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旭群  杨光华  陈锐  温勇  张玉成 《岩土力学》2015,36(Z1):357-361
通过现场4桩大压板静载试验,布置土压力盒,测定并分析C桩(刚性桩)桩顶、M桩(亚刚性桩)桩顶和桩间土体应力,计算桩(C桩+M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CM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过程中桩、土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不同垫层厚度,对比大压板试验P-S曲线,结合单桩静载试验,分析CM桩复合地基垫层的破坏模式及垫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CM桩复合地基工作时C桩桩顶应力集中现象明显,C桩桩土应力比大于10,M桩桩土应力比小于10;随着试验加载,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C桩桩土应力比增大幅度大于M桩;在复合地基设计荷载条件下,桩土荷载分担比接近6:3:1;将M桩和桩间土体视为一整体,即地基处理后相对于C桩的“桩间土”,则桩土荷载分担比为6:4,设计较为合理;随着垫层厚度增大,CM桩复合地基沉降值增大;当C桩成桩质量较好时,垫层破坏模式为C桩桩顶刺入破坏,试验时应合理选取褥垫层的材料和厚度。  相似文献   

2.
哀牢山金矿带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的东南部,发育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床,并广泛发育碳质物,但碳质物在金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还尚不明确。为了确定碳质物在金矿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以哀牢山金矿带镇沅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发现的不同种类的碳质物和共生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相学、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碳同位素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镇沅金矿中有3类碳质物:CM1、CM2和CM3。CM1呈深灰色不规则形态,拉曼光谱分析显示CM1具有低强度、宽的D1带和高强度、窄的G峰,D2峰较明显,计算显示其形成温度为172~200℃,低于成矿温度(250~330℃)。此外,傅里叶红外分析结果表明CM1石墨化程度低,含较少的CH键和C=O键,表明其未经历热液蚀变。碳同位素分析显示CM1样品的δ13C值为-26.46‰~-26.89‰。与CM1空间上共生的黄铁矿(Py1)呈草莓状分布于碳质板岩中,LA-ICP-MS结果表明Py1的Co、Ni、Zn、Mo、Te元素含量高;CM2呈灰色细长沥青状,拉曼光谱分析显示CM2的D1峰和G峰较CM1更为尖锐,面积近似,且D2峰的光谱分峰程度很低,计算显示其形成温度为358~463℃,高于成矿温度。傅里叶红外分析结果显示,CM2石墨化程度高,在2925 cm-1和1705 cm-1处有明显的谱峰,含有较多的CH2+CH3、C=O和C=C键。CM3呈灰色细小颗粒状,拉曼光谱分析显示CM3的光谱特征与CM1的相似,但CM3的D2峰具有独立的峰段,计算显示其形成温度为258~322℃,与成矿温度一致。碳同位素分析显示CM3的δ13C值为-9.09‰~-14.12‰。与CM3空间上共生的黄铁矿(Py2)呈自形分布于含金石英脉中,LA-ICP-MS结果表明Py2的As、Au元素含量高。综合以上结果,笔者认为CM1来源于有机质,形成于碳质板岩的早期成岩阶段,属于变质成因,与其共生的Py1形成于成岩期,属于沉积成因的黄铁矿。CM2的形成温度高于成矿温度,也为变质成因。CM3源于成矿流体,形成于围岩中的含铁矿物和成矿流体发生反应,属于热液成因,而Py2与CM3从流体中同时沉淀。其中CM1和CM3在金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CM1作为还原剂能够有效和成矿流体中金的硫氢络合物发生水岩反应促使金的沉淀,而CM3在硫化过程中和Py2共同沉淀导致成矿流体中H2S的大量消耗,进一步破坏了金的硫氢络合物稳定性,导致金沉淀和再富集。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崇明某钢厂减量化地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结构,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选取土壤有机质(SOM)、水溶性盐总量、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酶活性等指标分析,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点(CK)的土壤SOM含量显著高于典型污染区监测点(CM1)和普通污染区监测点(CM2、CM3)(P <0.05),分别高出2.08倍、2.99倍、1.51倍;CM1土壤中的水溶性盐总量显著高于其他点位(P <0.05),高达8.33 g/kg,分别是CK、CM2、CM3的22.51、20.83、19.37倍。CK组脲酶(UE)、蔗糖酶(SC)、中性磷酸酶(NP)活性均高于其他三组,过氧化氢酶(CAT)四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CM1组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 <0.05),土壤质量较差。丰度最高的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比为16.62%~28.21%,主要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为水溶性盐总量、铁(Fe)、AK、AP、SC等。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4.
大气环流模式在松花江流域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GCMs的输出变量在区域上的表现差异较大。以11个统计特征量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秩评分的评价方法,分别对比分析了21个GCMs的17个输出变量在松花江流域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吻合程度,以秩评分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不同GCMs对高空气象变量的模拟表现与地面气候要素的模拟表现并不一致,IPSL:CM4、GISS:ER、HadCM3和CSIRO:MK30在松花江流域高空气象变量模拟方面表现相对较好,而CSIRO:MK30、CGCM3.1_T63、GFDL:CM21和BCCR:BCM20在地面气候要素的模拟方面表现相对较好。综合评分结果显示,IPSL:CM4、CSIRO:MK30、GISS:ER和BCCR:CM20在松花江流域的综合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推广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同等地质条件下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全长桩、全短桩和天然地基4种地基加固方案进行了应力和变形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用相同荷载时,全短桩加固地基的特性接近天然地基;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地基的特性接近全长桩加固地基.对比全短桩加固地基和天然地基,...  相似文献   

6.
艾智勇  吴全龙 《岩土力学》2015,36(5):1347-1351
对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上刚性矩形板进行了求解。首先,利用表面受矩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层状横观各向同性地基的位移解答,获得地基的柔度矩阵;然后,通过刚性矩形基础与层状横观各向同性地基的协调条件,建立刚性矩形基础与横观各向同性地基共同作用的方程,进而求得基础的地基反力。通过编制相应的程序,确定了合理的网格划分值;最后,进行算例分析,分析了地基横观各向同性性质、矩形刚性基础的长宽比以及地基分层性对地基反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以上3种因素对地基反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常晶  陈云敏 《岩土力学》2008,29(Z1):611-614
为了分析地基剪切模量对列车引起的地基动应力的影响,利用移动荷载作用下弹性半空间内部的应力响应解,计算了两种不同速度、不同地基剪切模量时,列车引起的地基表面反力和地基动应力。在两种速度下,反力最大值均随地基剪切模量的增大不断增大。不同速度时,地基剪切模量对动应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构)筑物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方式。工程上一般对地基浅层土的承载力要求较高,而深层只需满足下卧层强度要求即可。长短桩复合地基可做到浅层置换率高,深部置换率低,这样就合理地满足了软弱地基不同深度对承载力的要求。同时长短桩复合地基浅部置换率高,加固区复合地基模量大,深部置换率低,复合地基模量较低,正好适应浅部附加应力大,深部附加应力小的应力场,这样对减少软弱地基总沉降有利。本文探讨了长短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提出了长短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利用复合形法求解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优化设计计算算例,计算结果表明,此优化设计方法不仅可有效地保证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案技术上可靠,还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基及其路堤的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林 《岩土工程技术》2003,(5):276-280,293
通过对地基沉降、路基本体变形的观测 ,研究分析了软土地基不同处理措施的地基沉降规律 ,并就地基沉降对改良土路堤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余文正  陶忠  杨瑞欣  陈明明 《岩土力学》2016,37(6):1633-1641
为了研究相邻基础对地基刚度的影响,提出了地基刚度影响系数的概念,并运用三维弹性半空间内明德林解,推导出地基刚度影响系数的计算表达式,进而通过计算地基刚度影响系数分析了相邻基础存在时,两个基础之间净距、基础边长比值以及地基土特性对地基刚度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净距和边长比值划分了可不考虑相邻基础相互作用的范围。结果表明:(1)基础周围有相邻基础存在时,其地基刚度较不存在相邻基础的地基刚度有所提高;(2)相邻基础对地基刚度的影响随着两个基础之间净距的增加而减弱,随着边长比值的增加而增强,以及随着地基土泊松比的增加而增强;(3)黏土地基中相邻基础对地基刚度的影响较其他(如粉土地基)地基更显著;(4)当净距不小于基础边长15倍时,或者基础边长比值小于0.1时,可以不考虑相邻基础对地基刚度的影响,其他情况需根据净距和边长比值分析是否考虑相邻基础对地基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志军  王应严 《岩土工程技术》2004,18(5):248-251,262
介绍了钻孔夯底灌注桩———上部为灌注桩、下部为夯扩桩与钻孔夯扩挤密灰渣土桩相结合形成的多元桩复合地基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其中利用钻孔夯底灌注桩主要提高承载力和控制建筑物沉降 ,利用钻孔夯扩挤密灰渣土桩主要挤密桩间土 ,降低回填土层压缩性。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最佳地基处理方案 ,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桩基础非线性工作性状的室内模型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单桩、带承台单桩和不同桩距群桩的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并与群桩试验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总结了群桩中桩体的荷载传递规律 ;描述了板底土体反力和板下土体附加应力分布特性 ;比较了不同桩距群桩的荷载分担状况。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 ,得出桩的遮拦作用提高了承台下土体极限承载力的结论 ,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同时对桩的非线性工作状况进行分析 ,得出大桩距群桩受荷时桩先进入非线性然后承台下土体再进入非线性的结论。试验结果即验证了复合桩基非线性理论的若干假定 ,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极限平衡理论角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垫层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提出桩顶垫层厚度、垫层材料内摩擦角等参数对桩土应力分担的控制公式,推导出在已知表面应力情况下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桩土沉降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桩土应力比的迭代计算方法。编制程序实现对算例的计算,总结分析计算结果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14.
BP神经网络预测嵌岩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嵌岩桩承载力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是静载试验,但是由于嵌岩桩承载力大,静载试验耗工费时,并且很难做到破坏,因此工程界希望能在不影响结果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做静载试验。利用以往的嵌岩桩静载试验资料,在BP神经网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Matlab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编程分析,总结出嵌岩桩的各种可控参数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从而确定最终比较合理的嵌岩桩的设计参数。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柔索桩是一种新型的护坡桩。在基坑外围将钢筋、铜棒或钢管等柔索材料按网格状平面布置,竖向植入土体内,周围灌浆或灌砂与土体紧密结合,桩端进入基坑底面标高下一定深度或计算的滑裂面下的稳固土体内,桩顶用混凝土梁或锚板将成排的桩群联成整体。这种上下紧箍的钢筋、铜棒或钢管等柔索材料与周围土体形成一个良好的三维高强复合土体。  相似文献   

16.
桩端岩土强度提高对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的强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建平  高广运  章杨松 《岩土力学》2009,30(9):2609-2615
基于5个场地中共15根超长桩的现场对比试验和2根超长桩的对比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了超长桩桩端岩土强度提高对桩身总侧阻力的影响。发现桩端沉渣厚度减小或无沉渣,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提高29.86 %~112.17 %;桩端注浆后,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提高33.07 %~66.95 %;桩端入硬层或基岩后,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提高23.34 %~235.65 %。结果表明,和一般桩(即短桩和中长桩)一样,桩端岩土强度提高同样能使超长桩的桩身总侧阻力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7.
李平  吕亚茹  刘汉龙  丁选明 《岩土力学》2015,36(Z2):371-376
桩的存在使桩周土的竖向有效应力不等于上覆土自重应力与上部外加荷载的简单叠加,原因是桩-土相对刚度导致桩-土接触面上产生竖向剪切。通过平衡分析法,得到不同荷载形式下桩周土竖向有效应力、桩侧正(负)摩阻力、总侧摩阻力和轴力(下拽力)的计算方法,根据已开展的饱和黏土中单桩的负摩阻力试验,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证明了考虑竖向剪切效应的必要性。通过计算分析可知:桩周土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桩-土竖向剪切效应削弱了桩周土竖向有效应力、桩侧负摩阻力和桩身下拽力,剪切效应的控制参数?分别取-0.01、-0.02和-0.04时,靠近桩端的桩侧负摩阻力分别为? = 0时的91%、83%和71%,靠近桩端的桩身下拽力分别为? = 0时的93%、87%和76%。由于下拽力受截面几何参数影响,其折减程度略小于桩侧负摩阻力。因此,桩周土表面均布荷载作用时,忽略桩-土竖向剪切效应可能高估由下拽力引起的桩顶沉降。  相似文献   

18.
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等置换率原则建立碎石桩复合地基有限元计算模型,在考虑基础刚度、荷载强度变化条件下对比分析了天然地基与复合地基附加应力分布特征、塑性区扩展规律;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了桩身荷载传递规律并与实测结果对比确定桩身应力随桩身呈指数衰减。计算结果还表明:桩土应力比不仅与桩土模量比有关,也与荷载水平及置换率有关;在鼓胀破坏情形下桩体侧向变形性质取决于桩周土而与置换率、模量比、桩长无关。  相似文献   

19.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车库等附属建筑物不得不对抗浮问题进行考虑,抗拔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程中。依据工程实例对抗拔桩设计荷载条件、抗浮桩单桩承载力设计、抗浮桩桩身结构设计、群桩地基整体稳定性、单位面积抗浮力、抗拔桩抗裂分别进行了阐述,以及抗拔桩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大直径灌注桩的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载试验依然是目前确定桩基极限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 ,对某工程大直径灌注桩的静载试验的Q s曲线、轴力、侧阻应力和端阻应力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可以为以后同类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