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州话声母系统与普通话声母系统相比较,双唇音、舌尖中音、舌根音基本相同;雷州话多了一个双唇音,一个喉头音;普通话多了一个唇齿音;普通话有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三组声母,而雷州话只有一组类似普通话舌尖前音的声母(有专家认为是舌叶音),这是雷州话声母系统和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差异,也是雷州人学习普通话的障碍。雷州话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相比较,在调类及调值上相差极大。但重要的还是雷州话有入声,普通话则没有。通过比较研究雷州话与普通话声母声调方面的异同,发现雷州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从而对症下药,发挥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纠正“雷式普通话”这样的语音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雷州话声母系统与普通话声母系统相比较,双唇音、舌尖中音、舌根音基本相同;雷州话多了一个双唇音,一个喉头音;普通话多了一个唇齿音;普通话有舌尖前音、舌尖后膏、舌面音三组声母,而雷州话只有一组类似普通话舌尖前音的声母(有专家认为是舌叶音),这是雷州话声母系统和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差异,也是雷州人学习普通话的障碍。雷州话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相比较,在调类及调值上相差极大。但重要的还是雷州话有人声,普通话则没有。通过比较研究雷州话与普通话声母声调方面的异同,发现雷州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从而对症下药,发挥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纠正“雷式普通话”这样的语音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雷州这一特定环境中生成的,可以分为雷州得名之前和雷州得名之后两个时期。在这两大时段雷州文化研究中,人的研究是基础,即对雷州族群、雷州民系、雷州人个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18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北方官话的河南话、北京话和江淮话。通过对这些语料中的"把"字句的分布情况及其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和比较,能发现用于表处置的"把"字句不但在《歧路灯》里占绝对优势,在整个北方官话中也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将"字句已经或即将从当时口语中退出,只是由于方言的不同,使得"把"和"将"在各方言中的语法功能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方言又称地方话、土话、乡音,特指通行于某一地区的语言。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方言林林总总、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也养成一方文化,而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气质的,莫过于口口相传的方言。那荡漾在唇齿之间的乡音,早已成为烙印在生命中的符号,相伴终身、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运作的方式、历代海洋政策的变迁、古代海洋文学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南部海洋文化的农业性特征,认为这种特征有别于商业文化的表现形态,它受到中国内陆文化的影响,具有传统性、辅助性和保守性。因此,在考察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时,应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人文"背景下,研究对象数字化、研究方法智能化、研究团队多学科化、研究成果数字化和智能化宏观研究,是雷州文化研究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深入研究雷州文化的主体,认识雷州文化的特质和雷州文化的文化精神,是雷州文化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建设雷州文化研究专业网站,是雷州文化研究数字化发展技术支持和重要平台。雷州文化研究的数字化的发展,有助于揭示雷州文化深层文化密码,精准认识雷州文化的文化精神,拓宽雷州文化的传播空间,增强雷州文化的生动性与鲜活性。  相似文献   

8.
雷州半岛湛江地域内的东海"舞人龙"和吴川梅菉"飘色",是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同时,两者在起源、"娱神"、表演特征上都体现了共同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雷州半岛湛江地域内的东海“舞人龙”和吴川梅菉“飘色”,是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同时,两者在起源、“娱神”、表演特征上都体现了共同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旧约》是一部具有鲜明传记特征的文化文本,《新约》在继承《旧约》中耶和华一神教信仰的同时,也继承了《旧约》的传记性特征,在以人系事、人物塑造和历史感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传记性。因此,《新约》也是一部具有鲜明传记特征的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2.
首饰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噶玛藏族首饰技艺和其他民族首饰一样,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噶玛藏族传统首饰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演绎的投射和噶玛藏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3.
泰语借词k e ng453意指“帮、伙”,各泰语词典均标注为借词,来自英语gang。但从音义分析,k e ng453亦存在来源于汉语闽南方言“间”可能性。早在西方人和暹罗人接触之前,中泰人民的“间”文化内容之一———色情活动就已有的接触事实更是提出这个假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泰语借词k(ae)ng 453意指"帮、伙",各泰语词典均标注为借词,来自英语gang.但从音义分析,k(ae)ng 453亦存在来源于汉语闽南方言"间"可能性.早在西方人和暹罗人接触之前,中泰人民的"间"文化内容之一--色情活动就已有的接触事实更是提出这个假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次大断裂——兼评《汉书·地理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地理学有着考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传统,而且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及其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基本上丢失了这个传统,始作俑者为东汉班固。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但排斥或扼杀了其他诸子百家,也摧残了先秦儒家注重自然的传统。班固著《汉书·地理志》,屈从当时的潮流,忽视先秦时期“山川,地理也”的传统,赋予“地理”另一种含义,即以记述疆域、政区的建制置和沿革为主,而把山川等自然知识作为附庸,使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走上侧重地理沿革考证、记述社会历史和社会状况之路,形成内容上以史学地理、经学地理、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地理学。先秦地理学与秦汉地理学之间存在一个大断裂。这个大断裂影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取得的成就,并使中国古代地理学无法发展衍生出近代地理学。  相似文献   

16.
宗教场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时空分布格局对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比较研究青海省清真寺和藏传佛教寺院时空演变特征的结果表明:民国时期是寺院数量发展的分水岭,民国以前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大于清真寺,之后反之;清真寺集中在青海东部呈西北-东南分布逐渐向西扩散,藏传佛教寺院跨青海东部和南部呈东北-西南分布逐渐向西北扩展,河湟谷地是二者共同的集聚区;清真寺热点地区分布于青海东部,藏传佛教寺院热点地区分布于南部和东部;清真寺分布的海拔明显低于藏传佛教寺院,两者坡度、坡向分布相似;朝代政策、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对寺院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以和谐共存为主的民族宗教关系有利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东部地区存在两个金、银成矿带,即大瑶山近东西向金矿成矿带和博白一岑溪一贺县北东向Pb、Zn、Au、Ag多金属成矿带,它们无论在地层、构造、岩浆岩、时空分布、矿化类型、蚀变特征、矿石成分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本文对两个成矿带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性剖析,从而总结出本区金、银成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老厂矿区铅锌矿床中存在的闪锌矿脉和方铅矿脉的地质特征、单矿物特征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示踪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不同。根据基底和盖层中矿化类型的不同、基底容矿构造被盖层沉积覆盖、花岗岩时代、基底不整合面上有Pb元素古次生晕存在的特点,表明基底和盖层中矿床的成矿时代是不同的。矿床中包括了加里东期沉积改造型闪锌矿床成矿系列和岩浆热液型方铅矿床成矿系列,华力西期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成矿系列。以上分属于不同时代的三个成矿系列的不同矿床.往往共同叠加在同一容矿断裂构造中.形成一种多时代、多来源、多成因的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19.
闽南金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高地。然而,在同城化背景下,该地区的城市空间重组、区域协调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重心模型揭示了2000-2012年闽南金三角经济增长以及三次产业重心迁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并用Nich指数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差异。结果表明:(1)闽南金三角地区极化发展现象突出,2000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重心与二、三产业重心高度集聚于厦门市东北部,且东西向极化现象较明显;(2)厦、泉两地经济增长博弈激烈,2008年后第三产业开始回迁,且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牵引效应,地区间第二产业非均衡性发展有所收敛;(3)第一产业重心往西南地区迁移的直线型态势显著,漳州市二、三产业发展均滞后于厦、泉地区。  相似文献   

20.
康德哲学中悟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两大领域间鸿沟的来源以及作为沟通两大领域的判断力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导论的结尾为他的哲学结构所列的那张表完整地表达了康德的哲学观点:主体运用自己的活动机能按照先验诸原理为对象立法,并最终获得了对于对象的知识,而人的心灵机能除了认识的机能(悟性)和欲求的机能(理性)之外,还有能联结这二者的愉快或不快的情感机能(判断力);2)从哲学一般的领域(即哲学的对象)中,也可以分析出两大领域间鸿沟的来源及判断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