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发展,总结了包括海岸风沙地貌类型、发育模式、风沙运动、沉积特征、发育演变及海岸风沙防治等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问题提出了包括海岸风蚀地貌调查、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机制、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风沙地貌发育演化与全球变化以及海岸风沙资源利用与防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建长乐东部海岸典型的海滩-沙丘系统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探索海滩砂与沙丘砂物质物源及其在海滩与滨海沙丘之间输移变化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1)长乐海岸横向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以中砂和细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1.53~2.31Ф,平均值为1.98Ф;海滩砂的粒度组成以粗砂、中砂和细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1.26~2.08Ф,平均值为1.76Ф;海滩砂分选性不如沙丘砂。2)海滩-沙丘系统的砂质沉积以滚动和悬浮组分(OP)、悬浮和滚动(PQ)为主,同时含有极少量的递变悬浮组分(OR),反映了典型的海陆过渡相(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沉积环境,经常遭受风力和波浪的混合作用。3)从粒度特征看,研究区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关系属于完全耗散性,海岸系统的动力环境,即波浪、潮汐、风力的共同作用,以及海滩宽度与坡度、海滩与沙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海滩-沙丘系统的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特点。  相似文献   

3.
海岸风沙地貌台风响应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董玉祥  杜建会 《中国沙漠》2014,34(3):634-638
基于台风对海岸风沙地貌影响研究发展的简要回顾,概括了国外近期在海岸沙丘风暴响应的差异性及其机理、风暴响应沉积特征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认为国内适时开展台风对海岸风沙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影响研究十分必要,建议以华南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台风前后不同类型海岸沙丘形态变化的高精度测量、非台风季风沙运动过程的定位观测以及沙丘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等,研究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形态和沉积变化与台风间的相互联系,探究台风对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的作用规律,建立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的台风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较为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包括我国海岸沙丘的类型、分布、成因与发育模式,海岸现代风沙沉积与古风成砂沉积特征,海岸风沙运动观测结果,海岸风沙灾害现状及其防治等。最后,依据海岸风沙研究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近期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包括海岸风沙运动的观测与模拟、全球变化与海岸风沙活动关系以及海岸风沙防护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杨林 《中国沙漠》2022,42(1):108-113
海岸沙丘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是认识和研究海岸风沙地貌的基础.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和台风共同驱动,但梳理总结海岸沙丘形态对季风/台风的响应研究、海岸沙丘形态-动力学过程研究及其技术和方法等发现,现有研究对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台风协同驱动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与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过程并不相符,季风...  相似文献   

6.
中国温带海岸沙丘分类系统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0,20(2):159-165
海岸沙丘分类一直是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本文以已有的国内外海岸沙丘分类研究为基础,根据我国温带海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岸沙丘的类型特点,制定了一个三级10类的我国温带海岸沙丘的分类系统,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温带海岸主要海岸沙丘类型的分布与基本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海岸沙丘发育机制之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海岸沙丘发育机制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海岸沙丘发育于各纬度,以沙源丰富、风况适宜和沙汇充足的海岸带最完好,分布在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或最大天文潮线之上,是海滨-沙丘动力系统与陆地地表能量与物质交换的承载体。在发育过程中,沙源、波浪能量、风速、风区长度起决定性作用,海滩坡度、沉积物粒径、颗粒间的黏结力、空气密度、植被盖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各种动力-地貌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沙丘的形态和规模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状态。根据研究现状,展望了我国海岸沙丘的研究方向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华南海岸现代风成沙与海滩沙的粒度特征差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华南海岸沙丘集中分布的闽南、粤东、粤西、海南岛沿岸141个现代沙丘沙和70个海滩沙样品的粒度数据,从粒径组成、粒度参数、粒度参数图和概率累积曲线等方面,分析了华南海岸现代风成沙与海滩沙的粒度差异特点。结果表明:现代沙丘沙较海滩沙细、分选程度变好、正偏相对增多及峰态变窄,但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其概率累积曲线相近且一般通过粒度参数图难以区分,差异程度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上述差异主要受华南海岸沙丘发育时间较短、季风气候的风向交替、台风频发、风沙活动空间不足、沙源粗细不同与沙丘规模差别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岸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地带。海岸风沙沉积是这一特殊动力环境的产物,是研究海岸环境演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中国海岸主要存在3种风沙沉积,分别为“老红砂”、沙丘岩及海岸沙丘。本文通过比较已报道的风沙堆积的物质组成、地层变化等,进一步总结了海岸风沙沉积的特征;选择已开展绝对测年的沉积剖面,利用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风沙沉积年代的分布特征,考察了中国海岸风沙活动历史,结合其他气候记录,探讨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岸风沙堆积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老红砂”沉积主要记录了冰期-间冰期尺度的风沙活动,在120 ka BP前后、73—55 ka BP等时期,风沙活动主要与海平面下降时陆架提供的丰富沙源和强盛的冬季风有关;而在105 ka BP、80 ka BP前后,风沙活动与高海平面时期丰富的沙源或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增强有关;55 ka BP以来风沙活动强度降低更多地反映了沉积记录保存环境的变化,末次冰期海岸风沙沉积大多分布在现代海面之下,并不代表实际的海岸风沙活动减弱。相比之下,海岸沙丘沉积所记录的风沙活动主要发生在近3 000 a,可能与中国海岸冬季风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滦河以北海岸风成砂沉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根据1977-1982,1985年滦河以北沿岸的钻探和天然剖面调查资料,分析研究该区沙丘的类型和特征,风沙沉积的地层层位、沉积特征及沉积过程,认为海岸主沙丘是由陆向海和由岸向海运动的两组沙丘相遇而成,其上又生成新的沙丘。根据14C测年资料,初步确定该区风成沙丘开始形成的时代,并研究风成沙与河流沙、海滩沙的主要区别及海岸和内陆风成沙沉积的辨认依据。  相似文献   

11.
YuXiang Dong 《寒旱区科学》2011,3(6):0543-0549
Recent progress of coastal aeolian research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opics considered include coastal dune type, distributi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nd ancient sed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f sand transport of coastal aeolian dunes in China.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aeolian research,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near future in China are suggested which focus on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of coastal aeolian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stal aeolian processes and global change, a surfzone-beach-dune interaction model, and the problem of coastal aeolian damag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小冰期福建海岸沙丘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靳建辉  李志忠 《中国沙漠》2017,37(6):1111-1120
选取福建东南沿海典型海岸沙丘——东海沙丘,运用GPR(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技术探测海岸沙丘内部构造,辅助天然剖面和人工探槽观测,进行系统的年代采样与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测年,并选择物理意义明确的粒度参数作为主要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亚热带季风区砂质海岸带典型海岸沙丘的沉积年代和沉积结构。结果表明:(1)东海沙丘是由若干灌丛沙丘组成的横向沙丘,0~6 m主要是~0.45 ka BP以来形成的海岸风成沙丘,可以划分为~0.45 ka BP和0.22~0.12 ka BP两个阶段。(2)东海沙丘沉积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冷干的气候环境是沙丘发育的适宜条件,入境台风频率增加可能加快了风沙的沉积过程。对比历史文献资料发现,气候异常期往往与社会动荡期、重要历史事件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董玉祥  黄德全  马骏 《地理科学》2010,30(3):391-397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典型沙丘的实地观测表明,风沙流中中沙与细沙输沙量的垂向分布在沙丘表面不同部位的变化并无本质性差别但有一定变化幅度的差异,如绝对输沙量均在迎风坡至丘顶增加、丘顶至背风坡坡脚减小,但中沙输沙量在迎风坡增加的幅度小于细沙、在背风坡减少的幅度大于细沙;相对输沙量在沙丘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向类似,但细沙的变化幅度要小于中沙;中沙的垂向分布模式均为幂函数,细沙则表现为指数分布(0~10cm高度内)和幂函数分布(10~30cm高度内)。  相似文献   

14.
海岸新月形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典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董玉祥  黄德全 《地理科学》2014,34(7):863-869
依据2006~2008年连续3 a共9次采用RTK GPS技术与测量方法对一个典型海岸新月形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分析了海岸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方向、方式、速度以及形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海岸新月形沙丘具有缓慢、向陆往复式前进的移动特点,形态变化则具有随季节增减变化中高度、宽度、长度、断面面积与体积增加的加积特征,究其原因是区域风况、海岸地表覆被、沙丘形态及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海岸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垂向分布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董玉祥  S.L.Namikas  P.A.Hesp 《地理研究》2009,28(5):1179-1187
通过对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沙丘风沙流的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风洞模拟实验数据的数值模拟,探讨了我国典型海岸沙丘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的垂向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沙丘表面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并不一致,其中细沙和中沙符合典型的指数递减分布规律,但粗沙则为负幂函数分布。究其原因,主要与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的分布高度及运动方式差异有关。在实际非均匀沙床面上,粗沙主要集中分布于沙丘表面4cm高度内湍流发育的近地表层,运动方式以蠕移为主,沙丘表面湍流的主导作用使其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满足负幂律关系,但中沙和细沙则以跃移运动为主,跃移沙粒输沙量的垂向分布呈现指数递减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中既有大型交错层理,也具某些区别于内陆沙丘构造的特征,如厚层顶积层的保存及变形层理的普遍存在。 本区海岸沙丘形成于东北季风,沙源来自海滩砂。从海滩后滨向陆地的沙丘类型依次是海岸前丘、横向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抛物线沙丘、纵向沙丘、海岸沙席。其中海岸前丘和沙席为海岸沙丘区别于内陆沙丘的特有类型。本区海岸沙丘的发育开始于3000年前。  相似文献   

17.
Coastal dunefields have developed on the west coast of Jutland in Denmark over the past 5000 years. The dunefields are situated in a temperate climate zone with frequent high energy wind events. Dunefield developm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repeated periods of transgressive dune formation punctuated by periods of dune stabilization and soil formation. The chronology of dunefield evolution is based on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radiocarbon dating of peaty palaeosols (24 samples)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of aeolian sand deposits (19 samples). These dates indicate that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varies considerably, but that the timing of aeolian activity events was identical in the dunefields examined here. Initiation of aeolian activity occurred around 2200 BC, 800 BC, AD 100, AD 1050–1200, and between AD 1550 and 1650. Proxy-climate data from bogs in southwestern Sweden suggest that these periods of dunefield activity were initiated during wet/cool summers. Most likely these climatic situ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frequent passage of cyclones across Denmark in the summer seasons (increased storminess) causing aeolian sand movement and dune formation. The continued removal of vegetation in Jutland between 4000 BC and AD 1850 allowed the aeolian sand, when first activated, to move more and more easily across the coastal plains; the final phase of aeolian sand movement between AD 1550–1650 and 1900 had catastrophic implications for many coastal inhabitant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