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刘桥一矿二水平II623和II626工作面突水资料,对即将回采的II622工作面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和突水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突水机理和突水模式,提出了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治水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东滩矿断层活化对3煤顶板突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兖州矿区东滩煤矿二叠纪3(3上)煤层与其顶部侏罗纪红层的间距约60~220m。回采过程中多数工作面未发生红层突水,或水量较小;4308和14301工作面却发生了红层突水,且水量较大。分析认为:采动影响使工作面内断层活化,增大了冒裂带高度,从而导通红层含水层所致,最后提出了防治红层突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刘桥一矿Ⅱ666工作面6煤为研究对象,针对矿井断裂构造复杂,与煤层开采关系较大的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强、水压高、补给源充分、开采深度大、地压高等特点,结合以往相邻采区或工作面深部煤层底板开采时发生多次突水事故的实际,在分析矿井6煤顶底板主要突水点情况的基础上,对Ⅱ666工作面的突水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工作面的最大突水系数超过底板构造破坏带区域突水系数临界值,工作面回采前需采取底板注浆改造措施。根据工作面突水系数、底板隔水层厚度和承受水压大小,把工作面分为2段进行全覆盖注浆改造。运用涌水量对比法、物探探测法和突水系数计算法,对工作面的改造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注浆改造后的钻孔涌水量大幅度减小,甚至为零,物探异常区明显变少,突水系数均0.06MPa/m,达到了预期要求,为保证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1)
羊场湾煤矿Ⅱ020601工作面位于羊场湾煤矿二号井西北侧,主采6煤。Ⅱ020601工作面紧邻已关停的磁窑堡煤矿。为了核实磁窑堡煤矿采空区与Ⅱ020601工作面回采之间煤柱留设是否足够,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分析了工作面回采后的导水通道,计算了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及塌陷角距离,进一步核实了煤柱留设距离,为工作面防治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肥城煤田断层突水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城煤田主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煤层下距徐家庄灰岩间距小,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遇到小断层经常发生底板突水.本文重点分析了断层的突水特征、易发生突水的部位及突水机理,提出了断层突水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华北聚煤区煤矿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突水预报专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将专家系统方法运用于煤矿区突水预报领域,初步建立了华北聚煤区煤矿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突水预报专家系统。简称:WIFDCM。通过对华北诸煤矿208个工作面底板突水问题的实例验证,系统总判定成功率达91%。为便于阐述,本文以山东肥城矿区两个工作面的突水预报问题为例,扼要地说明了系统的判定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华北煤层底板突水的随机—信息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华北煤矿田,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突水问题严重困扰着煤矿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针对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突水的特点,提出了采用随机-信息方法解决突水预报问题,为此建立了信息判据,并对大量的实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华北型煤田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信息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靳德武 《中国岩溶》2003,22(1):41-46
在我国华北煤矿区,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突水问题相当严重,困扰着煤矿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本文针对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突水的特点,提出采用随机-信息方法解决其突水预报问题,建立了信息判据,并对大量的实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矿山压力角度出发研究顶、底板岩层破坏高度的确定方法,用来预测矿井突水,比较重要。因为,为了防止矿井突水和安全、经济、合理地开发富水区的煤层,仅定性掌握回采工作中的突水规律是不够的,还须定量确定回采工作面对釆场顶底隔水层破坏的高度或深度。这样才能把握住井下突水规律。兹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分析研究介绍如下: 一、有关概念的介绍 1.单元采空区:所谓单元采空区是指从“开切眼”开始,沿走向回采煤层至老顶初次来压时的距离b(工作面宽度),工作面实际倾斜长度或倾向水平长度L和煤层的实际采厚m(或累计釆厚)所构成的采空区。 2.顶板有效破坏带;顶板有效破坏带,包括回采工作面顶板的冒落带、有效裂隙带的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板垮落填充处理与未垮落填充处理对底板水害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在详细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采掘情况及相关图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工作面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采取顶板垮落填充及未垮落填充两种工作面回采顶板处理方式,在模型底板布置相应的监测点,记录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据此探究了两种顶板处理方式下底板应力场及位移场的变化规律,同时从塑性区发育、垂直位移、垂直应力及最小主应力4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顶板处理方式对底板突水的"贡献"程度,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制定底板防治水措施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