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在编汇唐山地震目录时,遇到很多限幅地震,用本区台网无法测定震级,因此只好借助于远台,这样会使震级标准不统一,从而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考虑用地震记录的振动持续时间作为测定地震震级的尺度。为此,我们把持续时间与其震级作了对比,得到了唐山余震震级与记录振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式,并由该关系式测得限幅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吉林省台网1983—1987年期间的162次地震(1.5≤ML5.8;0≤△≤500km)资料;在短周期DD-1地震图上分别量取垂直分向的地震尾波双振幅衰减到8mm、4mm、2mm的持续时间,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出用持续时间求震级的回归方程。从统计结果看,地震尾波双振幅衰减到4mm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较其它2个公式标准偏差小。最后,对3个公式进行了检验与讨论。实践证明:统计多个双振幅衰减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比单一的实用性强,运用灵活方便;特别是在地震发生限幅等非正常的情况下,更能提高单台速报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选取1983—1986年期间的109次地震(5.5≤Ms≤8.5;10°≤Δ≤105°)资料。在宽频带中周期SK地震图上,量取两个水平向尾波振幅减少到S波最大值三分之一处的持续时间,再取它与震中距和最大地动位移的乘积。取对数作为地震矩Mo然后与Ms进行线性拟合,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出我国和NEIS的矩震级公式。从统计结果看,我国和NEIS的矩震级公式的标准偏差分别的0.2400和0.3046。其相关系数均达0.83以上。利用最大振幅和持续时间联合确定的矩震级公式实用性强,能解决巨大震级的饱和问题;同时,对面波限幅的地震解决了计算震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持续时间震级是常规震级类型之一,主要适用于区域地震台网。目前,国内多个地区已有持续时间震级经验公式,但中小地震频繁的新疆地区却没有较适用的经验公式。为了更好地把握新疆地区中小地震的震级,使用新疆测震台网数据,利用地震波形振动持续时间估算震级,对新疆地区2019年8月—2020年12月发生的225个M 2.0—4.0中小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各事件持续时间与震级进行散点分析及对数拟合,得到新疆地区持续时间—震级规律与经验公式以及震级与持续时间的对照表。  相似文献   

5.
我们研制出一种在大地震发生之前数秒钟能够对地震发生做出早期警报的系统。我们假定宽带P波波形的垂直位移是地震的远场震源时间函数。基于地震矩与震源持续时间的关系,当初始P波震相持续时间超过3 s时,我们就可以发布发生了一次震级大于6级地震的早期警报。我们已把这种算法应用于日本宽带观测台站记录到日本近期发生的大地震的宽带地震图。我们发现,真的可能在P波到达后3 s内判断震级超过6级的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震矩和尾波掠过时间(Lapse time)的关系,提出与矩震级标度一致的尾波持续时间震级统一标度公式 M_w=logτ+0.1(△/τ)+F(τ)。它适用于各台测定 M_L≤5.0级地震的矩震级。  相似文献   

7.
用地震持续时间计算限幅地震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建昌台从1979年至1988年的限幅地震记录,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临时地震观测报告》测定的震级为标准,求出本台持续时间震级公式中的系数。结果表明:用振动持续时间测定近震震级,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持续时间震级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的速度量和位移量观测记录,收集了震级ML为0.4 ̄5.4的460次地震(Δ〈210km)的振动持续时间3500多条,制作了该台网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和便查表。在方法上,不同于通常的按一次或两次曲线拟合,而采取计算机自动分段按折线拟合的方法,以阻尼最小二乘法完成其计算;在资料上,先分台制作8个子台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在此基础上选择仪器、台基及公式中参数相近的子台,制作了适用于  相似文献   

9.
具有一定面波震级的海啸地震常常产生巨大的海啸,要想对海啸地震作出较早的,准确的海啸预报,尽早地确定其为可能引发海啸的事件是十分关键的。本文显示,利用P波脉冲宽度计算宽频带矩震级Mwp,可给出震源持续时间的精确估计,我们发现,结合Mwp和震源持续时间即可确定1992年的尼加拉瓜地震为一个可能的海啸地震。我们的结果显示,Mwp结合源持续时间可为海啸预报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对于震源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海地震。  相似文献   

10.
啜永清 《地震》1992,(3):30-35
本文着重论述在大同—阳高地震现场工作中用限幅时间测定震级的方法及对此方法的数据对比检验。通过在大同地震现场实际应用后认为:此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用振动持续时间无法解决的多个限幅地震波形叠加的震级测定问题。对于只有微震仪的单台(或多台)测定较密集的较强地震序列震级是一种快速方便、实用的方法。对于扩大微震仪的震级量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旭东 《华南地震》1990,10(2):56-61
较大地震发生时,一些台站的记录振幅出格(亦称限幅),测定震级就很困难。本文使用了广州地震台四年来记录的台湾Ms≥4.0级的72次地震,通过用地震振动持续时间的方法,求得测定台湾地震震级(M_D)的公式。该方法有助于台站在记录波“限幅”或S波到时难于判定的特定条件下迅速测定震级,从而提高大震速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震波持续时间测定近震震级的关系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在地震波记录限幅的情况下,震级测定工作很难达到准确、稳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在一定距离内地震波持续时间(F—P)与震中距△和地震波幅射的方向性关系不明显,而与震级大小有密切关系。震级大、持续时间长,反之则短。我们根据河南省台网的资料,研究了近震震级的M_L与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关系,得出河南省台网13个测震台站的M_D公式。同时给出全省通用的水平向、垂直向M_D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古堡-里克特<<全球地震活动性>>一书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记录的1902年新疆喀什地震与1906年玛纳斯地震震级资料,严格地按照古登保震级计算公式和程序,对这两次地震震级进行了复算,并指出现今所公开发表的强震目录中其震级间差异的原因。认为:1902年8月22日新疆喀什地震震级取MS=8 1/4,1906年12月23日玛纳斯地震震级取MS=7.9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二滩地震遥测台网1997年5~12月的地震记录资料,对“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持续时间震级的研制”一文中得到的平均持续时间震级公式进行了实际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用平均持续时间确定的震级MD与用水平地动位移确定的震级ML相差绝大多数在010级以内,这说明了该经验公式符合二滩地震台网的实际。并且该经验公式还为速报限幅地震的震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方便,在地震速报中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149次地震资料拟合出宁夏所属台网各台由振动持续时间求算震级M_D的公式,给出了各台M_D公式中的系数α,β,并讨论了当震级M_L≥5.0时持续时间“短缺”或饱和的原因。经统计检验,由持续时间测算的震级M_D比用最大振幅测算的震级M_L的残差减小一倍多,即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在大同—阳高地震现场工作中用限幅时间测定震级的方法。认为此法能较好地解决用振动持续时间无法解决的多个限幅地震波形叠加的震级测定问题。提出这对于只有微震仪的单台或多台测定较密集的较强地震序列震级是一种快速、方便、实用的方法,对于扩大微震仪的震级量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根据初至地震P波的宽带记录(即在宽频范围内的记录)得出的体波震级m_B重新引入国际地震实践中能更快地估计大地震的大小。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测定工作组做出的这一建议以及与未来震级测量标准相关的其他建议于2005年10月2~8日在智利召开的IASPEI大会上被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采纳。  相似文献   

18.
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级地震的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500秒,这一时间几乎是一般情况下用于计算远震辐射能量的P到时和PP到时之间时间窗长度的两倍。为了测量整个地震所辐射的P波,我们将时间窗扩展为从P波到时到S波到时,并用扩展窗对震中距大于60°的台站的地震记录进行分析。这些持续时间8~10分钟的窗内包含了PP,PPP,ScP震相和其他一些多次反射震相。为了测量包含这些附加震相的影响,我们计算了由扩展窗(P波到时和S波到时之间)得到的震源谱和由标准窗(P波到时和PP波到时之间)得到的震源谱的比值。对扩展窗的分析是在假设它只包含P-pP-sP波群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分析了发生在MW9.1级主震附近具有相似深度和震源机制的4个相对较小的地震事件。这些地震的震级范围从2005年1月9日的MW6.0级余震到震中位于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南部的2005年3月28日MW8.6级的尼亚斯地震。将得到的这4个地震事件的震源谱比值取平均,就得到扩展窗的频变算子。然后对扩展窗得到的2004年12月26日主震的震源谱进行校正,就得到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整个破裂过程(~600秒)的完整的或校正的震源谱。我们计算的地震辐射总能量为1.4×1017J。经过对整个地震的校正震源谱与破裂过程的前~250秒的震源谱(由标准远震窗得到)比较,我们发现主震破裂过程的前半部分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多于破裂过程后半部分辐射能量,尤其对于周期从3秒到40秒的地震波,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韩光洁  孙丽  杨志高 《中国地震》2023,39(3):680-688
利用远场台阵反投影技术可以较少地依赖先验经验,于震后快速获得震源破裂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并据此估算矩震级。本文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宽频带台阵记录到的远场直达P波数据,基于反投影方法,对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W6.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震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破裂走向以NE-SW向为主,地震能量在10~20s集中在震中距10km范围内释放,与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区亚特拉斯山脉走向基本一致。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结合在全球分布均匀的GSN台网记录到的P波最大位移数据,在震后约15min即可快速估算出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7.0,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断层垂直形变对强远震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 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 同震位移最大振幅、 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线性正相关,发生地震同震形变的响应速度约为5.5km/s,反映了在上层花岗岩地层中面波的传播速度;同震位移最大振幅和震中距的对数、 震级之间具有明显线性关系,震级越大,同震位移的最大振幅越大;地震震级是断层体垂直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震级越大,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越长. 根据断层仪观测数据推算得到的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的经验计算公式,对于地震同震形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