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把区域规划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区域规划既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区域上的细化,也不是行业规划在区域上的汇总,而是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或达到区域内特定目标而采取或实施的战略、发展思路、政策等。区域规划的内涵决定了区域规划的特点和性质,"十一五"期间加强和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区域重大问题、加速与国际现代管理体制接轨、完善我国规划体系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的迫切需要。文章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研究确定区域规划编制主体、编制程序及审批主体等问题,加强我国重点区域规划范围的研究,开展新的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划分,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其理论发展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实践弱化的理论、体制等根源,并从区域规划编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规划利益协调机制;在部门规划、行业规划、次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层次的区域规划;提高区域规划过程管理和理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趋势、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三大部分。研究认为:(1)我国新一轮的区域规划必需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在继续影响的“区域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总体布局,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上的空间落实与延伸”的错误观点和习惯作法;(2)必需破除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区域规划较强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控制色彩;(3)必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功能区别,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4)必需以制度的方法对我国新阶段如何规范区域规划研究、有效开展区域规划实践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强对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法理、法据和法序框架与组织和实施机制的探索;(5)必需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以新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和观念的全面更新与内涵的拓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概念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基本构架与实施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规划实践与理论不断发展。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发展的3个时期:1 1978年至1990年代初实践起步与理论引入期,是注重效率的区域不均衡发展阶段,国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共同发展,区域规划理论开始引入、发展及应用;2 19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实践增长与理论探索期,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缩小区域差距发展阶段,区域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区域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3 21世纪初以来实践深化与理论转向期,是注重公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区域规划频繁出台并快速发展,区域规划理论多元化发展。在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规划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体系构建、实施机制创新、新问题跟踪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区域规划工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解决中国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对中国区域规划将产生创新性影响:①完善了区域规划理论体系;②创新了区域规划理念;③丰富了区域规划内容;④重构了区域规划的空间体系;⑤推动了区域规划与其它空间规划的融合;⑥保障了区域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区域规划是大国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随着跨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进一步市场化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开展区域规划在我国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进行区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化) 等;通过阐述"点-轴系统"理论、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作者提出,需要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并考虑有效可行的管治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思维考虑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湿地区域空间功能仍存在规划不协调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促进国土空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有必要建立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参考借鉴域外国家在区域规划协调性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加强湿地地区区域规划协调原则、建立协调统一的湿地区域规划体制、创新湿地区域规划立法机制等策略,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进行探索,提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的湿地区域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四保 《地理科学》2013,(2):129-134
国家出台大批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地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给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其中,思考中国的区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阐述了现行区域规划在内容体系上的"短板",指出了"短板"的存在有中国区域制度的原因。通过"区域"的"政府"性质分析了区域规划中存在"短板"的必然性,进而讨论了中国"产权区域"制度下"区域"的"私人物品"特征、区域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由此产生的区域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和区域外部性等问题。人文-经济地理学必须在区域制度方面深化对中国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报》2008,63(8)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先行启动的区域规划试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项目组的50余位学者,在完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历时一年多完成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樊杰任主编,陈田、封志明、张文忠、王黎明  相似文献   

11.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for China.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geography. This study reviews the course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successive periods of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Each period has enhanc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d to a mor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ok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o argue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s among regions, and solves the imbalance among the economy, humans, and nature to promote the spatial 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r better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y. The balanced promotion of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in each reg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We then use concepts from development geography to examine China’s path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the economy, and ecology.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2.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嘉  尚金城  谢远云 《地理科学》2006,26(4):426-431
在全面性、简明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绥化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该区域1990~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趋势评价指在确定的指标体系下,采用复杂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的状况、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或水平,并用相应测度和标准去衡量或者比较。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稳定,人口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占有趋势一直呈现比较波动的状态,特别是资源占有指数在2000年才呈现恢复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00年之前的"高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发展综合指数与资源-发展综合指数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比较严重,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造成二者数值都比较高。1998年后,逐渐进入环境质量提高,资源消耗量下降的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发展的综合指数越来越低,同时也可以说明绥化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胁迫背景下,绿色发展经历了由学术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探索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及途径。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及所取得的成就,绿色发展领域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益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有关资源、环境结构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应用性基础学科,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在绿色发展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论文对绿色发展研究缘起进行介绍,阐述绿色发展内涵及分析框架,梳理出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的7个主要议题:① 绿色发展影响因素;②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方法;③ 绿色发展时空演变;④ 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⑤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⑥ 绿色发展效应;⑦ 绿色发展制度建议。同时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未来中国地理学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已经证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而区域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所以资源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所在,地形条件则是制约区域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假定区域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地形条件和区域发展之间的机理关系,并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作为实例,利用图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沿线地形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地形条件能够通过交通运输负担影响区域发展,地形条件简单的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承担的交通运输负担较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基础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于自身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发展模式的雷同,尤其山地丘陵地区应该选择物质流动负担较小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生态稳定,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等诸多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基本保持在良好协调类型,呈现稳定的态势.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显示,1996年以前,该区域发展主要受经济滞后制约;1997-2003年表现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协调状态;2004年以后,主要表现为生态滞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流域66个市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选取34项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以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为变量,利用ESDA法分析2000—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和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相似市域空间相关,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波动中有所提高,发展趋于均衡。(2)2000—2015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的空间关联较为显著,均呈现出强集聚—弱集聚—较强集聚演变特征,增长状态相似市域彼此邻近;但2015—2020年增长状态相似市域随机分布,空间不相关。(3)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格局变化较大,高值区均由东部向中部再向西部转移,高值区数量大于低值区数量,黄河流域高质量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量冷热点区呈现相对分散—集中分布—分散布局的态势,平均增速相似市域由相对分散向集中连片演化,不同等级冷热点圈层分布。(4)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城市群仍是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未来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群合作模式,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艳花  梅林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20,40(9):1484-1492
适度的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专业化生产、改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效率,与限制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对2011—2015年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在时间变化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类型上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效率高于农产品主产区;②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梨树县、伊通县、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抚松县、安图县等7县位于有效状态,其余大多数县(市、区)处于效率损失状态;③ 产业集聚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关系;④ 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承载力等控制因素对绿色发展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根据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作为城市空间的特殊组成部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日益显著。以兰州市为例,在对开发区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以地域空间、产业空间和社会空间为切入点,分别从用地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学义  熊升银 《地理科学》2020,40(2):220-228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包含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稳定开放、人口发展的五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中国及各省域1987~2017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利用ESDA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探索,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12年后很多省域增速明显,但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5个维度中,人口发展较好;经济结构优化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但正成为主导转变的核心动力之一;经济稳定开放能力平稳上升;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较差,但在呈波动中略上升。空间分异明显,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总体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逐步向内陆腹地区域梯度递减的趋势。呈现出较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上主要形成高高和低低集聚类型,存在较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据此提出几点促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