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了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及地貌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山区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较稳定,低海拔区变化剧烈;陡坡区生态较脆弱,缓坡区生态修复和植被退化的概率较大;同一时相阳坡植被覆盖度小于阴坡,西北坡生态较脆弱,东南坡植被生态修复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了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及地貌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山区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较稳定,低海拔区变化剧烈;陡坡区生态较脆弱,缓坡区生态修复和植被退化的概率较大;同一时相阳坡植被覆盖度小于阴坡,西北坡生态较脆弱,东南坡植被生态修复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大通河源头,本文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木里煤田矿区1990-2016年植被覆盖度,监测其动态变化及时空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990-2016年矿区裸土及低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56.60 km^2,中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53.37 km^2,高植被覆盖面积减少309.99 km^2。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990-2016年木里煤田植被覆盖呈现严重退化趋势,退化最明显区域出现在矿区周边;时空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植被覆盖等级逐渐向低植被覆盖等级转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逐渐缩小。通过监测木里煤田矿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研究区生态环境修复,土地复垦等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参考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叶尔羌河流域这一生态脆弱区,基于像元二分法利用MODIS NDVI数据计算该研究区典型正常年份2016年6—9月生长季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分析探讨了该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高程、坡度、坡向等地貌状况主要要素之间的耦合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叶尔羌河下游地区地形起伏较小,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地带状与分层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仅与距离水源地的远近相关性显著,与高程、坡度等其他地貌因子无明显相关性;而叶尔羌河中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复杂,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三因子总体耦合度较高。高程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尤为显著,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同时,随着高程增加,坡度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则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周期地带变化特性,以及随着坡向的变化植被覆盖度呈现出由阴坡、半阴坡较高(4 000m以下地区)按"顺时针"向阳坡、半阳坡较高(4 000m以上地区)逐渐转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GEE平台和1990—2019年巴宜区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巴宜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9年巴宜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稳中有增的趋势,其中,河谷区域增加明显,而高海拔区域相对稳定;②1990—2019年巴宜区气温呈显著升高,降水略有下降,总体呈“暖干化”,气温较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变化更明显,但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总体不明显;③1990—2019年巴宜区植被覆盖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低、中低、中、中高植被覆盖区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高植被覆盖区域呈正相关。本文基于遥感大数据和地理云计算的植被覆盖监测动态监测和定量分析方法,能对高山峡谷区生态评估和演替分析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植被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利用多源遥感长时间序列数据、分离趋势和季节项的突变点方法像元突变监测、地形位分析及地统计等方法,对新疆阿勒泰地区2000—2019年间植被覆盖动态进行遥感变化监测。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2003—2009年植被突变像元数逐年增多,2009年以后突变像元数逐渐减少,同时在监测出的7类植被像元突变趋势类型中,由退化后转变为增长类的像元突变数最多,干扰退化和持续退化类较少;(2)多源数据植被覆被年际变化曲线显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2008年时段总体呈现退化趋势,2008—2019年时段呈现明显改善趋势,且退化大于改善;(3)高程大于900 m、坡度大于15°的东坡(北转东和南转东)为植被覆盖变化退化类型的优势地形位,约占62.4%,研究区植被覆盖改善并不明显,需继续加大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以禹州市1992-2015年7景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获取每一景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分析;再结合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2018年禹州市矿区图斑矢量分析了禹州市矿区内20 a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禹州市矿区范围内平均植被覆盖度较低,1992-2015年禹州市矿区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由41.84% 降至17.3%;②禹州市矿区的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趋于平稳,低植被覆盖区面积下降,无植被覆盖区面积明显上升,与矿区开采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保持一致;③结合矿区图斑的土地占用类型统计发现,对比堆积类土地占用类型,挖损、压占类土地占用类型矿山对植被破坏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草原矿区长时序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呼伦贝尔草原区生态脆弱,在人类活动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草原生态变化备受关注。本文以宝日希勒矿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应用1985-2015年Landsat年度最大合成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Sen+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植被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en+Mann-Kendall方法相较于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植被覆盖度改善和退化反应更为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长时序煤炭开发活动对地表生态的影响并为长时序植被变化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分析中国北方地区2000年之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利用MODIS光谱反射率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中国北方地区2000—2012年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估算,分析研究区13 a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特征体现在最大植被覆盖度一般出现在7和8月份,与中国北方地区植被的生长季相一致;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率为每年0.2%;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其中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区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有较明显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对城市植被及其覆盖度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的现状,该文以喀什市1990年、2000年及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对喀什市植被覆盖区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10年,高覆盖区所占比例由1990年到2000年逐步增加,2010年稍有减少;中高覆盖区面积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中覆盖区面积逐年增加;低覆盖区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极低覆盖区变化最慢,2010年比1990年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Topography-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correlations supported the definition of a topographic index (TI) summarizing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to a single index. "Thermal" aspect, slope, and elevation were consecutively incorporated—following tests of various algorithms—to reach the maximum (observed) improvement in TI-NDVI correlations. A case study produced a visually realistic TI pattern that was mo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NDVI than aspect by 16.5% (in terms of Pearson's r) in the case study area. The landscape meanings of the index and its dependency on data resolution/source and on study area were then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河南省植被指数变化特征,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VC)对MODIS-NDVI和MODIS-EVI两种指数产品进行处理,然后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两种指数产品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特征上,两种植被指数均随季节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或8月,但EVI相比NDVI更具季节性规律,能够更好地反映高植被覆盖区的植被季节性变化特征;2)在空间分布特征上,两种植被指数的区域性都非常明显,但在高植被覆盖区,NDVI出现饱和现象,而EVI未出现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13.
郭忻怡  郭擎  冯钟葵 《遥感学报》2020,24(6):776-786
以滑坡蠕变阶段坡体的蠕变会引起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野外考察客观现实为依据,提出一种间接监测滑坡变化的新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技术,对滑坡蠕变阶段遥感影像上坡体上覆植被的异常特征进行判识,建立遥感影像上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的关系,反映滑坡的演化过程,弥补GPS技术、InSAR技术及部分地面监测手段在地势高、地形陡峭、植被茂盛等条件下监测工作的不足,为后续的滑坡预测研究提供帮助。以植被覆盖度较高的新磨村山体高位滑坡为例,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其次,计算各分区的植被覆盖度;最后,利用植被覆盖度分析遥感影像上的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的关系,并根据滑后遥感影像和实地考察情况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14年—2016年,滑坡的主要物源区、变形体上方细长局部崩滑区和泉眼及冲沟周边的植被覆盖度出现明显的下降,即随着滑坡发生时间的临近,植被受滑坡蠕变的影响变大,植被生长状况变差;而且随着距裸地等滑坡风险较大区域的距离增大,植被受滑坡蠕变的影响变小,植被生长状况变好。这表明,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存在明显的时空相关性,体现了滑坡蠕变阶段遥感影像上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滑坡逐步失稳的演化过程,为进一步预测滑坡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分析多从研究区总体出发、缺少地域差异化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不同地貌、坡度和植被类型区域进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实现了植被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植被类型中对气候因子响应机制的差异化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在平原和丘陵、坡度小于2°和大于15°区域递增趋势较...  相似文献   

15.
胜利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胜利矿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背景的分析,本文为实现获取时序性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的目的,使用ENVI、GIS、Matlab等软件,基于胜利矿区1985—2017年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计算ND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均值的时序变化情况。采用转移矩阵法和Sen+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域内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转移情况及变化趋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胜利矿区植被覆盖度均值波动较大,呈轻微下降趋势。在监测时段内68.36%的高植被覆盖区域植被发生了退化,只有3.2%左右的极低植被覆盖区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此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受到结构性因子和随机性因子的影响,空间异质性明显,灌溉区由于人为干涉,植被生长良好,极低植被覆盖面积维持在3%以下,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露天采坑、排土场等矿业景观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9,1995年的Landsat TM数据和2002年Landsat ETM+三期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和计算松花江流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此基础上,获取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在ArcGIS9.2软件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域三期植被覆盖影像进行叠加分析,以流域尺度和栅格尺度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性,获取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自动化监测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阜新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提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覆盖度是反应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利用1995,2007年的两期TM遥感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法为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计算阜新地区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得出阜新地区植被覆盖度等级图以及阜新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级图。得出如下结论:1995年到2007年阜新地区植被覆盖度退化面积为64.817%,好转面积为6.547%,基本无变化区域为28.636%,阜新地区植被覆盖度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18.
以Landsat T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数据源,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陕北黄土高原1990、2000、2010年夏季的植被覆盖度,分析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转移较为活跃。大于等于60%的植被覆盖度和小于等于40%的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西南—东北两个方向扩张的分布趋势。受气候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