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郝泉沟金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酸性侵入岩——二云斜长花岗岩体内,部分矿体延伸到岩体的围岩中。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岩与成矿具有一定的时差。近矿围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和蚀变分带。矿石类型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在矿床中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嵌布在金属硫化物晶界间或矿物的裂隙中,分布极不均匀,常在断裂交汇处富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属大气水范围,矿床成因为大气水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白银郝泉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光宁 《甘肃地质》1999,(Z1):73-77
郝泉沟金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酸性侵入岩——二云斜长花岗岩体内,部分矿体延伸到岩体的围岩中。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岩与成矿具有一定的时差。近矿围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和蚀变分带。矿石类型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在矿床中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嵌布在金属硫化物晶界间或矿物的裂隙中,分布极不均匀,常在断裂交汇处富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属大气水范围,矿床成因为大气水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LA-ICP-MS分析在精准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和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透明的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对用于矿石矿物较少,二者之间有何异同特别是谁更能代表成矿流体组成目前研究薄弱。闪锌矿是岩浆热液矿床和MVT型矿床中常见的矿石矿物,其通常发育流体包裹体并在透射光下具有透明-半透明特征,是研究流体包裹体较为理想的矿石矿物。文章选择南岭新田岭钨矿硫化物阶段的闪锌矿及共生石英为研究对象,开展流体包裹体成分LA-ICP-MS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和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异常富Cu、Ag和Sn等金属元素,后者富Li、B、Na、K、Rb、Sr、Cs和Pb等元素。结合闪锌矿本身微量元素特征,文章认为元素Cu、Ag和Sn的超常富集与其从寄主矿物扩散进入流体包裹体有关。在基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流体成因类型判别图中,闪锌矿和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组成均能有效示踪成矿流体来源,但后者示踪效果更好。总体而言,共生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组成可能更能代表成矿流体组成,闪锌矿因其莫氏硬度较低、金属元素含量高等原因,元素易发生后期扩散/改变,流体包裹体组成可能不能代表真实流体信息。在研究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时,需谨慎对待某些元素的超常富集。综合研究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和矿石矿物本身元素组成是成矿流体研究更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矿物学研究发现,云英岩化过程的主要蚀变反应有白云母的蚀变和长石的蚀变,其成矿过程:起初,原先的锡钨载体矿物在蚀变过程中发生淋滤进入成矿流体或次生矿物相,伴随着蚀变过程,成矿流体使早先沉淀的矿物相发生了重熔,使锡钨进一步的沉淀、富集,并形成一种或多种化学成分高于围岩的蚀变晕,而蚀变后期,云英岩化减弱,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形成大量硫化物,伴有黝锡矿、锡石、黑钨矿和白钨矿的晶出,并与硫化物一起呈团块状产出.还有,Sn、W 与F、Cl形成络合物赋存于流体,随着pH 值、温度、压力条件变化的影响,络合物不稳定或络阴离子浓度的降低,使Sn、W 从流体中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5.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及侵位机制尤其是块状矿石和铂钯富集体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金川矿石的空间关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出金川矿床遭受构造及热液蚀变作用影响明显,块状矿石相对富集Os、Ir、Ru、Rh,铂钯富集体相对富集Pt、Pd、Au、Cu.研究认为,块状矿石是晚期纯硫化物矿浆上升贯入后经单硫化物固溶体结晶堆积而成,残余熔浆形成初始铂族矿物,后期矿体遭受热液蚀变及构造剪切-热液作用,使Pt、Pd、Cu、Au迸一步富集形成铂钯富集体,并在有利于成矿的空间聚集成矿.块状矿石与铂钯富集体关系密切,据此推测2 #矿体、24#矿体深边部裂隙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污牙钨矿区矿石、蚀变围岩、地层围岩及花岗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污牙钨矿床大多数矿石和蚀变围岩样品的Hf/Sm与Th/La值小于1,少部分蚀变围岩的Hf/Sm与Th/La值大于1,表明成矿流体以富Cl热液体系为主,部分显示富F特征,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云英岩化围岩及矿石与地层围岩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主要显示变质成因;其它类型矿石及蚀变围岩样品微量元素特征与地层围岩样品差别较大,可能非单一变质热液作用的产物。类矽卡岩矿石中典型接触交代矿物符山石的大量存在,暗示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蚀变围岩和电云英岩型矿石样品皆不显示Zr-Hf亏损,少数样品Ta-Nb也无异常,特征与地层围岩不同,与花岗岩样品相似,支持了岩浆热液作用的存在,污牙钨矿床很可能为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复合叠加成因。污牙矿区花岗岩和赋矿围岩,W元素均显示富集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燕  鲁超  窦传伟 《江苏地质》2017,41(4):568-572
通过对福建丁家山矿区铅锌矿床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岩石和矿石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结果显示,丁家山铅锌矿区的稀土元素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成矿流体和围岩具有继承性,丁家山铅锌矿虽呈层状,但该矿床具有热液矿床的特征。热液在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不断降低,在成矿有利部位形成低温蚀变矿物,如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同时伴随着Cu、Pb、Zn、Ag等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矿体的空间展布并分析成矿过程,利用3DMine建模软件对紫木凼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可视化构建。基于大量剖面和钻孔资料,结合矿床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特征及已有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来源等研究结果,通过矿床地质、构造、矿体展布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金矿床的空间展布模型,并分析了紫木凼金矿床成矿过程。结果表明:① Au的富集展布和规模受地层与构造影响明显,表现为上部矿体主要沿F1断层蚀变带产出,品位沿断层蚀变中心向周围递减,下部矿体主要赋存于龙潭组(P2l)层间破碎带中,背斜轴部矿体品位较高;② Au的富集成矿过程为:含Au热液沿深大断裂上升至龙潭组(2l)层间破碎带时,因温度、压力等因素导致热液中部分Au顺层沉淀。残余热液继续上升至F1断层处与其他流体混合并与围岩反应,因流体压力降低、pH值显著增高等因素使Au沿F1断层蚀变带沉淀;③基于紫木凼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和Au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归纳为紫木凼金矿床“热液运移-流体混合-断层沉淀”的成矿模式,对探究中国卡林型金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低温汞锑矿床卤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家永  张乾 《贵州地质》1998,15(3):259-262
本文对贵州万山汞矿,独山半坡锑矿卤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Br与I在矿区赋矿围岩,蚀变岩及矿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从赋矿围岩→蚀变岩→矿石。其含量明显升高,而F,Cl主要富集于蚀变岩中,在隐伏矿体上部围岩中,F,Cl,Br,I都有异常显示,这种卤素元素异常对寻找隐伏矿体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万山汞矿卤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万山汞放卤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Br与1在矿区赋矿城、蚀变岩及矿石中都不同程度富集,从赋矿围岩→蚀变岩→矿石,含量明显升高,而F与Cl主要富集于蚀变岩石中,在隐伏矿体上部围岩中,F、Cl、Br、1都有异常显示,这种卤素元素异常对寻找隐伏矿体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滇东北矿集区茂租铅锌矿床热液白云石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永涛  韩润生 《矿床地质》2018,37(3):656-666
茂租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滇东北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萤石和方解石。矿床的矿化蚀变分带明显,从围岩到矿体,矿化蚀变分带分别为:斑点状白云石化带、脉状白云石化带、星点状矿化带、细脉浸染状矿化带和矿体。白云石是该矿床的重要脉石矿物,除了震旦系灯影组的微晶-细晶白云石外,与成矿热液活动有关的白云石主要有斑点状白云石、脉状白云石和团块状白云石。文章对茂租铅锌矿床3种热液白云石及围岩灯影组白云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热液白云石与灯影组白云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比较接近,总体上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轻稀土元素富集和Ce元素负异常的特征,这些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3种蚀变白云石与围岩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灯影组白云岩ΣREE含量较低,具有Eu元素负异常,而脉状和团块状热液白云石具有明显的Eu元素正异常,反映了存在较高温度的流体活动,热液蚀变白云岩是由高温热液流体形成。斑点状热液白云石Eu元素异常不太明显,可能是由于蚀变强度较弱,继承了原岩Eu元素负异常的特征。团块状白云石ΣREE和w(Y)、w(Sm)较高,表明有其他REE富集流体的加入。3种热液白云石是由高温流体形成,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层,并有其他富含REE流体加入。  相似文献   

12.
成矿流体中金属沉淀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概述了成矿流体中金属沉淀机理研究的新进展;(1)单纯的降温冷却可能不是引起金属沉淀最有效的机制;(2)压力的降低并不总造成矿矿物质的沉淀;(3)热液蚀变作用是引起矿物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4)缓冲体系对矿物沉淀的意义需要引起民重视;(5)流体的混合作用是许多矿床也可能是大型一特大型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热液成矿环境是很复杂的,引起矿物沉淀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结合具体成矿体系,对客观实  相似文献   

13.
铂族元素迁移富集机理的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岩浆及高温热液中,拍族元素以纳米液态铂族元素单质、铂族元素与其它金属元素的纳米液态合金、纳米液态铂族元素的硫、砷化物迁移。在中、低温热液及表生条件下,除呈上述固态纳米铂族矿物随流体迁移外,还呈配合物形式迁移。然后它们在合适的条件下沉淀富集形成矿床。此外,还讨论了铂族元素与金地球化学条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方解石是芙蓉锡矿田重要的脉石矿物。根据芙蓉矿田白蜡水矿区和狗头岭矿区不同产状(云英岩型、蚀变岩体型和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型)矿石中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两矿区成矿期热液方解石具有两种稀土模式,LREE(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和相对平坦型。其中,蚀变岩体型方解石所具有的相对平坦型稀土模式代表了LREE带出后残余热液的稀土模式特征,而云英岩型和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型方解石的LREE富集型稀土模式与骑田岭新鲜花岗岩类似,表明成矿过程中没有LREE明显带出的迹象,残余热液继承了岩浆期后热液的特征。成矿流体来源于骑田岭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  相似文献   

15.
新水井铀(钍)矿床位于甘肃省龙首山成矿带,是碱交代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体完全产于钠交代蚀变花岗岩中,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钠交代蚀变、铀钍矿化和成矿后3个主要阶段。文章对该矿床花岗岩原岩、蚀变岩及矿石开展了系统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Grant等浓度线法探讨了钠交代蚀变和铀钍矿化阶段的元素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钠交代蚀变阶段为富含Na、Ca、过渡族元素(Sc、V、Cr、Co、Ni)、U、Th及CO2、H2O等挥发分的复杂流体,钠交代过程中原岩中的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部分轻稀土元素(LREE)不同程度带出;而铀钍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则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U、Th、PO43-等成分,CO2等挥发分大量逸出。结合前人研究,认为新水井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热液的混合;等挥发分CO2的逸出是新水井矿床最重要的矿质沉淀机制,导致了铀钍矿物和磷酸盐矿物(磷灰石)的共沉淀,而磷灰石的沉淀又促进了以磷酸盐形式搬运的Th元素的沉淀。  相似文献   

16.
滇黔桂地区铊富集的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1虽然是一种分散元素,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富集的,甚至形成独立矿体。笔者在分析滇黔桂地区富铊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T1在低温阶段富信,并提出T1的富集与沉积盆地局部高地球化学背景有关;促使T1富集万丈和的主要条件是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卤素和有机质是主要的成矿化剂,富硫流体和热液改造的有机质是主要的沉淀富集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铊的二期三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热液矿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什么有些热液矿床矿体周围蚀变岩中出现明显的成矿元素负异常,而有些热液矿床矿体周围蚀变岩中出现明显的成矿元素正异常?以湘中地区锑(金)矿床为例,探讨了热液矿床成矿元素异常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差异是导致成矿元素正异常或负异常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含矿流体混合反应与成矿作用的动力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舸  CBZHAO  王岳军  BEHOBBS  龚纪文 《岩石学报》2003,19(2):275-282
本文在约定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成矿速率(成矿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合成矿元素重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热-化学-成矿四重全耦合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均匀热液体系、层状热液体系、岩浆侵入热液体系下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溶解与沉淀作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硫化物(H2S)和硫酸盐(SO42-)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热液体系中铅、锌、铁成矿元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2)均匀介质、岩浆侵入或地质构造的存在,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运移的速度、流线、温度分布和成矿元素的溶解与沉淀分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成矿环境或成矿背景制约了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定位。暗示成矿环境及成矿速率对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的沉淀与溶解具重要作用;成矿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9.
镰子沟金矿是小秦岭驾鹿金矿田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秦仓沟组深变质片麻岩系中。金矿体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主要呈脉状产出,走向与矿区主要断裂方向(北东向)基本一致。在金矿体两侧由内向外可见以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特征的蚀变分带现象。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氦氩同位素结果说明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点。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石硫明显富集轻硫的特征,可能和成矿过程中硫同位素分馏作用有关。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可能来源于太华群围岩。氢、氧、硫、铅同位素均指示了成矿过程中的水-岩反应:成矿流体在早期为富含K+的碱性热液,在上涌过程中与浅部流体逐渐混合,同时与围岩发生充分接触,通过水-岩反应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矿体和围岩接触带形成了以钾长石化为特征的蚀变分带。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含矿热液的物理化学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同时金可能以Au(HS)2-和Au(HTe)2-形式在流体中迁移,最终在适宜的条件下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0.
元素富集成矿的过程实质上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分配的结果。元素的富集起始于地球形成的初期。对于大多数金属成矿元素,地壳特别是上地壳是大多数矿石和矿胎的储库,地壳丰度是元素富集成矿的物质基础。元素在地质体系演化共存相同的分配是元素订成矿的关键过程。对于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热液矿床的形成。岩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液态分离、挥发分分离以及气液相不混溶等过程能够导致金属元素最终达到矿石级的富集。挥发分则是元素富集成矿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