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平碉楼是中国农民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建设而成的“家”。对当地居民而言它是赖以生活的地方,对政府而言它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遗产,而游客怎样理解它却是未知的。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数据,并借助归纳法理解游客对开平碉楼地方意义的认知。研究表明,游客认为开平碉楼既是“奢华与危机共存”的“家”又是极具“建筑特色和拼搏精神”的遗产,碉楼因生活印记的存在成为了“家”,又因被权力赋予遗产的称号而变成了遗产。“家”和遗产通过经济、时间和情感等维度得到融合,在“家”和遗产的关系背后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囿苑”中是中国风景园林起始源流之一,中国风景园林实际是众流汇集而形成。风景园林的基本性质是生态环境域的艺术,而不是建筑空间艺术或造型艺术。它最初起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以“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顺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首法自然”以追求“天人之意,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囿苑”只是中国风景园林起始源流之一,中国风景园林实际是众流汇集而形成。风景园林的基本性质是生态境域的艺术,而不是建筑空间艺术或造型艺术。它最初起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以“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顺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道法自然”以追求“天人之意,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1,(16):24-25,61
一、主要背景 试题评析课是常见的复习课型之一。传统的试题评析课,教师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非常关注分析解题思路、剖析解题过程;学生则注重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教师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则在教师的“既定”下被“灌输”。师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思维交互,其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方面的“授”,又是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的被动的“受”。  相似文献   

5.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6.
“绿色金库”南平市俞宏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南平自建立县治至今已经将近1800年了,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它既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我省水陆交通的枢纽。南平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地处闽江上游三大支...  相似文献   

7.
长汀竹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初探陈雪梅(长汀县第一中学)竹类资源是山区的“红色金库”,它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既是用材林,又是经济林,它还具有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功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长汀县地处闽西,是山区县分,山地面积广大。贫因山...  相似文献   

8.
地理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的重要因素,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是在观察地理现象美、探索地理理论美、感悟地理哲学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审美直觉感兴力、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地理审美情趣发展成熟的标志。审美化教学是把地理德育、智育寓于地理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生情、以美育美的教学方式,具有体验性、娱乐性、自主性特征,地理教师以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活动性教学为路径,引导学生探寻地理审美源泉,启思地理审美过程,涵养地理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陈玲 《地理教学》2004,(12):6-7
一、服饰色彩与地理 1.服饰色彩是地理环境美的积淀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色彩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培育了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反映在穿衣打扮上,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服饰色彩的选择搭配上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的海洋、陆地表面温度升降的差异这一原理一直是气候这一章的重点。因为它既是造成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又是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因素。然而它又是难点,仅通过老师的抽象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水体、泥沙在模拟阳光照射下的升、降温差异试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其温度变化的差异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海陆升、降温差异的规律及原理。  相似文献   

11.
吕美德 《福建地理》2004,19(1):61-63
美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教于乐之中,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本文阐述注重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大大激发学生学地理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地理美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疆生态环境建设方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影响新疆生态环境变化或主导宏观生态过程的因子是水,植被生态系统既是干旱区水资源的保育者,又是水资源的消耗者,但是这一资源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人类却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建设的用水策略要坚持完整的水资源观,不能仅仅只注意资源水;生态建设策略要坚持“护一把、扶一把和推一把”的原则,在新疆要实施三大工程,即: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生态系统“强壮工程”;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的有效融合是现代生态建设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地形”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地形的基本知识,它既是初中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我国地形的概况,可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特点和地形的宏观分布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曾是海德堡大学的教授,可以说他既是一个研究者,又是一名教师。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  相似文献   

15.
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有的旅游概念存在严重泛化现象,主要问题是没有抓住旅游的本质———异地消遣与审美的愉悦体验,经不住逻辑推敲。利用哲学思维对旅游进行科学辨析,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等精神愉悦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和逗留的各种身心体验,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动”。消遣与审美等愉悦体验是旅游的灵魂和本质,对旅游的认识与定义应抓住本质,否则任何分析与描述都将缺乏解释力,甚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数据是地理感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地理理性知识中的一些地理特征往往也是从地理数据中概括出来,并进一步形成地理概念的内涵。可以说,地理数据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基础。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仅正文中出现的地理数据就多达30余处,另外,在阅读材料、图表中也有丰富的数据。其中,绝对数据如“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20万种生物,18万种动物,16000种鱼类”;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按照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一被占430年、丧权100年的宝岛即将回归祖国怀抱。与香港回归一样,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喜事,又是影响世界的大事。由于澳门问题的由来久远,被占与丧权的过程复杂,本文不揣,对某些问题作点论述。权向“九九回归”献上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寸心。“澳门”由来澳门之名有史料可考者有数名,最远者称“濠镜澳”。印光任等著《澳门纪略》,言明朝时,称澳门为“蚝镜澳”,因其澳以产蚝著称。久之有人以“蚝”字不雅,改“蚝”为“濠”。该…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居住人口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外来人口已成为开发区后期居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开发区的住房类型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政策和住房户型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重要因素;开发区在收入和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居住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低社会阶层两级分化的空间隔离;作为新兴的郊区社区,开发区居民维权意识强烈,但社区联系较弱;上班通勤距离仍是影响居民居住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最后,从居民、开发商、地方政府、企业、母城及周边区域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开发区居住空间的形成机制。当前,国内开发区大多面临从“产业功能地域”向综合型的“城市化功能地域”转型,但开发区既是“产业集聚区”又被作为“卧城”的复杂状况,也带来其居住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城市居住空间理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06,(2):32-33,31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教师根据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生求知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审美欲望和创新欲望等表现,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乃至可能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20.
李航 《地理教学》2008,(4):32-33
美感教育,即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教育任务,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很少有人提及审美教育。特别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够深刻,教学目标设置较单一,使审美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许多学生反映地理课非常枯燥,学习地理没有意思。体会不到地理学习中的乐趣,其实主要还是是因为老师的教学过程缺乏美感,没有为教学过程融人艺术美。营造富有美感的地理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