量y_w。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我县历年油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在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条件下,全县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00~150公斤.丰年甚至可达200公斤.分析我县多年来的油菜产量状况,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油菜菌核病.如1987年,全县平均田间病株率40%(严重者达80%),该年我县油菜平均亩产仅40多公斤.油菜菌核病在本县始发生于每年的3月  相似文献   

10.
用1989-1991年在天山北坡不同草场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产量与光谱资料及同步接收的NOAA/AVHRR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场光谱植被指数随太阳高度角的上升而降低;随牧草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的光谱植被指数值不同.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并建立牧草产量动态监测光谱模型;牧草干重和鲜重与气象卫星比值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597和0.8066;建立牧草产量卫星遥感监测模型,可用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由人为因素与自然过程引起的气候波动与变化,已成为当今科技界最前沿的问题.本项目是研究保加利亚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确认其对农业的全面影响.20世纪保加利亚年平均气温没有显著变化.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保加利亚夏半年的降水量有所下降.已建成保加利亚作物产量与降水、温度的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型(GCM)的输出产品,创建了不同的渐变气候变化情景.利用农业技术决策支撑系统(DSSAT)3.5版估算气候变化对保加利亚玉米与小麦产量的影响.在目前CO2浓度(330PPM)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升高与降水减少的影响,作物生长季将缩短,GCM情景计算表明冬小麦及玉米产量下降,尤其是玉米产量下降.若考虑CO2浓度增加的直接效应,所有的GCM情景都反映出冬小麦将增产.为了减轻保加利亚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潜在影响,适应气候未来变化的对策可包括调整播期与选择适宜的杂交品种.  相似文献   

12.
首先给出利用遥感信息结合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的一般性概念,然后论述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中作物蒸散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建立以作物蒸散为显参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模型的参数给出求解公式,利用遥感信息反演模型参数.最后利用发展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华北平原典型区进行作物产量填图,将本模型与作物产量经验模型的1997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文发展的模型有可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盧其堯 《气象学报》1963,33(3):392-398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1955—1957年11个地点的冬小麦产量和降水量資料,利用R.A.Fisher等人提出的正交多項式方法,計算了华北平原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效果,得到三点初步結果:①生长期降水总量与多小麦产量之間存在高度相关,②在生长期中的任何时間,“附加”降水都使产量增加,;③“附加”降水所产生的最大的良好效果出現在越冬始期和开花期附近,此时每1毫米“附加”降水可以使产量增加約为0.4—0.45斤/亩。  相似文献   

14.
玛曲草原气候资源利用与牧草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阶多项式生长曲线数学模型拟合牧草产量各状况年的牧草生产力,与实际值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最大生长率70.2 kg/hm2·d,最小生长率1.6 kg/hm2·d;月最大产量2 042.5 kg/hm2,月最小产量57.6 kg/hm2.生长季5~9月,旬≥0 ℃的累积积温每增加1 ℃,最高状况年比最低状况年每旬增加干物重2.54 kg/hm2;旬累积降水量每增加1 mm,最高状况年比最低状况年每旬增加干物重7.33 kg/hm2;旬累积日照时数每增加1 h,最高状况年比最低状况年每旬增加干物重3.83 kg/hm2.考虑到倾向率变化的不同,旬累积降水量引起的产量变化是主要原因,旬累积积温次之,旬累积日照时数影响弱.高产年气候资源利用率高,低产年气候资源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15.
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意义重大,将气候指标作为自然能源对有机水稻的投入,在有机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中起着那些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的考察和试验、示范,解决了怎样充分利用气候生态资源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张南辉 《气象》1984,10(9):17-17
增城县种植荔枝的面积有3万余亩,共约60万株。1949—1983年,年平均产量4.9万担。最高年产量为17.6万担,最低年产量仅3.2万担,两者相差5.5倍。 增城县1959年始有气象资料,其中1959、1964、1966、1971年6月份,分别受洪水、台风及虫害、产量大减。因而这4年未作分析。我们将各年荔枝产量与多年平均产量之比的百分率,称为当年的相对产量。并规定,相对产量≥105%为丰年,≤95%为歉年,两者之间为平年。则21年中丰年有11年,歉年有10年,非丰即歉,没有平年。 1.影响荔枝产量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作物模型提取小麦干热风灾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将干热风灾害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从全部产量损失中提取出来,是目前小麦干热风研究的一个难点.根据小麦生物学特性以及产量结构与干热风发生规律的关系,构建了小麦作物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981-2004年气象资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作物模型方法得到的小麦产量损失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产量损失相近,两者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6,平均准确率为68.69%,决定系数(R2)为0.81.这表明利用小麦作物模型来提取干热风灾损是可行的,可以用于干热风非典型年份的灾害产量损失计算.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相对湿润的小麦种植区域,辐射量降低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降低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哈尔滨市,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增加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在西北部的北安、五大连池、克山和克东4县,辐射量增加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增加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黑龙江省小麦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的平均值为-1.57%/10a.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巩义市1968~2000年7月~10月上旬的降水资料和近35年的小麦产量资料,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得出底墒水对小麦产量作用显著的结论,并提出充分利用底墒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用吴兴县1957—1979年资料、通过该县早稻产量和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探讨温、光、水渚因素对早稻产量影响的关键时段。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求得产量予报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