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卫县南“地震沟槽”,通过地质调查和化探剖面分析,说明其不是由地震形成的。根据沟槽及周围的地质地貌特征,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分析得出沟槽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对认识上海的地震强度和活动规律裨益较多,本文在分析历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后认为,地震损失轻微,最大地震烈度仅五工强,时间分配上有强弱,多寡的间隔。由地震活动推断上海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可供今后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震数据采集新概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随着地震勘探目标的越来越复杂化,地震勘探已经从经验化、定性化的过程,发展到准确化、定量化。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为地震勘探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这里就地震数据采集方面的科学化分析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思路,即由采集参数系统分析可获得最佳的地震观测参数;地质模型分析可帮助用户在复杂地质结构下设计曩有利的接收排列;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可定量地评价地震采集到的单炮资料的品质。它既可以用于采集参数试验过程中参数的优先,也可以用于施工过程中资料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4.
涡阳-凤台地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以涡阳~凤台地区为例,对其进行综合剖析,推演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发生时间等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宁波盆地附近区域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宁波地区地震的影响,并通过对该区历史地震的时空分析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地震活动参数。采用地震点源扩散模型计算了宁波市的地震危险性,得到了地震烈度和峰值加速度的超越概率。从而由地质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两方面评估了宁波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可作为各类工程建设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层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识别和分析与地质环境腾的地震相,因此第一个问题是确定对于表征地震相来说,哪些地震参数具有判别能力,进而对所有这些地震参数同时给以考虑,第二个问题就是应确定地震参数和我们所勘查的地质相之间的联系,本文给出了一种建立在两步法基础上的自动相识别方法;第一步,即分析步,首先就每一个希望识别的相给定某些分析的地震道,这些分析地震道的选择是依据井数据或地震地层学解释,其次由这些分析地震道计算出大量的地震参数,通过多维分析以证实分析道的选择是合理的并从所有可利用的参数中挑选出那些最佳判别参数。到此,模拟也许能把地震参数和地质特征联系起来,第二步是预测某个能够自动相识别的参数,我们在未知的地震道上计算了先前所选择的判识参数,并把分析道有关的未知的道进行分类,我们发展了这种方法并成功地把它应用于储油层相识别的两个例子中。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地震道包含有地质信息,而这些信息可通过大量地震参数的多元数据,分析而提取出来,自动相识别不仅可靠而且速度快,所得出的相图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同时综合了数个判别参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任丘地区井孔注水、地震、地裂缝活动之间的时空关系,认为地质环境是地缝发生的物质基础;区域中,强地震是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井也注水可引发微震,一般不会导致地裂缝的产生,只是地裂缝形成与发展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最近一个时期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学分支。根据地震反射资料解释地下地质现象的领域在不断扩大。由开始只能识别简单构造的几何形态,逐步地可以认识一些复杂的地质现象,目前还可直接预示地层的岩性、沉积环境,以至对应地层的地质时代。这后一任务是由地震地层学来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震地层学”这个名称并不能完全反映它的内容,实际上,它所涉及的范围远比地层学的含义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当前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重要性,阐述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现状,地震地层综合解释技术涉及的对象由局部圈闭扩展到盆地区域评价方面,对检验与判定解释结果可靠性的平衡剖面技术以及计算机解释系统的研制方向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梯级水库诱发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首次提出了梯级水库诱发地震的存在。论述了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对梯级水库诱发地震的类型作了划分。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分析广元市利州区地震重灾区地质环境背景,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5·12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统计,并对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及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认为地震强度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动力,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除地应力变形机理外,岩浆去气、油气活动也可能是产生地震的潜在重要的机理,而季节与气候变化等则可能是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地震虽是自然灾害,但它是形成矿产资源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作用,且有助于人类探索地球深部奥秘,故加强古地震研究是地震活动规律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集强震群序列地震特征的地震追踪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魁香  赵汝仁 《地学前缘》2002,9(2):493-498
分析集集强震群前余震序列的 7年 (1993/ 0 9/ 2 1— 2 0 0 0 / 0 9/ 2 0 )中震级规模在M =3 0以上的地震目录 ,可以找到前震类型、孕震空区特征、孕震条带特征、前震丛集性活动与信号震特征、主震前平静以及余震序列的二次余震等至少 6项清楚的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已发展出的年度强震趋势分析步骤的经验 ,佐以依据地震序列特征进一步加以追踪的观念 ,以集集地震序列分析为例 ,试图将地震趋势分析由年的时间尺度 ,追踪到更短的月的时间范围 ;并尝试建立台湾地区西部地震带浅源强震的追踪分析步骤 ,并为以测震学为基础的地震预测提供逼近短临时间尺度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地震属性技术是与提取、分析、验证、评价地震属性有关的技术。地震属性包括地震资料的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已知的地震属性达400余种,但实际上地震解释中一般仅采用30~50种。地震资料的几何形态属性总体上与地震界面的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石树沟群地震层序划分与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仁海  唐忠华 《地球科学》1994,19(6):769-777
从地震资料入手,根据某些古凸起部位石树沟群内部存在的削截、上超、下超等不整合反射,将彩南地区石树沟群划分3个地震层序,通过区域追踪以及钻井和露头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这3个地震层序分别与头屯河组、齐古组和喀拉扎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相对应,头屯河组顶界的不整合系构造抬升剥蚀所形成,属构造成因,齐古组顶界的不整合系丘形侧积作用所形成,属沉积成因,地震相分析表明这3个层序(组)为3期物源来自北北东向克拉美丽  相似文献   

16.
岷江较场台地地震裂缝形成机制及其边坡稳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的大、小海子是两个相连的地震滑坡、崩塌堰塞湖。几十年来对湖泊东岸较场镇台地的认识不一,其岸坡稳定问题是利用该天然湖泊建设水电站的关键。通过现场调查与钻探、测试,发现岷江上游的较场台地是一个向岷江凸出的、1万a前形成的湖相沉积台地。1933年,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较场台地发生了强烈裂陷,未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在台地上形成了两组近于垂直的地裂缝。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两组地裂缝虽然是在同一诱发因素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形成的,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不同。一组走向近SN,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追踪岩体中原有的两组构造节理进一步裂开的产物,可称为地震构造追踪型地裂缝;另一组走向近EW,是顺向边坡中的层状岩体,在地震作用下沿软弱层发生层间滑动,地面被拉开、沉陷而形成的,可称为地震层间滑动型地裂缝。两种类型的地裂缝与层面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台地的稳定与演化。特别是当遇到类似1933年那样的地震,甚至由于两种地震地裂缝与层间错动面的存在,不需要那么高强度的地震,就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边坡稳定问题。这应该引起天龙湖水电站与213国道等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了煤矿诱发地震的特征、震害、震区地震地质条件、诱震环境条件、成因类型以及成因机制。煤矿矿震是在地壳深部原始高值应力的作用下,由于煤系地层对外力的脆弱性,活动构造牵动的活化及煤矿采掘附加应力等内外因子的协调作用,引起地质构造薄弱面的瞬间激烈运动,或构造塌陷释放应力、应变能的地震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从大量的地震参数分析可知,在由同一主震引发的所有的余震发生的位置都不同。在发生地震之前,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一些相互独立、互不连续且发生了弹性应变的单元个体,笔者称这些独立不连续的弹性应变单元称为应变量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建立了一个地震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汶川地震作了解释:由于在龙门山断裂带周围形成了许多的应变量子,这些应变量子的形成阻碍了龙门山断裂的运动,产生滑移亏损,从而造成在地震前测量到的龙门山断裂带速度场变化很不显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在龙门山断裂周围已形成应变量子中的其中一应变量子最先达到它的最大储能,释放它所储存的应变能,引发了汶川Ms8.0地震。此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引发了龙门山断裂周围地壳应力的重分布,使得其他应变量子提前达到最大储能,释放出能量,于是触发成千上万次余震。此外,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观测断裂滑移速率的变化情况来预测断裂周围应变量子的形成,从而来预测该断裂是否存在潜在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及时查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特征,可为认识该区孕震条件和判别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依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863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长约25 km;整体走向135°;MS6.4主震震中位置为25.688°N,99.877°E;震源深度约9.6 km。综合地震序列深度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可知,发震断层应为北西走向、整体向西南方向陡倾的右旋走滑断层,倾角具有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变缓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该地震具有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活动特点,其破裂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破裂成核阶段:首先在发震断层10~12 km深度处相对脆弱部位产生小尺度破裂,之后失稳加速破裂,发生MS5.6地震;主震破裂阶段:在构造应力场持续加载和周围小尺度破裂的共同影响下,促使浅部较高强度断层闭锁区破裂,形成MS6.4主震;尾端拉张破裂阶段:主震破裂向东南扩展过程中,在东南端形成与之呈马尾状斜交的、具有正断性质的次级破裂,并产生MS5.2余震。而且此次地震还在源区北东侧触发了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破裂。综合分析认为,漾濞地震是兰坪-思茅地块内部北西向草坪断裂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右旋走滑运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新生断裂特征。近年来兰坪-思茅地块内部一系列中强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持续挤出的过程中,遇到该地块的阻挡,正在导致地块内部早期断层贯通形成新的活动断裂。因此,川滇地块西南边界带上或相邻地块内部老断层的复活和新生断裂的产生是区域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价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建议需重视未来该区中强地震进一步向东南和向北的迁移或扩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