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缓冲区生成分点、线、面三种,其中线状目标缓冲区生成是关键和基础。本文将线状目标缓冲区的生成分为每个线状目标缓冲区多边形独立生成过程和所有线状目标缓冲区多边形重叠合并过程两个阶段,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矢量算法。  相似文献   

2.
一种有效的线状缓冲区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本文对线状缓冲区算法做了进一步改进,提出一种基于轴线转折点旋转生成线状缓冲区的算法,简化了线状目标缓冲区边界的生成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双线的等宽性.最后用实验数据对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游程编码技术和栅格叠置思想的缓冲区生成算法,其基本思路为:用一个宽度等于缓冲距离的"刷子"沿缓冲目标进行跟踪标描,标记穿越栅格并进行动态叠置,得到栅格形式的缓冲区,然后进行结果矢量化。以线状目标集为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计算精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一个较为实用的缓冲区生成算法。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路网中,用户一般沿着道路运动,传统的欧式距离缓冲区在表达用户可达区域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了等时缓冲区概念。这里阐述了等时缓冲区的数学模型,对等时缓冲区和欧式距离缓冲区在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地理位置相关的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现有等时缓冲区生成算法存在额外计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的等时缓冲区生成算法。采用北京地区路网数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域内,算法具有应用于大规模Web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条带扫描思想的线目标缓冲区快速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熀  艾廷华  王洪 《测绘学报》2006,35(2):171-176
空间目标缓冲区建立的传统算法是基于平行双线扩展思想,在基线复杂分布情形下,该算法对于岛屿和多边形外环的构建及空间关系的处理十分困难。将计算几何的旨在提高运算速度的“条带扫描”思想引入到缓冲区建立过程,对曲线分离出多个两点连接的线段集,生成每条线段的椭圆形基元缓冲区,通过条带扫描法对基元缓冲区叠置生成岛屿内环与多边形外环,判断其间的套合关系。该算法在严密的逻辑组合分析条件下能够对单条或多条基线的复杂情形生成正确的缓冲区多边形,同时运算速度得到改进,达到O(nlogn)。  相似文献   

6.
摘 要:本文在介绍一种基于几何部件缓冲区域合并的矢量数据缓冲区生成算法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并行思想和MPI编程模型对缓冲区算法的并行化实现和优化方法开展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与ArcGIS Buffer工具相比,(1)当缓冲区结果多边形不合并时,虽然串行缓冲区算法的时间开销较高,但可轻易通过并行方式实现加速。(2)当缓冲区结果合并时,本文算法要明显优于ArcGIS Buffer工具,并且经过优化的并行缓冲区算法表现出了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基于几何部件缓冲区域合并的Buffer算法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提出的按结点数量的任务分解方法和进程间结果“树状”归并策略是对缓冲区算法进行并行优化的有效途径,对GIS中其他矢量分析算法的并行化及相关优化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缓冲区构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彭认灿  王家耀 《测绘学报》2002,31(3):270-273
从分析基于平面的缓冲区存在的不足入手,提出建立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点、线、面和复合要素缓冲区的设想,并详细论述了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点和线要素缓冲区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面和复合要素的缓冲区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孙立新  黄鸣 《东北测绘》1998,21(3):16-18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缓冲区生成分点、线、面三种,其中线状目标缓部眍生成是关键和基础。本文将线状目标缓冲区的生成分为每个线状目标缓冲欧 独立生成过程和所有线状目标缓冲工多边形重桑合并过程两个阶段,并分别给同了相应的矢量算法 。  相似文献   

9.
研究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对调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宁波一乡镇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格网分析和冷热点分析,研究乡镇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GIS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辅助分析其空间分布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的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揭示乡镇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和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最短路径分析是GIS空间分析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Dijkstra算法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特征,从数据存储结构、搜索技术及网络算法本身等方面对传统Dijkstra算法进行了优化与改进,并对该算法在交通导航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膨胀算法的缓冲区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科  杜琳 《测绘学院学报》2005,22(3):229-231
介绍了一种基于图像膨胀算法实现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的新算法。该算法将地理实体栅格化后依据用户指定的宽度,反复交替使用8连通膨胀与4连通膨胀,直至达到指定的宽度为止,最后提取出膨胀后图像的边界。该算法具有思路简单,算法稳定,易于实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GIS中矢量生成线目标缓冲区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凸角圆弧法的思想,总结了矢量生成线目标缓冲区的几个核心问题如自相交多边形、缓冲区边界失真、不对称缓冲区的建立以及轴线自相交等,提出了针对不对称缓冲区两端的处理方法以及失真校正的一些相关算法。论述了利用该方法矢量生成线目标缓冲区的主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场论的动态缓冲区生成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冲区可分为影响度只呈单一距离关系的静态缓冲区和影响度随距离变化而呈不同强度的扩散或衰减的动态缓冲区。本文通过对现有动态缓冲区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场论的动态缓冲区生成方法。该方法以场论的观点为指导,打破了传统缓冲区在进行重叠合并时简单地采用影响度小的服从影响度大的方法,而是按照场强叠加的原理,将各个影响度进行叠加来生成动态缓冲区。论文按照实际需要,提出了两种新的动态缓冲区模型,给出基于场强积分原理的动态缓冲区影响度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场论的动态缓冲区的生成,并成功应用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LiDAR点云的建筑物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机载雷达点云数据中快速准确提取建筑物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对现有建筑物点云提取方法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iDAR点云的建筑物提取方法。首先根据建筑物的几何特性提取初始建筑物轮廓点;然后构建局部协方差矩阵计算点云分布特征,剔除非建筑物轮廓点;最后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对建筑物轮廓点聚类,以聚类结果为基础构建缓冲区,以缓冲区内所有建筑物轮廓点为初始种子点,采用圆柱体邻域进行多种子点区域增长,实现建筑物点云的提取。通过两组试验,共5组数据验证本文算法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提取多层复杂的建筑物点云,效率高,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Recognition of urban structures is of interest in cartography and urban modelling. While a broad range of typologies of urban pattern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last century,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automated recognition of such structures exists. This work presents a sample‐based approach for the recognition of five types of urban structures: (1) inner city areas, (2)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3) urban areas, (4) suburban areas and (5) rural areas. Th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is based only on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building geometries with morphological measures derived from perceptual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Thereby, size, shape and density of buildings are evaluated. After defin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s we develop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ology and evaluate the approach with respect to several aspects. The experiments focus 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correla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measures, parameterisation of buffer‐based indices, and mode filtering. In addition to that,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cale and region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osen approach is generally successful. It turns out that scale, algorithm parameterisation,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building structures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th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阴影体原理的3维矢量数据绘制算法,实现了矢量数据在虚拟地形场景中的实时高质量叠加绘制。算法由矢量多面体创建、模板缓存掩模图像生成和矢量数据绘制3部分组成。理论和实践表明,该方案是一种具有像素级精度的基于屏幕空间的算法。它不仅能够有效克服基于纹理的矢量绘制方法所产生的走样现象,而且与地形数据的复杂度无关,因而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标缓冲区生成的算法一般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单个目标缓冲区多边形的独立生成过程和多个目标缓冲区多边形间的重叠合并过程。本文将要生成的缓冲区边界凹侧结点做等效变化成两个相等的点,且定义其连接关系为圆弧,从而实现了边连接的循环运算,只寥寥几行代码解决了折线单目标缓冲区的快速生成,同时也大大减少了重叠合并过程中复杂的工作量,并且易于缓冲边界拓扑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孙群 《测绘学报》2017,46(10):1627-1636
矢量空间数据既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源矢量空间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是解决多源数据在几何位置、属性特征等方面不一致性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深入发展。本文在分析二维矢量空间数据应用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综述和评价了二维矢量空间数据几何特征融合、属性特征融合等相关理论、算法和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目前的研究展望了其理论和应用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一种基于数据划分的遥感影像并行处理的路径优化算法,用于解决将并行技术应用于海量遥感影像分布式存储和处理领域时其处理模型所具有的多路可达性所引起的路径动态、最优选择问题。在栅格数据可分解性分析及并行模型数据态、元素、相对信息量和映射等8个基本定义和6个性质的基础上,给出并行处理一般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获得在一般并行处理情况下,以平均计算代价变量的比值作为控制横向并行与纵向并行选择方式的标志,并进一步给出四叉树索引并行生成、基于四叉树的目标检测并行处理等具体示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分析了算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