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
电子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电子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是地图空间认知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地图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电子地图空间认知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地图空间认知研究的特点及主要内容。认为电子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具有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复杂、实验难度更大等特点,电子地图空间认知的核心内容是从不同的电子地图上建立心象地图的过程及不同空间认知能力的用户在使用电子地图时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认知地图的中国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认知是地理信息科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对于游客旅游决策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尺度的游客所关注的旅游空间对象都有差异,而国际游客则具有空间活动范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明显的空间认知特点。根据地理空间认知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国际游客的旅游空间认知模式问题,着重探讨了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特征以及基于不同空间信息表达方式的游客空间认知效果等3个方面。研究发现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间功能认知、旅游空间格局认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地质遗迹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因其蕴含丰富的环境信息,涉及众多学科知识,需要经过恰当的诠释才能够全面展示其丰富内涵。采用知识旅游这一新视角,通过对知识旅游概念的阐述,指出地质公园是典型的知识旅游产品。对其中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需要从形态、时空和理念三个层面进行逐渐深入的认知,以便于实现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促进知识旅游活动的展开。  相似文献   

5.
遥感影像智能图解及其地学认知问题探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提出遥感地学智能图解模型 (RSIGIM)概念 ,主要内容是如何模拟地学专家对遥感影像的综合解译和分析过程 ,对遥感影像中包含的地物目标进行描述、识别、分类和解释 ,提取遥感影像中地物目标所属的类别 ,判别其大小、结构、相互关系等地学属性及遥感成像机理、内部特征 ,进一步融合地学分析模型 ,预测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作出决策性规划。 RSIGIM的核心问题——遥感地学智能图解中的认知模型 ,具有层次结构 ,从低到高包括基于数理统计的影像基本处理和分析模型、基于神经计算模型影像视觉生理认知模型和基于符号知识逻辑心理认知模型等三个层次的分析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名认知率的北京城市认知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对北京市居民空间认知的3500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了ARCGIS的空间插值和Geoda095i软件的空间自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北京市居民的认知空间结构。研究得到四点结论:①认知地点的类型并不是影响认知率的因素。②居民对北京市的空间认知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形格局,在西北—东南方向隆起动物园和北京火车站两个认知高峰,鞍部为低认知率的东方新天地和sogo崇光百货。③居民认知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尺度依赖性。地名认知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为高—高、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表现为高-低集聚的趋异性,两者的转换尺度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半径6 km左右。④北京城市的认知空间可细分为北海公园、中友百货、动物园和城乡贸易中心四个次级认知区域,次级认知区域为同质的高认知区,内部包含多个认知高峰。  相似文献   

7.
8.
韩雪文  袁孝亭 《地理教学》2021,(1):14-17,35
认知心理学是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本文通过分解认知过程,探索地理认知的逻辑组织规律,并将其研究结果作为区域认知水平评价的等级划分依据。基于区域认知的涵义和具有公信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区域认知水平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体系,从而提出相应的地理认知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蒋志杰  张捷  李丽  聂守宏 《地理学报》2011,66(6):821-830
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间的交互影响是重要的人地关系,也是行为地理学近期重视的课题,但相关研究甚少。为考察日常活动中的上述交互作用,文章选择南大浦口校园为案例区,在预研究基础上,采用分层比例抽样,分别抽取认知与行为样本,并运用言语描述和草图方法获得被试的认知与行为数据。随后,通过绘制公共地形认知与行为地图及地理环境编码等定性方法,同时使用空间叠置与缓冲区及偏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论:① 被试在认知地图中已编码了地形高程的等级秩序,基本认知了研究区的地形空间格局。② 校园行为节点以必要性活动场所为主,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场所为次;必要性活动路径分布于校园南部,呈直线,两端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而自发性活动路径离散分布,连接更多的运动场所和环境景点。③ 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形认知影响了行为的空间格局,但此影响受行为的动机和效率认知的调控;反之空间行为是影响地形认知的主要因素,其影响受行为的动机与持续时间的调控。④ 宿舍位置是影响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而性别与学科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探讨了研究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认知理论是传统地图制图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该理论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值得探讨.在分析空间认知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规律及当前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认知模型.同时,结合提出的空间认知模型理论详细论述了空间认知理论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信息表达方式中的应用及效果,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领域、扩展了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信息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11.
鲁政 《地理学报》2013,68(10):1401-1410
将意识层面的空间意象外化为可被度量及分析的对象,一直是行为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构建空间意象的结构而非意义入手,对该领域研究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即认知地图法和空间句法进行了比较,意图找到两种方法在空间结构性认知方面的相关性。基于句法空间结构的表达模型,分别就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集成度及其认知地图的调研结果进行了比对,通过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 份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出现频率等指标的比较,发现集成度指标与意象出现频率等指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对认知地图样本进行轴线化转换并比照真实地图的轴线索引后,对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 份认知地图平均句法集成度进行比较,发现认知地图与真实地图的句法分析在结果上仍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节点、标志物两要素的出现频次等指标也与所在街道的集成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对应性。结论说明空间构形对人们结构性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认知地图的句法分析对揭示人们空间知识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种方法有相互补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市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和距离认知调查为基础,应用行为地理学理论和统计方法,总结了校园大学生群体距离认知的一般特征以及影响距离认知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校园大学生群体认知的3圈层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个人属性及其日常活动空间与距离认知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记忆、空间认知等基本认知功能是影响考察人员能否在南极高寒、单调、孤立、封闭的极端环境下完成复杂任务的基础认知能力.关于极地驻留时间长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通过计算机记录反应时技术,追踪自度夏到越冬中期,中国南极第25次队长城站越冬人员短时再认、记忆搜索、空间认知能力随驻留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是区域地理要素的本质表现,它与区域地理要素的其它属性相互影响,可以为区域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提供认知起点及空间视角的解释,为要素间关系的认知提供空间线索,有助于形成认知地图和区域综合认知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意义,通过抽象化、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等手段,提升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5.
西安入境游客目的地空间意象认知序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春晖  白凯  马耀峰 《地理研究》2014,33(7):1315-1334
选取西安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依托324 份调查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相关数据,分析了西安城市目的地空间意象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认知地图类型及构成要素在游客停留天数上的动态变化过程,据此提出了入境游客目的地城市空间意象认知过程。结果显示:① 西安入境游客的认知地图共分为四大类型,其中以空间型为主,单体型、序列型和混合型次之。② 从空间意象认知要素上看,标志物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区域、边界、节点和道路。以钟楼为中心结合城墙以及东西南北4 条大街,构成了入境游客西安城市目的地空间意象的基本框架。③ 西安入境游客目的地空间认知过程,在认知地图主导类型上,呈现“空间型+单体型→空间型→序列型(混合型)→单体型”的演变序列,在空间认知主导要素上,则为“标志物→标志物+道路→标志物”的发展序列。这一空间认知过程反映了游客对目的地空间意象的关注重点由个性到结构,再到意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17.
论述空间数据仓库定义包含的内容和空间数据仓库的概念框架,着重描述空间数据仓库的结构以及各组成模块的工作流程;设计了空间数据仓库认知过程的概念框图,并对其认知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着重表述空间数据仓库认知过程的14个世界模型和13个转换算子,并用代数系统给出严格定义.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开放式问卷、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方法,构建旅游创新年谱,识别传统村落社区旅游创新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维度,探究认知重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张谷英村由旅游服务创新主导向旅游体验创新主导演化。(2)客体变迁与认知主体学习驱动村民四维认知重构,并通过旅游创新主体多元化以及路径创造推动旅游创新演化。(3)传统村落家的体验将深层次化,真实性将得到重构;自组织旅游创新演化将成为传统村落旅游地演化的重要力量;社区旅游创新既是村民对家的重塑和美化,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相似文献   

19.
蒋志杰  张捷  王慧麟  邹伟 《地理研究》2012,31(12):2270-2282
地形认知虽然是探讨人地互动的重要命题, 但目前研究甚少。本文选取南大浦口校园 为案例地, 在实验设计基础上, 采用非概率和分层比例抽样, 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数 据收集方法, 历时两年, 共访谈调查了644名被试, 并运用定性与定量数据分析方法, 得出 小尺度环境地形认知一致性、参照体系特征、个体日常环境对认知的影响性等特点, 具体结 论如下:(1)认知一致性:被试在地形相对高度的认知方式与状况、地形特征点的辨识方面 具有较高一致性;且认知偏误率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2)参照体系特征:被试使 用的环境参照物附近的地形多呈凹陷状且地势较低、空间临近特征显着, 并且它们多是被试 熟悉, 视觉通达性较好, 到访率较高的场所。(3)个体日常环境对认知的影响性:地形特征 的辨识及其相对高度认知受地理环境、认知、行为、情绪和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其中决 定性因素是个体的日常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显示,国外学术界对认知地图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与实践成果颇丰.较之国外,中国起步较晚,尚处于理论引用和方法移植的初期阶段.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法,系统梳理旅游者认知地图的概念、意象要素、类型分类、研究方法等,总结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及动态发展过程,并基于以往的研究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在整个认知地图研究中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缺乏、内容缺陷、范围狭窄、方法单一等问题;同时从认知地图应用的动态变化、新技术、新方法的革新等层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