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波束测深系统因为具有测量面积大、速度快、精度高、成图自动化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传统多波束系统作业需要进行验潮,因而受客观条件以及人员配备等因素影响较大。笔者以自身参加的项目为例,对基于多波束测深系统的RTK三维水深测量技术作业方法、测量精度等进行了介绍,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现有多波束测深系统采用RTK三维水深测量时,一般都是使用HYPACK、PDS2000、EVA、QINSY等商业软件进行外业采集后,内业通过CARIS、HYPACK、QINSY等软件自动进行潮位改正。商业软件在RTKS三维水深测量时外业设置比较烦琐容易出现问题,不易在后处理进行纠错改正,同时内业RTK水位异常检查也不方便、直观。本文通过外业直接采集RTK的WGS-84三维坐标数据,内业以Visual C#为开发工具,实现自动生成水深基准转换方案、RTK水位编辑处理及自动转换生成动态潮位文件,使用此动态潮位文件按照单站改正方式对多波束水深进行潮位改正,从而便捷、准确地实现多波束测深系统的RTK水位改正。此技术成功用于连云港赣榆10万吨级航道检测测量,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此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使用RTK三维水深测量的精度与可靠性,需在外业实施和数据处理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控制测量精度并进行精度和可靠性评价。从对RTK三维水深测量中对水位改正的精度要求分析入手,论述了如何在测量前、测量中和数据处理等不同阶段对RTK三维水深测量精度分析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并以实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GPS无验潮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要点。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水下地形测量为例,对GPS潮位修正及多波束水深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运用GPS RTK和多波束测深技术进行宽水域水下地形测绘,可有效提高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多波束测量的精度控制与规范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多波束测量、辅助测量的数据精度,研究其对成果水深的影响程度,结合《海道测量规范》与《多波束水深测量技术规定》中的测量等级指标,以及IHO规范中对水深不确定度的定义和传播结构的介绍,建立数学模型反解出符合规范的作业环境与辅助测量数据的等级指标,提出明确的多波束测量作业精度控制的技术指标,为测量数据的质量监控建立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介绍RTK技术的基本原理、RTK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条件、RTK测量的精度和误差来源、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控制测量和中线测量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最后介绍了RTK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及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注意问题,RTK的技术优点、测量方面的局限性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结合波束测量系统在海洋水深测量中的实际应用,系统分析多波束测深数据的误差来源与性质,对保证多波束测深系统必要的精度和数据质量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测量条件的特殊性,潮间带地形测量一直是测量工作中的难点:测量的完整性和精度难以得到保证,需要采用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加以解决。论述了几种潮间带地形测量的技术方案和案例,结果表明,满足精度要求的三维GNSS控制网是进行潮间带地形测量的基础;以无人(有人)测船为平台的RTK三维水深测量系统能提高水深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消除动吃水的影响;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能直接测量淤泥滩涂的泥面高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进行滩涂测量时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像控点;气垫船可作为滩涂测量的载具和平台。本研究可为近海潮间带区域和河口感潮水域的测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中介绍浅水多波束系统SONIC 2024的技术优点,从姿态参数校正、潮汐改正、声速改正、测线滤波及曲面滤波等方面探讨多波束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以码头实测数据验证该系统在水深测量应用中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波束系统通过声线跟踪反演波束测点的空间位置。在声线弯曲改正中换能器表层声速对波束指向角、波束脚印在船体坐标系下的平面位置和水深、测量覆盖宽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边缘波束的测量精度影响特别大。在从理论上分析表层声速对多波束系统测量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实际测量的数据论述表层声速对多波束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测量中应实时采集表层声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载人测量船吃水深,无法进行浅海水深测量,因此吃水极浅的无人船为近海水深测量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无人船无验潮测深与GNSS网络RTK技术,在不同的风浪条件下进行了近海水深测量试验;并从轨迹跟踪与水深测量精度方面,定量评估了无人船野外作业的抗风浪能力。结果表明:0~0.3 m浪、0~2级风是无人船近海测量作业的理想风浪阈值;风浪过大会导致无人船路径跟踪精度较低,难以保证测量成果质量。在理想的风浪阈值内,无人船无验潮测深技术能实现近海水深的高精度测量,满足相关测深规范要求,在近海水深与海底地形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GPS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分析RTK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RTK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提高RTK测量成果精度,使RTK技术更好的推广应用,满足三维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要求,提高作业速度,减轻测量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梁昱 《现代测绘》2014,(2):19-21
多波束测量技术在现代海洋测绘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单波束测量。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多波束测量系统的安装、调试、数据编辑、三维成图等方面内容,探讨了多波束测量技术在海底地形浅点探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多波束测量技术在浅点探测中的优势、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CUBE曲面滤波参数联合优选关键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UBE(combined uncertainty and bathymetry estimator)算法是国际上主流的多波束测深异常值自动探测与处理算法,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但对其核心算法和参数知之甚少,不利于该项技术的国产化。本文详细阐述了CUBE算法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关键参数和处理步骤,进而建立了CUBE曲面滤波参数联合优选方法。通过选取典型地形区、参数试验、对比分析等步骤完成参数的联合优选,并用台湾浅滩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参数可有效提升多波束数据自动处理的精度和效率。本文成果可应用于国产多波束测深处理软件的深化研发以及多波束实测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5.
赵建虎  欧阳永忠  王爱学 《测绘学报》2017,46(10):1786-1794
简要回顾了海底地形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船基声呐、机载激光、海岸带一体化测量海底地形技术及3种反演海底地形技术,呈现了海底地形的立体、高效、高精度、高分辨率获取现状。并展望了海底地形测量发展趋势,认为研制超宽覆盖、高精度、高分辨率、轻便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和研究声速影响改正模型、测深数据滤波方法及海底地形表达是未来声呐测深领域的核心工作,无人船测量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作业模式,机载激光雷达测深、基于声呐图像的海底地形恢复及深拖测量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王乐洋  陈汉清 《测绘学报》2017,46(5):658-665
针对利用最小二乘配置处理多波束测深数据,存在二次曲面数学模型通常无法精确表征海底地形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观测数据存在粗差或异常点时,常规方法给出的协方差函数不能精确表征其统计特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抗差最小二乘配置迭代解法。该方法首先进行协方差函数和观测值方差阵初始化,以多面函数拟合趋势项,然后应用等价权抗差估计并通过迭代计算,最终给出稳健的协方差函数参数解及最小二乘配置解。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及传统的方法处理实测的多波束测深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表征海底地形的整体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波束测深数据中粗差或异常点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抗差方法,本文方法更为有效地识别出测深数据中异常点,推估效果较好,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GPS-RTK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城市工程测量中。文章阐述了网络RTK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及它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并以某管线测量项目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其作业流程以及网络RTK技术在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GPS—RTK技术在风景区范围定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为例,介绍GPS-RTK技术在风景区范围测量中的应用,并结合RTK作业特点,阐述了实施步骤、成果检核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多波束数据的特点,结合ArcGIS建立数据库的优势,提出了基于ArcGIS来构建多波束声纳数据库的方法。介绍了多波束数据野外采集、内室数据处理流程,测深数据、网格化数据及回波强度数据特点。以多波束实测数据为例建立数据库,满足了用户对多波束数据的多样化查询,实现了多波束数据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RTK结合测深仪实现无验潮测深的原理和方法;对无验潮测深技术中影响水深测量成果精度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实用可行的控制方法,减少水深测量过程中的累计误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