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三峡复杂斜坡成因问题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三峡库区涉及移民工程规划建设的滑坡研究与防治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三峡主库区尤其是巴东、巫山和奉节等地的滑坡地质成因问题仍没有解决。作者基于多年的地质考察与研究,采用"复合堆积体"概念描述三峡库区的复杂斜坡,它是基岩、古垮塌体、古崩滑体、现代崩滑体和第四纪沉积体等几种或全部的组合体。通过研究"复合堆积体"分布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滑坡空间分布、滑坡活动的时间分期和古崩滑体与古长江的关系,认为古川江和古峡江在奉节瞿塘峡约于45×104a~60×104a间实现两江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是一个重大自然地质事件,两江贯通导致分水岭顶部切蚀、溯源侵蚀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三种地质作用异常强烈,是三峡江段大型复杂斜坡成生的主因,出现了一个复杂斜坡剧烈塑造期———形成"复合堆积体"。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是一个新的重大人为地质事件,将使三峡水库岸坡进入一个剧烈再造期,"复合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应引起工程界和学术界密切关注。最后,介绍了长江三峡河谷演化研究状况和长江形成的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作用受岩石圈深层结构、表层地质构造和地貌新构造3个层次因素的制约,构造一岩性一地貌组合条件控制着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库区北东向的弧形构造控制了大型崩滑体的集中分布地段。库区大型崩塌主要发生在背斜核部厚层灰岩陡崖分布地带;大型滑坡主要发生在侏罗山式向斜槽部边缘软弱岩层形成的岸坡地带,并可归纳为4个构造岩性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库区两岸大型崩滑体易发区段进行了划分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长约410 km的沿江地带,共发育349个变形破坏体(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31.49亿m~3,其中体积大于1 000万m~3的崩滑体有47个。岸坡变形破坏密度D和模数B分别达0.35个/km和316.95万m~3。对岸坡变形破坏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变形破坏体与其所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密切有关。系统研究变形破坏体及其与这些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剖析岸坡失稳的成因机制,对岸坡失稳的预测、预防和工程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长约410km的沿江地带,共发育349个变形破坏体(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31.49亿 m 3,其中体积大于 1000万 m 3的崩滑体有47个。岸坡变形破坏密度 D和模数 B分别达 0.35个/km和316.95万 m 3。对岸坡变形破坏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变形破坏体与其所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密切有关。系统研究变形破坏体及其与这些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剖析岸坡失稳的成因机制,对岸坡失稳的预测、预防和工程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紧邻发震断裂带的崩滑体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考虑断裂带宏观破裂机制,即带状震源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对斜坡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依据汶川地震震源破裂机制与其空间位置差异,将该带状震源从发震断裂起破点至终破点依次分段为逆冲震源、逆冲兼少量走滑震源、逆冲兼走滑震源与走滑兼少量逆冲震源,基于此对汶川地震触发的四川安县大光包崩滑体在龙门山发震断裂带即带状震源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其动力形成机制、触发主控因素和损伤、崩滑及堆积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依据该崩滑体离散元数值模型临界崩滑状态形成时间与此时发震断裂带破裂前锋所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临界破坏是受到逆冲兼少量走滑震源引起的地震动力作用所致,而临界崩滑之前的坡体损伤主要由纯逆冲震源所致,其后的抛射碰撞破碎与堆积则主要受临界破坏时的地震惯性力和自身重力耦合作用所致,但由逆冲兼走滑与走滑兼少量逆冲震源形成的地震力仅对上述两个破坏过程起到了一定影响;(2)该崩滑体在带状震源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过程为:在损伤至崩滑临界破坏阶段,坡体整体向其临空面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水平位移后,潜在滑床又向坡体临空面反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平位移,致使潜在滑体完全破碎并处于与滑床彻底分离的临界状态;在坡体崩滑抛射阶段,坡体滑床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反方向水平位移,其后滑床又开始做向坡体临空面方面的水平位移并直至其总体位移为0,而在此过程中竖向位移相对较小。对滑体而言,其在损伤、临界崩滑和抛射阶段则主要做向其临空面的水平位移,直至堆积自稳阶段其位移趋于稳定;(3)该坡体的损伤和临界崩滑破坏主要受纯逆冲震源及其少量走滑震源形产生的水平地震力作用所致,而在坡体抛射碰撞破碎与堆积阶段,滑体的动力响应主要是基于地形因素控制上的地震惯性力与自身重力作用所致,而后两种类型震源机制形成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力仅起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锚杆抗滑桩与土钉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滑坡现场的分析 ,确定了滑坡的空间结构及其破坏机制 ,在计算坡体下滑的基础上 ,确定了用预应力锚杆抗滑桩加土钉挂网喷砼支护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并按确定的各项参数进行施工 ,最后使滑体得到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江强强  焦玉勇  宋亮  王浩  谢壁婷 《岩土力学》2019,40(11):4361-4370
受库区水位波动和降雨影响,库岸大量老滑坡体变形加剧,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为研究库岸滑坡影响因素、变形演化规律及失稳条件,以大型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选取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临江Ⅰ号崩滑体为对象,通过考虑水位波动、降雨及其组合作用等诱发因素,开展了一系列的库岸滑坡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位升降,变形主要集中于模型坡体前缘,其中,水位抬升过程中,滑坡模型变形较小,变形加速阶段出现于水位下降期间,且变形速率与水位下降速率成正比,即临江Ⅰ号崩滑体为典型的动水压力型滑坡;降雨影响下坡体变形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区现象,时间上,变形发展主要集中于坡体浅表层饱和之后,即短时降雨对坡体变形未产生显著影响,空间上,坡体前缘和后缘变形剧烈;库水位下降和强降雨联合作用下坡体前缘产生局部流滑破坏,并溯源发展至前缘整体破坏,为典型的牵引式破坏模式。试验揭示处于临滑阶段坡体,其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变化呈现异常频繁的波动现象,可为滑坡预警预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书介绍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这种复杂斜坡是一种“基岩”、古垮塌体、古崩滑体、现代崩滑体和第四纪沉积体等几种或全部的"复合堆积体"。三是小尺度范围,即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的地质特征、成因和开发利用问题。论证提出了巴东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单斜山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导致侧向卸荷与滑移作用的产物,即“重力成因论”,并以巴东斜坡区为例初步建立了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工程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的四阶段关联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发现金沙江下游宜宾—白鹤滩段水电工程库区长约410km的沿江地带发育了349个变形破坏体(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31.49×108m3,其中体积大于1 000×104m3的崩滑体有51个。岸坡变形破坏密度和线模数分别为0.35个/km和316.95×104m3/km。结合金沙江干流岸坡地质环境条件,统计研究了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区岸坡变形破坏基本特征及其与所赋存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和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要素的关系,为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斜坡环境复杂,运动体运动轨迹多变,对于滑坡、滚石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一直是难点。通过分析龚家方崩滑体和滚石的运动影像资料,对比研究两次运动过程中运动体的运动特征及能量衰减问题。研究表明,崩滑体整体上经历了一次加速~减速过程,而滚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加速~减速过程,无论是最大速度还是入水速度,单个滚石的运动速度稍大于滑坡体整体运动的速度,就能量衰减而言,从开始运动到整体入水,崩滑体的能量衰减率约为97.2%,滚石的能量衰减率在92%左右。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龚家方治理过程中残留物的运动速度计算和类似龚家方斜坡的滑坡体运动速度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岸坡消落带是库岸边坡稳定性的敏感地带。库区内多次发生的地质灾害均与消落带的岩体劣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落带的岩体劣化情况日益加剧,新生型滑坡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系统总结了三峡库区秭归至巴东段岸坡消落带岩体劣化的类型以及新生型滑坡隐患的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区内消落带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类和碎屑岩类为主,碳酸盐岩类劣化类型主要有溶蚀(潜蚀)、裂缝显化与扩张和机械侵蚀,碎屑岩类的劣化类型主要有松动(剥落)、冲蚀(磨蚀)、结构面崩解块裂和软硬相间侵蚀,其中以松动/剥落型最为发育。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面发育特征、岸坡结构、岩性及结构和边界特征,厘定了不同岸坡消落带岩体劣化演化形成新生型滑坡隐患点的模式,碳酸岩盐类岸坡主要以基座碎裂压溃型、基座掏空倾倒型、顺向滑移型为主;碎屑岩类岸坡主要以软硬相间坍(崩)塌型、视倾向楔形滑动型、顺向滑移型及逆向倾倒型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Due to the complex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many slope-related geological hazards occur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development and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this area. A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development in the Wushan area, including the landslide distribu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elevation, slope, landslide material composition, scale, lithology, boundary conditions, instability mechanism, stratigraphic age, attitude, and sliding direction. The mechanisms of slope instability and the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 for landslide research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similar stratigraphic areas.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向岸坡堆积体滑坡众多,其滑动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首先统计分析了192个三峡库区侏罗系层位发育的堆积体滑坡滑体及碎石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强度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对堆积体厚度变化引起的滑坡变形机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堆积体厚度范围在15m及以下滑坡会沿着岩土界线面滑动、15~35m时滑坡会沿着层内剪切面滑动;厚度范围在35m以上时,堆积体滑坡内部可能存在着多层滑带,即滑坡可能沿着层内剪切面滑动或者沿着岩土界线面滑动。堆积体厚度范围在15m及以下时滑坡的治理措施可采用布置抗滑桩;厚度范围15~35m时可采用排水+布置抗滑桩的滑坡治理措施;厚度范围在35m以上时,可采用滑坡前期监测预报+后期根据滑坡发育情况相结合的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姜清辉  周小恒  张煜  罗先启 《岩土力学》2006,27(Z1):657-660
滑坡体的失稳破坏是一个动态过程,动力学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DDA方法对长江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的运动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方案充分依据该滑坡的地质、地形特征,按不同岩土体和地质结构面类型进行块体单元划分,模拟了滑坡发生、发展的渐进破坏过程以及滑坡触发后的运动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千将坪滑坡是以斜坡坡脚的局部破坏为其运动的开始阶段,并进一步牵引上部滑体,在地下水压力作用下最终产生整体滑动。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区严家坡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三峡水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及重灾区。严家坡滑坡位于奉节县内,距三峡大坝158km,滑坡在整体上被3条冲沟分为东、西两个滑坡,地貌上两滑坡均呈缓倾斜坡,平面上呈扇形,两侧有冲沟围切,后侧具圈椅状拉张裂缝,前缘剪出口部位弧形特征明显。勘察发现:两个滑坡均存在3级滑带,第1级滑带位于松散堆积物与碎裂岩体接触部位;第2级滑带位于碎裂岩体与块裂层状岩体接触部位;第3级滑带位于块裂层状岩体与完整基岩接触部位。严家坡滑坡由较坚硬的泥质灰岩、灰岩及相对软弱的泥灰岩组成,软弱的泥灰岩及薄层泥岩等力学性质较差,抗风化能力弱,多破碎,甚至形成软弱夹层。岩体中裂隙产状较陡,其中一组裂隙近其中直立,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同时与较软的岩层易贯通,破坏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严家坡滑坡不但规模大,而且复杂。于文章详细介绍了三峡库区奉节县严家坡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对滑坡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对几种工况进行计算与比较,评价其稳定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石混合体原位水平推剪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长江三峡库区沿岸普遍存在着由于滑坡、崩塌、风化卸荷、残坡积和冲洪积等复杂成因而形成的第四纪松散堆积体,其力学特性介于土体与碎裂岩体之间,为了强调其组成及结构上的特点,称之为"土石混合体"。在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土石混合体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在滑坡现场对土石混合体进行了原位压剪以及推剪试验研究,揭示土石混合体在原位受剪情形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17.
何潇  陈洪凯  赵鹏  刘丽 《中国岩溶》2013,32(4):411-418
通过对长江巫峡望霞座滑式危岩调查研究表明,在川东平行岭谷一系列平行展布的背斜山、向斜谷的窄岭宽谷地貌格局控制作用下,长江巫峡横石溪背斜岸坡近水平的灰岩与页岩、泥岩软硬互层结构为座滑式危岩的孕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危岩软弱基座矿物成分 X-Ray 衍射的结果表明,绿泥石、云母、蒙脱石等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含量较高,其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滑动,易沿主控结构面方向形成潜在破坏面,导致岩体整体剪出,发生座滑破坏。根据危岩发育机理,将三峡地区座滑式危岩破坏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即:拉裂阶段、扩展阶段、失稳阶段和后期破坏阶段;并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岩体结构理论,推导了座滑式危岩破坏的两组结构面的应力表达式,建立了座滑式危岩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将该方法运用到望霞座滑式危岩案例计算表明,天然状况下危岩稳定系数为1.19,属于基本稳定岩体;在饱和状态下,随后缘裂隙充水高度的增加其稳定系数递减,当裂隙充水高度为10 m 时,稳定系数为1.15,当裂隙充水高度为20 m 时,稳定系数为1.07。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重点防治区之一,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其中万州至巫山段更是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地质灾害点数量达5 000余处.以"查背景、识灾害、评风险、研预测"为主线,通过2019年项目工作,在区域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认识和机理研究、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一是从地质材料特...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重点防治区之一,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其中万州至巫山段更是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地质灾害点数量达5000余处。以“查背景、识灾害、评风险、研预测”为主线,通过2019年项目工作,在区域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认识和机理研究、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一是从地质材料特性、赋存条件及影响因素方面总结了地质灾害的孕灾背景条件;二是从地质沉积历史、地貌演化及微地貌改造等方面认识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三是通过遥感技术与轻型无人机低空航摄精细化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实现了承灾体自动化提取;四是形成了基于斜坡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完成了三峡库区大周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其成果为支撑服务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和引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沈强  陈从新  汪稔 《岩土力学》2005,26(Z2):16-20
通过对三峡库区一大型巨厚水平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调查,认为受边坡软弱层面、节理以及岩性组合的影响,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可能存在以下4种破坏方式:崩塌错落、顺层滑动、切层滑动和复式滑动。利用Sarma法结合最优化方法对顺层滑动和切层滑动2种方式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其计算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及大桥建成后,右岸边坡稳定性变差,有可能发生切穿泥质粉砂岩的切层滑动,必须采取处理措施;而库水位的变化是影响本区边坡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