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辽宁省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利用辽宁省1996-2005年数据建立模型,剖析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辽宁省海洋经济方面并不成立.因此,不能盲目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而应该走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就以上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6):I0001-I0001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海洋大省。2005年,全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798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299亿元,海洋经济已成为江苏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十五”期间,江苏省海洋系统紧紧围绕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这个宗旨,深入贯彻实施海洋管理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
国家海洋局发布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海洋经济仍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735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4.
海洋渔业是辽宁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功能区划是建设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机制的重要举措.在研究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通过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发展渔业第三产业、优化远洋捕捞产业、加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临海省区之一,已初步形成以海洋水产、海盐业、海上运输及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但是,还没有一套海洋信息统计规范。为此,就辽宁省海洋信息统计现状、存在问题及统计指标体系等提出一些看法。 1 海洋信息统计的基本情况 1.1 海洋统计信息分散 目前辽宁省的海洋信息统计大部分分散在滨海地区农业、海洋水产、海盐业、航运、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对于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但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海洋环境的破坏.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辽宁省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各自存在的问题及二者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提出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5):66-66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km2,比全省陆地面积大约12%左右,海岸线3324km,居全国第二,海洋是福建国土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决策的推动下,福建省海洋经济获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海洋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预计达2144.6亿元,比2000年增加约1105.8亿元,年均增长15.6%;海洋经济增加值达924亿元,比2000年增加约463.3亿元,年均增长14.9%,比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4.1个百分点。2005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海洋工作形势山东是海洋大省,伴随着海洋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和提升,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蓝黄"经济成为全省最为活跃的经济板块,预计201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达9460亿元,比2011年增长15%,继续在全国处于前列。全省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不断跃上新水平,为"蓝黄"两区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保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近年来,山东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海洋经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省是海洋大省,早在1986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的战略设想,旨在通过充分利用辽宁省海洋资源优势,培育海洋支柱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逐步建立与辽宁陆域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然加快辽宁省的对外开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海洋经济是新一轮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海洋经济上遥遥领先。通过观察美国、英国等海洋大国发现,沿海国家均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路径: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保证了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故文章将从"两化"视角来衡量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利用Eviews 8.0软件对2005—201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两化"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最小二乘法回归。由协整方程可知,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每增长1%,会分别带动海洋经济上涨1.87%和2.96%;再由最小二乘法回归系数的方向性可知: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会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我国未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海洋第二产业,对其未来发展提出3点建议,即基层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水产品精加工和生物医药的优先发展以及法律制度软环境的构造。  相似文献   

12.
2l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开发蓝色国土的热潮中,海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2010年增长12.8%;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开发海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如海洋环境被污染、海洋资源遭到破坏、海洋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以及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加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3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烟台市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步伐,海洋经济总产值预计可达180亿元,其中水产业产值达到115.5亿元,水产品产量达到155.8万吨。在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进程中,烟台市主要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洋经济生产可持续发展、海洋科技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3个子系统及21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3个系统协调度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是:经济生产系统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作用显著;科技支撑系统及生态系统的薄弱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保证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3月2日,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海洋经济在新常态下总  相似文献   

17.
《海洋信息》1998,(11):30-31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以来,烟台市千里海岸线上,掀起了向万顷碧海要财富、要生存空间的海洋开发热潮,海洋经济步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1997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比1990年翻了三番多,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8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2%。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富民强市、振兴烟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是我国当前研究的两大课题。以海洋资源利用为视角,运用协整理论分析2005-2015年间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GDP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整关系,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是渔业产值和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海洋经济增长率每提升1%,相应的渔业产值增加1.23%,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提高约0.24%;利用ECM误差修正模型,预测了辽宁省2016-2020年间海洋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时的渔业、船舶制造以及滨海旅游总产值,逆向推演了基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适宜速度。  相似文献   

19.
2011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抢抓“十二五”规划实施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和现代渔业发展三个示范区。全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890亿元、增长12.3%,海洋产业增加值660亿元、增长20%,较好地实现了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抢抓“十二五”规划实施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和现代渔业发展三个示范区。全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890亿元、增长12.3%,海洋产业增加值660亿元、增长20%,较好地实现了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