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地学前缘》2016,(3):221-229
本文主要针对安徽铜陵焦冲金矿区的闪长玢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岩相学观察表明,岩石内发育独特的石英斑晶、斜长石斑晶及其中的角闪石包裹体和角闪石斑晶。石英斑晶呈港湾状或次圆形,由溶蚀的次圆形内核和生长边构成,在内核与边部之间有熔融包裹体产出;斜长石斑晶具明显的"核-幔-边"环带结构,幔部发育明显的溶蚀界面,溶蚀界面处大量熔融包裹体呈环带分布;角闪石包裹体分别包裹于斜长石斑晶的核部和幔部,后者的边部被溶蚀呈次圆形;角闪石斑晶呈长条形,包裹有细针状的磷灰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斜长石中An含量自核部至边缘呈降低趋势,幔部出现多个An峰值;而来自斜长石斑晶核部、幔部和基质中的角闪石Al2O3含量从核部至基质也逐渐下降。采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分别对斜长石斑晶核部及包裹的角闪石、斜长石斑晶幔部及包裹的角闪石和基质中共生的角闪石-斜长石微晶的结晶温度和压力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温度为806.84~808.75、791.00~797.86和660.3~683.9℃,压力为675~706、463~487和206~212 MPa,对应的形成深度为25.52~26.70、17.50~18.40和7.79~8.02km。角闪石斑晶的结晶压力和深度为448~483MPa和16.93~18.25km,与包裹于斜长石幔部的角闪石包裹体一致。根据以上岩相学和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一个多重岩浆房模型:来自深部幔源的流体(透岩浆流体)将不同层位的岩浆房串联活化,活化后的中基性岩浆和花岗闪长质岩浆混合形成中性岩浆,最后中性富流体的岩浆快速上侵冷却就位于地表,同时释放大量的挥发分(含矿物质),后期的减压排气作用可能是主要的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2.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的混合成因:来自成因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地处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部,呈东西向平行雅鲁藏布缝合带分布.该岩体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其次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内普遍发育微粒镁铁质包体.对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微粒镁铁质包体的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1)斜长石发育环带且边缘和核部偏基性,幔部酸性;(2)斜长石斑晶边缘常含有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包体;(3)钾长石X射线结构分析显示自核部向边缘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特点;(4)长石矿物中普遍含有较高的Cr、Ni、Co元素,明显不同于壳熔花岗岩;(5)角闪石、黑云母矿物MgO含量高于典型壳熔花岗岩;(6)包体中发育针状磷灰石和角闪石,显示为岩浆淬冷的结果.上述特征不可能用正常岩浆分异作用来解释,而更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采用矿物温压计所得到的结果也符合混合后的岩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呼斯特岩体位于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岛弧带中北缘,是博罗科努成矿带东段典型的与矽卡岩矿床成矿有关的中酸性杂岩体。对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包体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化学研究,探讨了岩浆的成岩演化过程以及矿物成分与成岩成矿的关系。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呼斯特岩体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大陆边缘弧环境,成岩物质来自壳幔混源,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岩体形成于较高温度(738~770 ℃)、较低压力(057~142 kbar,1 kbar=01 GPa)和高氧逸度环境。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深度(22~42 km)和高氧逸度有利于可克萨拉—艾木斯呆依铁铜矿床的形成。岩石中的黑云母相对富镁且氧化系数较高,角闪石富镁、富硅且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二者均表现出与铁铜矿化有关的成分特征。岩浆混合作用与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对区内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萨亚克大型铜矿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巴尔喀什斑岩成矿带中部,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通过对矿区石英闪长岩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石英闪长岩呈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其中的斜长石斑晶主要为中长石,角闪石斑晶为镁质普通角闪石;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重稀土元素,高Sr/Y、La/Yb比值,与埃达克岩相似。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萨亚克矿区侵入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为矽卡岩-斑岩型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构造背景,岩石可能是岛弧玄武质岩浆在高压下经结晶分异而成。根据角闪石温压计及其成分与氧逸度和岩浆中水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萨亚克石英闪长玢岩中角闪石斑晶结晶时岩浆的温度为799~843℃、处于3.6~9.6km深度范围内(P=1.2~3.2kbar)、氧逸度logfO2=-11.5~-12.0(ΔFMQ=2.0~2.8)、平均水含量为1.2%,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和水含量有利于形成富含挥发分和Cu、Au等成矿物质的岩浆,是最终演化形成大型岩浆-热液型铜矿田(斑岩型、矽卡岩型)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段登飞  蒋少涌 《岩石学报》2017,33(11):3507-3517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金铜矿化有关的岩体在浅部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作用,本文对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嘴矽卡岩型金铜矿成矿岩体石英二长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利用电子探针(EMPA)分析了其中辉石和角闪石的主量成分。岩相学特征显示辉石形成时间早于角闪石。辉石成分变化较小,而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角闪石可根据Al的含量分为高低两组,即高铝含量的自形角闪石以及低铝含量的半自形及他形角闪石。高铝角闪石又不同程度的被低铝角闪石交代。通过矿物温压计估算辉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1055~1071℃(平均1060℃)和224~312MPa(平均255MPa)。高铝角闪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809~864℃(平均833℃),108~193MPa(平均137MPa),低铝角闪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721~766℃(平均741℃),48~67MPa(平均56MPa)。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并且从高铝角闪石到低铝角闪石,熔体的氧逸度从△NNO+0.6升高到△NNO+1.9。岩浆经历了连续的侵位历史,从9.6km到5.2km的岩浆房再到2.1km的浅地壳处就位。岩浆在9.6km处经历了辉石的分离结晶,在5.2km处经历了角闪石及少部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在2.1km处经历由于降压引起的流体出溶。由于深部的分离结晶作用,熔体中的水含量增加,氧逸度升高。较高的水含量使岩浆更容易演化出成矿热液,较高的氧逸度使岩浆演化早期没有硫化物的分离结晶,从而阻止了成矿元素在岩浆演化早期亏损。鸡冠嘴岩体较浅的就位深度也更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析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鸡冠嘴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凤凰山花岗闪长岩与凤凰山铜矿床在成因上关系密切,通过对未蚀变花岗闪长岩中的角闪石和斜长石进行岩石学观察及详细的矿物成分分析,并利用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平衡温压计反演角闪石、斜长石结晶时的温压条件,进一步探讨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条件及其成岩成矿意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分子中Si=6.37~7.16p.f.u.(p.f.u.为每单位晶胞),Mg/(Fe2++Mg)=0.63~0.76,Al(Ⅳ)T=0.84~1.63p.f.u.,属于镁角闪石和镁钙闪石。斜长石牌号An变化范围为:23~36,主要为更长石和中长石。通过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的计算,得出早期角闪石结晶压力为446MPa~474MPa,对应的岩体侵位深度为14.72km~15.63km,结晶温度为1 066.39℃~1 070.55℃;晚期角闪石结晶压力为100MPa~191MPa,对应的岩体侵位深度为3.32km~6.32km,结晶温度为784.26℃~822.7℃。综合分析表明凤凰山花岗闪长岩是来自于深部幔源的岩浆沿断裂上侵至中下地壳(约15km),形成深部岩浆房,并发生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随后在构造扰动下,深部岩浆房中的岩浆沿构造薄弱面再次上侵至近地表(3km~6km),经冷凝固结形成的。矿物温压计算结果和区域地层学资料显示,自141 Ma以来,凤凰山矿区遭受剥蚀的主要是地层,岩体以及矿床的剥蚀程度较小,属于保存条件较为完好的成矿系统,而当前凤凰山铜矿勘探和开采深度不足1km,因此,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胶东西北部中生代白垩纪岩浆活动剧烈,在许多中生代岩浆岩中常见有大量的闪长质包体和中基性岩脉。因此特选取胶东西北部的丛家花岗闪长岩(130Ma)及其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和玲珑矿区的闪长岩脉(121Ma~96Ma)进行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磷灰石、榍石的成因分析。发现角闪石均属钙质角闪石系列的浅闪石,镁指数M*在0.5~0.7之间,而黑云母均为镁质黑云母,镁指率大于0.45。结合这两种矿物的TiO2-Al2O3、MgO-FeO/(FeO+MgO)成分特点,认为其寄主岩石应源于壳幔混合作用,并且副矿物磷灰石、榍石也具壳幔特征。值得强调的是,角闪石、黑云母Mg含量较高,所以可能形成于壳幔作用较深源区。通过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度图谱和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进行成岩温压和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闪长岩脉的形成温压和深度分别为:625℃~650℃,86MPa,3.24km;700℃,95MPa~118MPa,3.66km~4.17km;700℃~750℃,96MPa~111MPa,3.59km~4.45km;可以看出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闪长岩脉均具壳幔混合特征,并且成岩物理条件相近,加上成岩年龄接近,所以三者可能是同一时期经过相同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胶东西北部中生代白垩纪岩浆活动剧烈,在许多中生代岩浆岩中常见有大量的闪长质包体和中基性岩脉。因此特选取胶东西北部的丛家花岗闪长岩(130Ma)及其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和玲珑矿区的闪长岩脉(121Ma^96Ma)进行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磷灰石、榍石的成因分析。发现角闪石均属钙质角闪石系列的浅闪石,镁指数M*在0.5~0.7之间,而黑云母均为镁质黑云母,镁指率大于0.45。结合这两种矿物的TiO2-Al2O3、MgO-FeO/(FeO+MgO)成分特点,认为其寄主岩石应源于壳幔混合作用,并且副矿物磷灰石、榍石也具壳幔特征。值得强调的是,角闪石、黑云母Mg含量较高,所以可能形成于壳幔作用较深源区。通过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度图谱和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进行成岩温压和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闪长岩脉的形成温压和深度分别为:625℃~650℃,86MPa,3.24km;700℃,95MPa^118MPa,3.66km^4.17km;700℃~750℃,96MPa^111MPa,3.59km^4.45km;可以看出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闪长岩脉均具壳幔混合特征,并且成岩物理条件相近,加上成岩年龄接近,所以三者可能是同一时期经过相同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刘志鹏  李建威 《地质学报》2012,86(7):1077-1090
位于西秦岭南部的金厂石英闪长岩岩体内含有大量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大多呈浑圆状和水滴状,部分呈不规则拉长状,与寄主岩的接触界线截然或呈渐变过渡关系。石英闪长岩中的磷灰石呈短柱状,而包体中的磷灰石则呈细长针状,反映基性岩浆的快速冷凝结晶。石英闪长岩中的斜长石发育振荡环带,核部的斜长石An低,而边部斜长石An先急剧上升,复又下降;核部与边部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同时斜长石边部包裹有暗色矿物,指示其形成时可能有更基性的岩浆注入。寄主岩中的角闪石大多为普通角闪石和镁普通角闪石,属SiO2饱和型,而包体中角闪石一部分为镁普通角闪石,属SiO2饱和型,一部分为韭闪石、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属SiO2不饱和类型。包体中的角闪石自核部到边部,Al2O3与TiO2含量急剧下降,说明核部和幔部相对于边部形成于更高温的环境。寄主岩中黑云母部分为铁质黑云母,部分为镁质黑云母,而包体中黑云母均为镁质黑云母,在∑FeO/(∑FeO+MgO)对MgO图解上寄主岩与包体中黑云母均落入壳-幔混源区。寄主岩和包体中的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它们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12±2Ma及215±1Ma(2σ),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证明二者同时形成。综合以上岩相学和年代学证据认为,金厂石英闪长岩和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是幔源基性岩浆和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三叠世造山后伸展环境。结合区域上的研究结果认为,中—晚三叠世时期的幔源岩浆底侵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在西秦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0.
魏少妮  朱永峰  安芳 《地质学报》2020,94(8):2367-2382
包古图斑岩铜矿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与晚石炭世中酸性侵入体密切相关。III- 2岩体位于矿区南部,该岩体全岩矿化,但品位较低,是探讨成矿岩浆性质的理想对象。本文结合岩石学和角闪石、锆石等矿物成分分析,通过与典型斑岩铜矿进行对比,探讨了成矿岩浆的氧逸度。研究表明,包古图III- 2岩体以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岩为主,少量辉石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和钾长石组成,含少量钛铁矿、榍石和磷灰石。石英闪长岩中早期结晶的自形角闪石属于钙质闪石,Mg#较高(0. 72~1. 00),成分分析指示成矿岩浆的氧逸度为:△NNO+1. 4~△NNO+2. 6,位于斑岩铜矿含矿岩体的分布范围。从中分选出的锆石REE含量高(338×10-6~959×10-6),具有左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显示强烈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Ce4+/Ce3+比值为29. 55~89. 50,Eu/Eu*比值为0. 32~0. 47,分布于斑岩铜矿含矿岩体和未矿化岩体的叠加部位。研究结果显示,包古图斑岩铜矿III- 2岩体成矿岩浆氧逸度较高,有利于成矿元素的溶解和迁移,对斑岩铜矿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西坝花岗质岩体矿物学特征及成岩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坝花岗质岩体位于南秦岭构造-岩浆带中部,为南秦岭印支期花岗岩带五龙岩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双王金矿有密切的空间关系。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镁铁质包体。通过对岩体及镁铁质包体的系统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本区花岗质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并且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岩体及镁铁质包体显示有多种壳-幔岩浆混合的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冷凝边、斜长石环带成分显示核部和边缘偏基性,而幔部偏酸性,包体中见大量的长针状磷灰石及角闪石,包体中有两种产状的角闪石等。根据矿物温度压力计计算,西坝岩体的结晶温度为646.72~703.84℃,压力为1.67×108~3.66×108Pa,平均为3.12×108Pa。岩体形成于相对高氧逸度(lgfO2为-16.16×105~-17.06×105Pa)、中等水逸度(fH2O为46.82×105~136.85×105Pa)和氢逸度(fH2为0.32×105~0.91×105Pa)环境。岩体的这种高氧逸度条件有利于金进入熔体相或流体相,是金矿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角闪石地质温压计和流体包裹体对胶东西北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结晶的温压条件、侵位深度进行了讨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碱性长石、铁-钛氧化物、榍石和次生绿泥石,符合角闪石温压计的使用前提。应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所获得的温压条件分别为,郭家岭岩体为694~733℃,1.3~2.4kbar,丛家岩体为702~719℃,2.4~3.9kbar,北截岩体为723~727℃,3.8~4.2kbar。未变形岩石的石英中含有5种类型包裹体,其中CO2-H2O-NaCl包裹体广泛分布,最具有代表性。由CO2-H2O-NaCl包裹体等容线相图计算的温压范围与岩石所获得的温压范围一致,表明角闪石温压计获得的结果是比较可信的。岩体的侵位深度变化较大,其中郭家岭岩体平均为6km,丛家岩体平均为10km,北截岩体平均为13km,显示从东到西侵位越来越深结晶温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不同侵位深度的岩体同时出露到地表暗示了早白垩世以来胶东地区的剥蚀抬升速率可能是不均匀的,西部相对东部抬升更快剥蚀更多。  相似文献   

13.
包古图斑岩铜矿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与晚石炭世中酸性侵入体密切相关。Ⅲ-2岩体位于矿区南部,该岩体全岩矿化,但品位较低,是探讨成矿岩浆性质的理想对象。本文结合岩石学和角闪石、锆石等矿物成分分析,通过与典型斑岩铜矿进行对比,探讨了成矿岩浆的氧逸度。研究表明,包古图Ⅲ-2岩体以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岩为主,少量辉石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和钾长石组成,含少量钛铁矿、榍石和磷灰石。石英闪长岩中早期结晶的自形角闪石属于钙质闪石,Mg~#较高(0.72~1.00),成分分析指示成矿岩浆的氧逸度为:△NNO+1.4~△NNO+2.6,位于斑岩铜矿含矿岩体的分布范围。从中分选出的锆石REE含量高(338×10~(-6)~959×10~(-6)),具有左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显示强烈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Ce~(4+)/Ce~(3+)比值为29.55~89.50,Eu/Eu~*比值为0.32~0.47,分布于斑岩铜矿含矿岩体和未矿化岩体的叠加部位。研究结果显示,包古图斑岩铜矿Ⅲ-2岩体成矿岩浆氧逸度较高,有利于成矿元素的溶解和迁移,对斑岩铜矿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相似文献   

15.
天鹅抱蛋山石英闪长岩与天马山矽卡岩型硫金矿床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通过对闪长岩进行岩相学观察和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来探讨岩体的形成条件及其地质意义。本区闪长岩中斜长石主要为更长石(An=23~30)和中长石(An=31~38),具有正环带结构,指示岩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快速抬升的地质作用。早期角闪石为浅闪石,结晶压力为301 MPa~504 MPa,对应的岩体侵位深度为9.9km~16.6km,结晶温度为721℃~761℃;晚期角闪石为镁角闪石,结晶压力为128 MPa~167 MPa,对应的岩体侵位深度为4.2km~5.5km,结晶温度为632℃~692℃。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镁质率为0.45~0.70,说明岩体属于深源系列,其成分特征指示岩体具有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结晶温度为650℃~700℃。结合岩体的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来自与上地幔的岩浆上侵至中下地壳(约14.7km),并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和结晶分异演化,随后快速的上侵至近地表(约4.8km),最后冷凝固结为天鹅抱蛋山闪长岩。  相似文献   

16.
任廷仙  李小伟  王可  葛涵云  关瑞 《现代地质》2021,35(6):1651-1676
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物源组成或迥异的岩浆演化过程。为了进一步探讨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的成因、矿物结晶条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选择西秦岭东部碌础坝岩体内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碌础坝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范围为59.65%~67.36%,A/CNK为0.82~1.04,K2O/Na2O=1.11~1.74,Mg#值为47~53,显示出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其中花岗闪长岩为I型花岗岩;岩体具有富集Rb、Th、U、K和Pb等元素,亏损Nb、Ta、P和Ti等元素的特征,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50~0.77),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9.43~30.37)。碌础坝花岗质岩石中斜长石的An值介于18~53之间,以中长石为主,部分斜长石显示振荡环带;角闪石为镁角闪石,部分角闪石具有环带结构,且核部Mg/(Mg+Fe2+)值较高(0.88~0.91)并具有富钙特征(CaO含量为17.80%~22.67%),但Al2O3含量较低,指示角闪石核部与边部的形成环境具有明显差异;黑云母Mg/(Mg+Fe2+)值为0.44~0.57,为镁质黑云母。碌础坝花岗质岩石中全岩和各类矿物的温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岩锆饱和温度为736~795 ℃,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4~824 ℃,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00~746 ℃。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晶温度相近,表明岩体形成于中温环境。碌础坝岩体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结果为1.0~3.5 kbar(1 bar=100 kPa),平均形成深度为6.8 km;黑云母结晶压力为0.9~1.4 kbar,平均形成深度为4.1 km。角闪石湿度及氧逸度计显示其相对氧逸度为ΔNNO=0.1~1.3,含水量为3.9%~6.3%。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西秦岭碌础坝岩体由角闪岩为主的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幔源组分的参与导致其具有高Mg#值、高Cr和Ni等元素含量的特征。碌础坝岩体形成于洋-陆俯冲向陆-陆碰撞转换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冀南邯邢地区矿山岩体和固镇岩体中角闪石的成分差异和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差异,讨论岩浆演化对邯邢式铁矿形成的制约。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强成矿的矿山岩体中角闪石主要为阳起石和镁角闪石,弱成矿岩体固镇岩体中角闪石主要为镁绿钙闪石、镁角闪石和阳起石,前者角闪石成分相对贫Fe、富Mg、Mn以及F和Cl等挥发分。角闪石矿物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矿山岩体中的角闪石主要为岩浆侵位到浅部以后结晶,形成的温度和压力较低,氧逸度较高,未经历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固镇岩体中角闪石经历了深部岩浆房的结晶分异过程,而后侵位到浅部,大多形成于深部岩浆房,形成温度高、压力大。两者中角闪石成分特征与结晶时物理化学条件的明显差异表明,含有高挥发分F、Cl的岩浆有利于邯邢式铁矿的形成,角闪石在岩浆房深部的结晶分异过程导致硅酸盐体系中铁被过多和过早的消耗,不利于矽卡岩型铁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铜厂岩体中不同类型角闪石的岩相学和成分特征,探讨了角闪石形成和母岩浆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并分析了这些过程对成矿作用的意义。铜厂岩体中存在成因不同的3种类型角闪石,简单记作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角闪石是岩浆在侵位过程中结晶形成的,多色性较强,以斑晶和斜长石包裹物2种形式存在,2种形式角闪石分别记作ⅠA型和ⅠB型。Ⅱ型角闪石是岩石基质矿物,Ⅲ型角闪石由岩石发生阳起石化形成,这2类角闪石多色性较弱。对角闪石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按照Leake等的分类方案,Ⅰ型角闪石组成落于浅闪石与镁角闪石边界附近,Ⅱ型和Ⅲ型角闪石分别属于镁角闪石和阳起石,Ⅰ型角闪石Ti、Al、Fe、Na和K质量分数较高,而Ⅱ型和Ⅲ型角闪石Si和Mg质量分数较高。全铝压力计处理表明Ⅰ型角闪石的形成压力为160~240 MPa,结晶深度为8 km;Ⅱ型角闪石形成压力为58~80 MPa,表明岩浆最终侵位深度在2.3km左右。Ⅰ型角闪石开始结晶、岩浆侵位结束和岩体阳起化3个时间点的体系温度分别为810℃、775~810℃和720℃左右。温压条件表明,铜厂岩体母岩浆的水质量分数较高,水饱和度在50%以上,较高的水饱和度势必导致岩浆上升过程中出现沸腾作用,这有利于成矿金属在岩浆流体中的早期富集。Ⅲ型角闪石形成条件表明,阳起化发生在岩体刚刚固结之后、冷却之前,阳起石化伴随着硅酸盐矿物亲铁元素的带出,这个过程有可能为后期铜矿化提供了部分金属。  相似文献   

19.
郭峰  孙祥  吴松 《矿物岩石》2020,40(2):48-58
朱诺矿床为冈底斯西段一典型的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铜矿,二长花岗斑岩及其中的包体为成矿岩体,本次研究通过对岩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学研究,讨论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包体和二长花岗斑岩中的角闪石均为镁角闪石。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w(MgO)为11.9%~14.61%,w(Al_2O_3)为8.83%~9.03%,w(TiO_2)为1.63%~1.66%,为幔源岩浆成因。包体中第二类角闪石w(MgO)为15.09%~16.65%,w(Al_2O_3)为3.92%~5.73%,w(TiO_2)为0.19%~0.52%;二长花岗斑岩中角闪石w(MgO)为15.09%~17.8%,w(Al_2O_3)为3.24%~5.73%,w(TiO_2)为0.11%~0.66%,二者为壳源变质成因。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结晶深度为9.1~10.1 km,lgf_(O_2)为-11.9~-11.9,水含量为3.8%~4.4%;包体中第二类角闪石结晶深度为2.0~2.1 km,lgf_(O_2)为-13.2~-12.8,水含量为4.0%~4.2%;二长花岗斑岩中角闪石结晶深度为1.5~3.0 km,lgf_(O_2)为-13.3~-12.0,水含量为3.2%~3.9%。因此,朱诺矿床包体的角闪石可能形成于两个岩浆房,幔源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形成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此时的岩浆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幔源残余岩浆继续上升,携带已形成的角闪石向上运移到地壳浅部,该过程中幔源残余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幔源岩浆补给大量的水、S及金属元素给壳源岩浆。当岩浆上升至浅部岩浆房时,二长花岗斑岩和包体中的第二类角闪石开始结晶形成,此时岩浆仍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在今后的勘查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含包体的二长花岗斑岩。冈底斯西段矿床的氧逸度和水含量较东段矿床更低,暗示西段遭受更多印度陆壳物质的混入,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冈底斯西段的岩体仍满足成斑岩型铜矿的氧逸度和水含量,具备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于玉帅 《地质与勘探》2014,50(2):216-225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位于冈底斯Pb-Zn-Ag-Cu-Fe成矿带西段。矿区出露的复式岩体由黑云二长花岗岩(50.9±1.8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本文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岩体地球化学特征、SHRIMP锆石U-Pb年龄以及原位锆石Hf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具岛弧岩浆活动特征,锆石U-Pb年龄84.3±1.4Ma,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锆石Hf同位素与稀土元素指示岩浆源区具壳幔混源特征,且以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为主。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及本文数据,笔者认为矿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可能与低缓角度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