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位于藏南错美-隆子锑金成矿带中东部,该区成矿条件有利,是找锑铅锌的良好靶区。研究表明:1矿体原生晕发育,且分带明显。2结合原生异常分布态势及其与矿体的关系,成晕组分可以分为:前缘元素(Cd、Hg、As)、近矿元素(上部为Pb、Zn,中部为Sb,下部为Cu、Au、Ag)、尾晕元素(Mn、Bi、Mo、W、Sn)。3对该区利用浓集中心法和分带指数法分别求出了相近的分带序列:Pb-Zn-Mn-Bi-Mo-W-Sn-Cd-Hg-As-Sb-Cu-Au-Ag-Ba。4深部找矿方面,矿体很大可能向深部继续延伸或有盲矿体存在,且该矿床为热液型矿床。5在原生晕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深部矿体评价的指标(Cd×Hg×As×Sb)D/(Bi×Mo×W×Sn)D,数据表明该指标随深度的增加有规律地降低,是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构造上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 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与白垩纪早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隐伏热液脉状矿床.研究表明: (1)矿体原生晕发育, 且分带明显.据其异常强度建立的元素横向分带顺序(从强到弱)为Cd→Pb→Zn→Ag→Sb→In→Hg→As→Cu→Sn→W→Mo→Bi, 排在序列前面的Cd、Pb、Zn、Sb、Ag等5种元素, 可作为远矿指示元素; 排在序列后端的As、Bi、Mo、W等4种元素, 可作为近矿指示元素.(2)根据Grigorian原生晕分带计算方法, 获得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矿体头部至尾部)为Sb→Pb→Cd→Ag→Zn→Hg→Cu→In→As→Bi→Sn→Mo→W, 与Grigorian建立热液矿床标准分带基本一致.(3)构建深部矿体找矿模型, 其预测评价指标(Sb×Pb×Cd×Ag)D/(As×Sn×Mo×W)D在矿体头部为1.30、矿体中上部为0.35、矿体中下部为0.056、矿体尾部为0.005, 这表明该指标随深度的增加有规律地降低, 是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王亮  熊韬  罗涛  邓俊峰  杨虎  杨忠虎 《矿床地质》2021,40(1):143-155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是产于勉略缝合带内的超大型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为探讨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和成矿远景评价,文章对葛条湾-安坝矿段30号勘探线剖面的成矿及伴生元素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段原生晕的轴(垂)向分带序列自上而下为:Pb—Co—Cu—Zn—Mn—Bi—Mo—Sb—Au—As—Ag.矿体中部原生晕具...  相似文献   

4.
为预测和评价那仁陶勒盖金矿的成矿潜力,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地球化学各参数信息,对那仁陶勒盖金矿原生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那仁陶勒盖金矿赋矿花岗闪长岩中Au、Ag、Bi等元素浓集克拉克值明显偏高,与那仁陶勒盖金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矿石中Au与Sb、Cu、Pb、Ag、Hg、Zn、As、Bi等关系最为密切;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出现尾晕元素W、Sn等与前缘晕元素As叠加的现象,同时(As+Sb)/(Bi+Mo)、100Sb/(Bi·Mo)等分带性指数出现转折,指示深部存在盲矿体.依据上述矿体原生晕特征,建立矿体叠加晕预测模型,预测盲矿体赋存位置在海拔710m以下的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附近.  相似文献   

5.
为预测湖南临湘虎形山钨矿床主矿体的深部变化趋势,在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矿体的前缘晕元素为Ag、Zn、Au、Pb、Be、As、Cu,近矿元素为W、Bi,尾晕元素Sb、Sn、Mo。24号勘探线的钻孔原生晕数据表明,矿体自上而下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Zn-Au-Pb-Be-As-Cu-W-Bi-Sb-Sn-Mo,具有"头尾晕共存"和"反分带"特征。结合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模式,预测矿体向深部(-350 m以下)有一定的延伸或深部有盲矿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罗长清 《湖南地质》1992,11(3):183-189
黄沙窿铜矿区热液矿床原生晕,严格受南北向与近东西向两组构造控制.与赤铁矿化、白云石化等围岩蚀变有密切关系。区内矿化蚀变与原生晕组分,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其中Ⅱ矿带元素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Sb—As—Ag—Pb—Cu—Bi—Zn—(As)—Sn。据此可作为前缘与尾缘异常的评价依据。当地表矿体引起的原生异常中,包含明显的Sb、Ag异常,且Sb/Sn>0.3;蚀变以白云石化、赤铁矿化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时,说明该矿体向深部尚有较大的延深,延深距离可用文中提到的线性方程来判断。笔者根据前缘异常评价指标,推测ZK_(13)与ZK_(24)间有盲矿存在。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区地表及井下四个中段共采集地层和构造蚀变岩样品194件,分析Ti、V、Cr、Mn、Co、Ni、Au、Ag、Cu、Pb、Zn、W、Sn、Mo、Bi、As、Sb、Hg等18种微量元素含量,编制各元素地球化学0号勘探线横剖面图,综合利用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与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元素的轴向分带序列。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可知,石英闪长岩、构造蚀变岩中Cu、Ag、As、Au、Mo、Sn元素含量高,变异系数大,表明这些元素参与成矿蚀变作用。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Zn、Cr1、Hg1、Ni、As)→(Pb、V、Mn、W、Cr_2、Ti)→(Hg_2、Sb、Co、Bi、Sn、Ag、Au、Mo、Cu),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横剖面图中主成矿元素异常高值带向下延伸未封闭、矿体向下未尖灭、特征前缘晕元素Hg、成矿晕元素Cu出现矿尾晕等特征,说明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预示着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为浅成金铜共生大型矿床,受岩体-地层-构造联合控制,以叠加富集为主.矿区分为南山和北山两个矿段.矿化主要发育在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中的北北西向断裂带及岩体接触带中,矿化以含金铜石英硫化物脉型及密集细脉为主.矿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为Au、Cu、Ag、Bi、Zn、Mo(W、Sb、As);土壤异常元素为Cu、Mo、Au、Ag、Bi;岩石地球化学异常为Au、Cu、Ag、Bi、Ta、Ba、Sr(As、Sb、Zn、Co、Ni、W、Mo).原生晕中轴向分带序列为(Bs、Sr)-As-Ag-Pb-Sn-W-Au-Bi-Cu-Sb-CoTe-Ni-Zn-Mo.南山矿段水平分带序列为Au-Cu-Bi-Te-Ag-Pb-Zn-As-Co-Ni-W-Sb-Mo-Sn;北山矿段为Au-Cu-Bi-Te-AgAs-Sb-Mo-Pb-Zn-Co-W-Ni-Sn.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分带性显示北山矿段矿体剥蚀程度大于南山矿段,矿区北西部矿体剥蚀强度大于南东部,表明向矿区南部仍有较大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
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研究是寻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 30余种元素的分析 ,研究元素的分带指数、变化系数和变化指数梯度差 ,由此得出矿床原生晕由上至下的垂直分带为 :Mn Cd Zn Sn Cu Au Hg As( 1 82 0中段 ) ;Bi W Co Sb( 1 730中段 ) ;Mo Y( 1 70 0中段 ) ;Ni V Nb Sr La Sc Ti Yb Be Ag( 1 6 4 0中段 ) ;Pb Ga B Ba( 1 5 2 0中段 )。 30种元素的分带序列为 :Mn Ag1 Pb1 Cd Zn Sn Cu Au Hg As Bi W Co Sb Mo Y Ni V Nb Sr Cr La Sc Ti Yb Be Ag2 Pb2 Ga B Ba。  相似文献   

10.
原生晕法在长期大量的勘探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一种能有效研究异常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剥蚀程度,推测隐伏矿体,评价深部潜力,进行找矿预测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实际勘查基础上,研究矿体的元素分带性特征,即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可为研究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围岩蚀变、成矿期次、矿床成因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本文通过采集扎西康矿区0号线剖面ZK006、ZK007、ZK009、ZK010等4个钻孔的岩石样品,选取Cu、Pb、Zn、W、Mo、Sb、Bi、Ga、Sn、In、Au、Ag等成矿元素进行分析,来研究该矿床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元素异常及原生晕集中分布在4400m以下,成矿物源不仅由周围地层提供,还可能来自于深部的隐伏岩体,成矿过程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暗示扎西康的工业矿体在深部还有继续下延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西藏柯月Pb-Zn-Sb-Ag多金属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与藏南拆离系(STDS)之间的北喜马拉雅成矿带。该矿床经详查验证,4 300 m以浅的矿体赋存于日当组钙质板岩夹薄层泥晶灰岩中,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但深部延伸不明。本文通过该矿床I号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前缘晕元素为Hg、As、Tl,近矿晕元素为Pb、Zn、Sb、Ag、Au、Cd、Cu、Mn,尾晕元素为Sn、In、Bi;采用改良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计算分带序列为In-Mn-As-Cu-Zn-Cd-Bi-Pb-Sn-Hg-Tl-Ag-Au-Sb,重心法计算分带序列为In-Mn-As-Cu-Cd-Zn-Hg-Bi-Sn-Pb-Ag-Sb-Tl-Au;同时,讨论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规律,并以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累乘比建立矿体的剥蚀参数模型及矿体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综合以上分析,推测矿床有多次成矿作用叠加,上部存在剥蚀至尾部的矿体,而深部可能有矿体延伸。  相似文献   

12.
刘孜 《地质与勘探》2019,55(5):1132-1142
新疆哈密红石铜矿位于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北段的卡拉塔格地区,为浅成低温热液脉型铜矿床。在矿床深部300m中段开展1:100原生晕地球化学剖面测量,选择Ag、Cu、Mo、Zn、As、Sb、Hg、Au、Pb、W、Ba、Bi、Sn等13种元素进行测试分析,查明与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预测成矿有利地段。研究通过R型因子分析,识别Sb-Hg-As-Au前缘晕指示元素组合、Ag-Cu-Mo-Zn近矿晕指示元素组合、Ba-Bi尾晕指示元素组合,以及Se-Zn-Pb等元素共同代表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活动阶段,显示出该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的特征;依据C.B.格里戈良分带指数原理,建立(Sb×Hg)D/(Ba×Bi)D矿体定量预测指标,并结合矿化-蚀变特征,圈定1处成矿有利重点地段和1处成矿有利一般地段,分别为300m中段25线~19线成矿热液角砾岩筒的深部或周边,以及300m中段13线~7线1、6、9号脉矿(化)带的深部和周边;验证孔ZKY2101揭露了角砾岩筒深部的矿化情况,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彩霞山铅锌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矿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霞山铅锌矿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南缘的热液型铅锌矿床。对其Ⅱ号矿体36号勘探线剖面的原生晕特征研究表明:1)矿体前缘晕元素为Cd、Hg、Zn、As、Cu,近矿元素为Ag、Pb、Sb,尾晕元素为Sn、Mo、W; 2)根据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计算,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由矿体头部至尾部)为Zn-Mo-Hg-Cd-Cu-As-Ag-Sb-Sn-W-Pb。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成矿元素与相关金属元素、主量元素之间的亲缘性,并建立了(Cd+Hg)/(W+Mo)、F1因子以及主量元素Fe2O3、Na2O 和Na2O/K2O等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分布特征,认为在矿体深部仍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青海果洛龙洼金矿床地球化学垂向分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福聚 《地质与勘探》2013,49(5):907-913
通过系统采样分析,运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探讨了青海果洛龙洼金矿床原生晕垂向分带特征。果洛龙洼金矿床元素分带序列由浅到深为:Au-Pb-As-Ag-W-Co-Cu-Bi-Hg-SbZn-Sn-Ni-Mo。金矿床的矿上晕元素Au、Pb、Ag集中于该矿床的最上部,尾晕元素Sn、Ni、Mo在该矿床下部富集,矿上晕元素与尾晕元素按照理论金矿床垂向分带规律分布,代表了该矿床主成矿期的元素分带特征,而在主成矿期形成的位于矿床最上部的前缘晕元素分布空间已被风化剥蚀。结果表明,金矿床的前缘晕元素As、Hg、Sb,和矿上晕元素Cu、Zn以叠加晕的形式穿插于矿上晕元素及尾晕元素之间,反映了该矿床成矿具有两期次叠加成矿的特征,矿床深、边部找矿工作应围绕这两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化富集带进行。  相似文献   

15.
吴志国 《地质与勘探》2019,55(5):1164-1172
本文论述了辽宁省抚顺棋盘山矿区的地质、物化探及、矿化体特征,指出花岗斑岩体具有良好的分带性,是低阻高极化体且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吻合。分析了Au、Mo矿化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原生晕的分带规律以及矿化体与蚀变之间的关系,指出Au矿化体多产于岩体内部的断裂带内,且与硅化、褐铁矿化、黄体矿化关系密切;而Mo矿化体呈矿化带产于岩体的外接触带中,与硅化关系密切;原生晕在轴向上具有Pb-Ag-Zn-Au-Mo-Cu的分带特征。根据矿区的地质、物化探异常以及蚀变,概括了可能的找矿标志,认为物化探异常地段以及岩体接触带应是今后找矿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是与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建造有关的火山岩矿床,矿化赋存于一套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较高的海相中酸性细碧角斑岩系中。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以Cu,Pb,Zn为主,伴生Sb,Ba,Ag,As,Bi,Hg,Cd等多元素的特征组合,这些元素在成矿区域上形成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异常,其主体异常对应于矿田。矿区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这些指示元素的清晰的原生异常相互交替叠置于矿床内矿化富集部位,水平分带不甚明显,而垂直分带清晰。具有不同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于矿化的不同部位聚集而出现的分带,是用于评价矿化剥蚀程度及其成矿远景的重要地球化学参量  相似文献   

17.
为预测和评价山东蓬莱石家金矿床的深部找矿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着重论述了该矿床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的深部找矿潜力进行了探讨。原生晕元素组合特征分析表明,石家金矿床的矿体及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Cu、Pb、Zn、S、Te,前缘晕为Hg、As、Sb、Ba,尾晕为Mo、W、Sn。元素异常形态特征显示,326号矿脉南段以前缘晕和近矿晕为主,北段以前缘晕和尾晕为主,近矿晕元素异常较弱,矿体总体具有向南侧伏的特点。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在36线和84线均呈现反分带和前缘晕、尾晕共存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参数在垂向上呈振荡波动变化的特征,说明矿体由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形成,同时预示矿体向深部还有一定延伸或有盲矿体存在。综合分析认为,326号矿脉南段为成矿的有利部位,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矿体北段深部矿化减弱,但出现了前缘晕、尾晕元素的共存,预示深部可能还有盲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上盘围岩是矿床钻探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围岩,研究其蚀变特征具有重要的找矿指导意义。对胶东西北部露天开采的仓上金矿床的详细研究表明,上盘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为主,蚀变分带自远矿端到近矿端依次为方解石绿泥石化带、赤铁矿绿泥石化带、绿帘石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黄铁矿的形态、成分和热电性标型显示,成矿过程中上盘围岩提供了丰富的Fe、Co、Ni、Cu、Pb、Zn和Au、Pt等。上盘围岩的近矿标志是绢英岩化增强,黄铁矿的{100}+{210}增多,S、Cu、Pb、Zn和Au、Pt增高,S/Fe离子比和w(Co+Ni)/w(As+Sb)降低,P型黄铁矿出现率增高,蚀变岩的金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