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Ⅰ:排放、清除和浓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黑碳气溶胶是近几年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课题,因为黑碳气溶胶吸收太阳和地球大气的辐射,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黑碳气溶胶的排放和浓度比同纬度的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黑碳气溶胶一直受到国外的关注。综述了国内外黑碳气溶胶研究的最新进展,受篇幅的限制,文章分两篇,第一篇是黑碳气溶胶的排放、清除和浓度,第二篇是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拓展的研究领域。从黑碳排放的估算和大气浓度的测量方法进行描述,列出有关的测量结果,对黑碳气溶胶的排放和大气浓度进行国内外的初步比较分析。还对黑碳气溶胶排放和浓度测量误差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黑碳气溶胶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沙尘气溶胶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沙尘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与长波辐射影响地球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沙漠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都是可能导致大气中矿物沙尘气溶胶的改变。沙尘气溶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溶胶吸收及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仅关注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在短波辐射区域存在较强吸收的气溶胶类型,如烟尘、沙尘气溶胶。INDOEX实验表明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吸收性气溶胶产生的地表辐射强迫在量值上是大气顶辐射强迫的3倍左右,二者的差额以大气辐射加热的形式出现。气溶胶吸收通过加热气溶胶层所在大气,减少地表太阳辐射,影响地面蒸发,改变大气稳定度,从而影响水分循环。另外气溶胶的吸收对云产生“燃烧效应”,从而可能导致云量下降。鉴于气溶胶吸收的重要性,气溶胶吸收问题是当前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关于气溶胶的吸收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气候效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根据观测事实或模拟结果得出的结论差别明显,但勿庸置疑的是气溶胶吸收是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课题。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活动十分频繁,而东部地区由于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致使气溶胶中吸收性成分(碳黑)含量偏高,一些资料分析以及模式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发生了一些有别于全球或其他地区的独特气候变化现象,初步分析表明气溶胶吸收在其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加强我国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结合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深入认识我国气溶胶辐射强迫、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对于评估我国近年来采取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污染控制措施的环境和气候效应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气气溶胶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之一, 但其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该地区气溶胶特征和行为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回顾了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历史和分析监测方法, 从气溶胶的基本特性、 气候效应、 环境效应三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的成果, 并对该地区研究的前景有所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北京大气污染加剧,雾霾日趋严重。大气气溶胶能够显著影响区域能见度,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硫酸盐是大气气溶胶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直径小于2.5μm的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通过改变辐射平衡、温度、降雨和大气动力学而影响气候,同时也能够影响地球辐射收支平衡以及臭氧浓度。硫同位素作为一种示踪剂,在环境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硫同位素技术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硫酸盐气溶胶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机理,对治理和改善大气环境十分必  相似文献   

6.
大气气溶胶密度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环境效应、健康效应均与其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其中,密度是大气气溶胶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密度影响着粒子的输送过程和在人体肺部的沉积过程。密度可以分别将电迁移率粒径和空气动力学粒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联系起来。密度的变化可为气溶胶的形成和老化过程提供信息,细粒子分粒径的密度还可为大气过程和化学组分的演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研究大气气溶胶密度对了解气溶胶化学组分,评估气溶胶形成过程以及探究气溶胶在人体内的沉积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总体较少,对大气气溶胶密度的定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对未来开展大气气溶胶密度的观测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介绍了2006年新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等。该项目预期在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数值模拟及大气灰霾数值预报方法、气溶胶直接—间接辐射特性、气候效应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降低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气候预估的可信度。同时提高描述和预报区域大气污染的能力。不仅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做出相应的贡献,也为国家环境外交、区域大气灰霾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生物气溶胶对全球气候、空气质量、大气过程和人体健康均具有重要影响。每年爆发的沙尘事件,使得生物气溶胶可借助沙尘进行长距离输运,从而影响到下风向地区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性质。综述了沙尘天气下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的浓度、特性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已有研究显示,沙尘发生时,生物气溶胶中不同类别微生物的组成比例会有显著变化,细菌和真菌相对贡献随之改变。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浓度,均在沙尘天气下显著增加,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微生物在沙尘天气下的增加幅度相差很大。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主要分布于粗粒子中,其粒径分布受到沙尘天气的较大影响,而且不同种类微生物粒径分布的变化并不相同。沙尘发生时,生物气溶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优势微生物也会发生明显改变。沙尘天气对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气气溶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气溶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刘广深,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天然和人为的颗粒物发生过程使低层大气尤其是对流层,成为大气气溶胶的圈层。大气气溶胶在地球表面无时无处不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过程有...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8年国际辐射会议的情况,介绍了在基本大气辐射过程、云的辐射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溶胶的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辐射的参数化计算模式与遥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1.
唐一平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7,29(5):738-745
气溶胶在雪面干沉积作用的量化描述一般采用其干沉降速度,它是指气溶胶从大气中消失之前的沉降末速度.估算气溶胶干沉降速度是评价气溶胶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短的重要依据,而气溶胶在大气中滞留时间的长短会对气候造成影响.回顾了气溶胶在冰雪环境下干沉降速度的理论研究,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气溶胶在冰雪面上干沉降速度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气溶胶在冰雪面上干沉降速度测量的难点和模型方面的缺陷.在冰雪界面上,以气溶胶沉降到冰雪面为例的设计模型认为,融化冰雪面存在液泡水膜与否会对化学元素的干沉降速度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碳质气溶胶(或颗粒物)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主要组成成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具有不同的来源特征,且对人类健康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放射性碳同位素(14C)不仅能定性区分生物源和化石源,还能定量分析不同来源对有机碳和元素碳的贡献比率。重点评述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法对气溶胶源解析的技术原理、分离测试方法以及在我国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和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法研究大气气溶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李放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2):207-208
北大西洋区域的气溶胶表征实验(即ACE-2)是由国际全球大气化学(IGAC)计划署协调组织的第二次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大型实验,为在全球气候模式中考虑气溶胶作用提供必要资料,减少气溶胶气候强迫计算中的整体不确定性.本次实验集中考察起源于欧洲大陆的人为气溶胶和来源于非洲大陆的沙漠尖埃在北大西洋上空的分布特征.这次大型联合实验历时半月,从1997年7月15日至31日,地点在加那利群岛一带,位于8°W~25°W,23°N~44°N区域.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气溶胶在微生物传播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上发挥着核心作用,并且可成为有效的冰核(IN)和云凝结核(CCN)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海洋是大气中微生物的重要源和汇,然而,关于海洋微生物气溶胶丰度和多样性分布的信息知之甚少。系统梳理了已研究报道的海洋微生物气溶胶的丰度、粒径分布和群落结构,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各种环境和气象因素;列出了微生物气溶胶的常用测定方法及发展态势;最后指出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方向,包括建立标准的海洋微生物气溶胶采集和处理技术,增加开阔大洋的航次观测资料,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分析手段结合等。为后续海洋微生物气溶胶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来源、活性、气候和生态效应提供了全面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二次光化学氧化剂与气溶胶间的非均相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氧化剂和气溶胶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普遍存在,影响着大气氧化能力和气候,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大气光氧化剂与气溶胶颗粒物间复杂的耦合相互作用能产生二次污染物,使得大气污染过程更为复杂,成为国际大气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可形成以臭氧(O3)为主的二次光化学氧化剂,并以大气气溶胶为平台发生非均相反应,使大气污染更严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二次光化学氧化剂和气溶胶颗粒物之间非均相过程的实验室研究是深入认识这两者间耦合相互作用的关键,实验室研究可以为分析和深入认识外场观测结果提供基础,还能为数值模式模拟研究提供基本参数。概括了大气二次光化学氧化剂的形成过程,总结了国际上近年来二次光化学氧化剂与大气气溶胶颗粒物非均相反应的实验室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现有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对未来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序言     
张国华  孔少飞 《地球化学》2021,50(1):F0002-F0002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纳米及微米级固体或液体微粒, 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有重要影响.2020 年以来,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也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科学家更加关注气溶胶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COVID-19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用GMS-5气象卫星遥测地面太阳总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GMS-5静止气象卫星测量的可见先通道的行星反照率。根据地球-大气系统的物理模式反演得到了地面的太阳辐射,该模式以平均气候模式和晴天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计算晴天的大气吸收、分子和气溶胶散射,其它情况下的散射由行星反照率和晴天的地表反照率推算而得。模式中考虑了水汽和气溶胶的变化对地表太阳辐射的影响。卫星反演的地表太阳辐射与地面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高达95%以上。日平均方差约为10%。从比较的结果来看。卫星反演的每时次地面太阳辐射的精度较已有的结果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气候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主要组分,具有重要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在梳理和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BVOCs的大气化学过程,阐述了BVOCs不同组分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在大气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污染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了BVOCs在O_3和SOA污染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BVOCs影响地球气候的2种主要途径:1通过形成SOA以气溶胶的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辐射平衡;2参与地球碳循环,影响CH_4和CO等温室气体的寿命。进而,分别总结了BVOCs通过上述2个途径对地球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阐述了BVOCs观测技术的现状与排放量估算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与模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与气候系统模式耦合的现状。同时展望了BVOCs气候与环境效应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BVOCs氧化机制、产物的理化性质、耦合BVOCs排放及大气化学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式研制等。  相似文献   

19.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气溶胶中的PAHs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分布广泛、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和大气气溶胶中苯并(a)芘分析认为,春季样品中大气气溶胶中PAHs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排放,夏季来源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化石燃烧排放。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春夏季大气气溶胶的单颗粒分析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集了北京市2000年春夏季大气气溶胶样品5个,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技术分析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约2500个。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期间,矿物尘是最主要的颗粒物种类,非沙尘期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检出矿物尘和含硫颗粒物。夏季随着颗粒物污染的加重,含硫颗粒物的数目百分数增加。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特征。重点讨论了Ca-S颗粒、K-S颗粒和Ca-K-S颗粒三类典型含硫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数目可观的Ca-K-S颗粒以及其他硫酸盐颗粒的生成与相对湿度和云量等气象条件相关,这些颗粒物可能是云中过程的产物。减少SO2排放,减少含硫颗粒物,对于控制北京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