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分析矿震破裂机制及微震的时空分布能够为矿区灾害评估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本研究基于密集台阵观测对2019年11月12日辽宁抚顺2.4级矿震开展震源参数研究,震源机制解显示地震破裂包含明显的非双力偶分量,表现为体积压缩的塌陷机制,且震源深度较浅,最佳拟合矩心深度为0.6 km.同时,对11月3日—25日记录的连续地震波形开展微震扫描,新检测出324个微震事件(-0.5~2.0级),定位结果显示在M 2.4矿震发生前M>1.0级事件显著增多,且在矿震位置存在近南北向的微震条带分布,微震序列随时间向深部迁移(约1.5 km),暗示存在断层活化迹象.结合震源破裂机制,我们认为此次事件与矿区塌陷破裂密切相关,同时伴随先存断裂的剪切滑动.本研究表明,基于密集台阵观测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和微震检测研究,对判定矿震类型及防范矿区灾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诱发地震中的非双力偶震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诱发地震的研究中,用小孔径地震台网在近场观测,其震源机制的P波初动除Ⅲ象限分布的双力偶外,还有不是Ⅲ象限分布的非双力偶震源机制。双力偶震源机制是剪切破裂机制。非双力偶震源机制为向内源炸型和张破裂机制,以及在适当方向上两个以上双力偶迭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罗灼礼  程万正 《地震学报》1981,3(4):351-360
本文推导了各类点源和线源(压性、张性、压扭性、张扭性、单力偶和双力偶)的理论地震位移场公式, 讨论了板内地震的震源力学性质.根据实测地震位移场、建筑物破坏和倒塌的优势方向等近场资料与理论结果对比, 作者认为, 1966年邢台地震震源机制符合于张性断裂的模型;1966年东川地震震源机制符合于压扭性断裂的模型.根据理论公式和实际位移资料, 给出了邢台地震的地震矩 M0为6.51026达因厘米, 应力降△为39巴.最后指出大地震的震源力学机制反映了该区域长期构造应力作用的状态, 认为双力偶(剪切位错)不一定是板内地震震源机制的最合适的、唯一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1929年大浅滩地震(M_s=7.2)是发生在加拿大的最大和最致命的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引起的海啸和海底滑坡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曾经认为(Hasegawa and Kanamori,1987),单力机制(滑坡)比双力偶机制更符合观测资料,因之曾认为这个事件不是地震。但是个别的研究只考虑了4个双力偶解并且留下了许多不能回答的问题,特别是与震源时间函数和沉积物体积有关的问题。本文用了大量的地震图来核查全范围的双力偶解,以便进一步确定这次事件的性质。通过波形正演和反演两种方法,表明这是一次有复杂震源机制的地震事件。第1个也是最大约子事件是沿北西走向断层面发生的走滑双力偶事件,后面两个子事件可能是沿北东走向断层面上的走滑双力偶机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类型的机制。第1个子事件有约束较好、为20±2km的震源深度,另两个子事件深度似乎也为20km,但精度为±5km。这些震源深度结果也说明这次事件不是滑坡。子事件地震矩之和相当于一个M_w=7.2±0.3的地震,和长周期资料的矩心矩张量(CMT)方法得到的M_w=7.1±0.1的地震的矩很一致,也和直接从地震图上计算的M_s=7.2(±0.3),m_b=7.1(±0.2)的矩差不多。用双力偶机制模拟海底位移结果表明,海啸是滑坡产生的,不是地震直接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一种用地震波振幅反演矿震机制的方法和一个简单的剪切内向压爆机制模型。用最小二乘方法对理论的和观测的辐射图像进行比较,并且对描述剪切-滑动的参数以及内向压爆和剪切位错比作了最优化处理。即使在台站数量少的情况下,把这个方法应用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两个矿区的微弱矿震。也证明是有效的。结果发现微弱矿震的机制以剪切为主,并且其节面与局部构造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朝鲜半岛及黄海板内4次中强度浅震,求出它们的震源机制、震源深度、震源时间函数及地震矩。结是要发现,用短周期合成地震图与观测结果对比求得的震源深度是很浅的,在6-9km之间。为了测定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及地震矩,我们根据GDSN资料反演了远震长周期P与SH波。反演虽仅依据少数远震体波作出,但矩张量的辐射图形与在近震及远震距离上观测到的大多数P波初动方向一致。相对振幅及波形在观测结果与合成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研究都假设地震有双力偶震源机制,它对应于平面断民层上的剪切运动。但是,许多具有很好观测的地震辐射图形从根本上偏离了这个模型,指出了基本不同的源过程。如滑坡和火山喷发这类平移过程激发的地震波与纯力一致,而不是与双力偶一致。某些火山地震也具有单力机制,可能起因于岩 液的平流。其他火山地震有接近补偿线性向量偶极的机制,可能是岩浆侵入引起的。火山或地热区以及矿山的渚震常常含有各向同性分量,显示出爆任  相似文献   

8.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偏北1~4  相似文献   

9.
非双力偶地震:观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研究都假设地震有双力偶震源机制,它对应于平面断层上的剪切运动。但是,许多具有很好观测的地震辐射图形从根本上偏离了这个模型,指出了基本不同的源过程。如滑坡和火山喷发这类平移过程激发的地震波与纯力一致,而不是与双力偶一致。某些火山地震也具有单力机制,可能起因于岩浆液的平流。其他火山地震有接近补偿线性向量偶极的机制,可能是岩浆侵入引起的。火山或地热区以及矿山的浅震常常含有各向同性分量,显示出爆炸或向内冲击的极性体积的变化。这种机制与包含剪切和张性断裂的机制一致,它们可被高压、高温液体促成。矿山内的巷道是可封闭的洞穴。深源地震发生在上地幔多形相变带内,在这样的深度上不会发生粘滑失稳。它们的机制倾向于是偏移的(体积不变),并非双力偶,而且对它们的源过程了解甚少。自动全球矩张量服务机构的常规报告从统计上表明,大震具有明显的非双力偶分量,但要证实这类结果需要对每个事件作仔细审查。  相似文献   

10.
在1984年6月至8月期间,美国犹他州东沃萨奇高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多机构合作的地震监测实验。该实验用20台便携式地震仪组成的子台阵研究东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这个地区是地下采煤的活跃地区,并且微震活动频繁。子台阵的8个台集中在东山的山顶,约在开采面以上600m,每个台站的平均间隔为2-3km.其最初目的在于,对发生在开采面以下的地震,精确地测定其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解。通过对地震反射剖面记录和钻井声波记录的高精度的分析,构成了一个详细的速度模型。此模型的特点为:在近地表1km范围内速度梯度很大,它对浅震的初至P波的离源角有很大影响.在研究期间,以±500m的精度定位的200个震中群,集中在直经约为5km的区域内。这表明,地震活动与长臂式采矿的四个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关系,经过震源深度可靠性检验的一个特别的震源集合表明,井下地震活动性在开采面500m以内占优势,并且至少可以延伸到开采面以下1km或2km。对地震活动进行了连续61天(6月15日-8月15日)的监测,其中包括16天(7月7日-22日)煤矿停产。在停产监测期间,观测到了与停产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相比更为显著的地震活动性。发生在开采面或开采面以下2km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区域地震台网布设到开采矿区,加拿大对矿震活动的监测工作已得到了改进。矿震的强度、频度,会随着采矿向更深处发展并随开采率的加速而增加.因为许多矿山(钾盐、煤和金属)的面积范围较大,所以现今监测这些矿震的最可行和最实用的方法是,在发生微震活动的矿内或矿的地表布设地震台网。在少数几个矿山周围已部署了地震台网,并且还计划在近代经历过剧烈矿震的其它矿山周围布设地震台网。本文描述了6次矿震的震源机制,并且介绍了有关的P波、S波辐射图像。把实际地震的辐射图像与理论上的预测进行比较,是判断潜在源机制的快速方法,另外,可用识别较大事件前的微震活动图像方法来减轻严重事件所造成的潜在损失。  相似文献   

12.
1986年5月7日.亚拉巴马州塔斯卡洛萨的居民感觉到了一次近震震级为3.6级的地震,这次地震与现用长壁煤矿中的岩爆和顶部塌陷是同时发生的。与构造地震或地面爆破相比,目测该地震图可以揭示出,这个地震在频率为20Hz以上的能量不足,而在5Hz以下的能量占支配地位,这也许能解释体波震级(M_b)大于4.2的原因。同样,1.0Hz面波也比体波激发得更强烈,这可解释为较典型的在较大震中距处的有感效应。记录到的所有初动都是膨胀性质的。台站集中在北半震源球,允许在一个向东伸展、近于垂直的面上发生反方向运动,或者在北西或南东向伸展的平面上发生走滑运动,由于顶部破裂区和现用的长壁煤矿区部位于两个东西走向的且不精确垂直的破裂带之间,因此人们倾向于反向震源机制。地震事件的这些特征,使人联想到它也许是由于现用长壁后覆盖层中的应变能量积累而引起的突然剪切破裂。尽管初动数据也允许把这种震源机制解释为在以前开采过的区域之上的地层中的内爆和剪切破裂,但这种解释却未得到地质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地震震源机制(用等效于岩体破裂的力描述震源几何形状及其强度)通常被模拟为矩张量(MT),将震源描述为一个点。然而,有时这种近似是不够的,因为地震辐射会由于震源的有限范围而持有方向性。转换为矩张量就可能产生有偏差的机制。Adamov和íleny(2010)进行的综合研究说明即使是纯双力偶(DC)震源其机制中也出现假非双力偶分量。他们的方法设计了减少假震源分量,通过二阶矩方法来评估假分量在记录中的影响并将它们从数据中去除。在本文中,我们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具有大非剪切分量的5个中等到大的区域地震事件。它们大多位于预计主要是纯剪切滑动的大构造断层。我们研究了著名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上的一个地震、太平洋地区的3个地震以及玻利维亚的一个地震。在多数情况下,非双力偶分量实质上减少了,机制的几何形状基本上保持不变。这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由于忽视了矩张量检索的常规程序中震源的有限性,区域矩张量解中的部分非双力偶分量可能是假的。此外,由二阶矩(震源椭球和破裂速度矢量)提供的震源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多数与先前研究中的断层几何、余震分布及破裂速度估计一致。  相似文献   

14.
已钻探的爱琴海(希腊)米洛斯岛地热田,由深度为4-6km的地方震的地震波密集地进行了采集,大量三分向地震仪记录到这些地震。8个月观测期间发生在岛上的地震活动形式是在3个不同地区的一些震群。所有地震的震源机制都有表征几站直立的最大主压应力的膨胀象限。这表明存在着与爱琴海区构造一致的扩张应力场。许多记录中观测到剪切波分裂。多数快剪切波偏振约南北向排列,与地面观测到的断层构造走向平行。有些地震图上快剪切波偏振为北东40°,主要在地热钻孔间的台站观测到这样的偏振,可能表明了在地热田中现代应力场作用下排列起来的微裂纹取向。对地热井孔附近的剪切波到时的延迟的研究可以推断各向异性强弱的变化,其分布看来与P和S波速度异常检测出来的裂纹介质的限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濮阳小震集中区发震机理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两方面的结果,对濮阳小震集中区小震丛集活动的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双差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震源位于聊考主干断裂上,与断层的产状吻合;5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显示,双力偶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观测波形,小震震源机制主要为走滑型,初动符号呈象限分布;在参考了油田地质构造背景资料后,对濮阳小震集中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油田采油作业之间是否存在注水诱发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些震源深度超过70公里的地震伴有一个以上的远震台站能够清晰地记录到的余震。精确测定区分余震和大约60个初始事件的相对矢量发现,就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而言,这些矢量方向呈均匀分布。当初始事件和余震震源机制都具备时,两者的机制解有时有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说明,深震破裂过程并不是沿一个简单平面发生的滑动。我们的结果与以前的几次余震分析不一致,因为其他研究人员没有认识到震源半球处在两个节面之一的16°之内。  相似文献   

17.
用频带宽、动态范围广的数字式地震仪记录到具有不同地质环境的南非两个矿区的矿震活动,它们所引起的地面运动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震源和地面运动参数有某些本质上的区别.在地层受到深大贯穿断层错动的克莱克斯多普地区,一些震级高达5.2级的最大矿震在这些早就存在的断层上具有滑动的趋势,而且,其震源和地面运动参数与天然地壳地震的震源和地面运动参数十分相似。相反,在不存在大量断层的卡尔顿维尔地区,震级大的矿震可能是由比较完整岩石的断裂造成的,并且使得其地震应力降和地面运动参数比平时观测到的天然地震还高。另外,在卡尔顿维尔地区,其震级的上限似乎大约为4.可用每个地区记录到的特大事件的详细分析来加深对这些区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震波反演的地震震源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1年2月23日迭部MS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然后利用深度震相sPg和参考震相Pg对震源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迭部4.0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0°、倾角57°、滑动角23°,表现为带少量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为7 km。通过合作台上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的比较,确认了震源深度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湖南矿山地震类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童迎世  童敏  洪迅 《华南地震》2003,23(3):49-56
从讨论矿产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出发,对湖南矿震的形成机制进行分类。总结出3种类型的矿山诱发地震,即:矿山构造型、矿山塌陷型和矿山岩(煤)爆型。并分析了各类矿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姚安MS6.5地震3.0≤ML <5.0余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燕  王彬  周光全 《地震研究》2006,29(2):131-136
建立合于云南地区的速度结构模型,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3.0≤ML〈5.0余震的垂直分量进行频率域内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矩张量分解得到纯膨胀(各向同性)分量P、纯剪切(双力偶)分量M0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三部分,其中纯剪切(双力偶)分量帆占主要部分,表明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以剪切破裂为主。从余震震源机制解可知,NW-NWW方位的节面占主导,结合余震分布尺度可以判断发震断裂是北西向的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