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何远辉 《广东地质》2001,16(4):64-69
通过实例,分析了用反射波法测试不同嵌岩桩的桩端反射波特征。完好嵌岩桩的波表曲线具有明显的桩底信号,在入射波与桩底反射波之间没有什么异常;而当桩身有缺陷,持力层软弱或者存在夹层时,桩底信号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同。通过进一步分析,钻心查证,即可判断桩身,软弱层,夹层以及桩端及桩端与持力层的接触情况等。  相似文献   

2.
模型桩试验表明,直桩可产生面波,斜桩则出现面波异常。斜桩面波异常的主要特征是低频、与直达波反相、异常效应在砼及桩侧土的浅部,桩斛度越大,异常越明显。初步探讨了斜桩产生面波异常的机理,提出了沿桩土倾斜界面上传播的界面面波,是产生斜桩异常的主要原因。还简述了斜桩检测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试桩的抗压载荷试验,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的量测,高应变动测桩的竖向承载力等方法,讨论和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桩端沉地桩承载力的影响,以期改进施工方法,减少桩端沉渣,提高桩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以东建大厦地下室基坑支护施工为例,介绍了新引进的钢板桩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工艺,即在基坑内采用一层内撑式钢板桩围护体系,应用SMW工法(钢板桩外侧加搅拌桩),钢板桩用H型钢,周边搅拌桩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搅拌桩采用“二次喷浆、二次搅拌”工艺,并制定了施工流程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挤扩支盘桩和常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两种桩型的对比分析,前者具有承载力高、用料省的优点。介绍了挤扩支盘桩的成桩工艺,并对其单桩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经载荷试验检测,挤扩支盘桩单桩极限承载力〉5000kN,累计沉降量仅25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种以P~S曲线求解桩的荷载和沉降分布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桩侧桩端间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桩顶沉降和桩身变形、桩端沉降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划分摩阻力、端承力和摩阻力产生的桩身变形,端承力产生的桩身变形,桩端沉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划分任一级荷载下的桩身变形和沉降值,摩阻力和端承力的大小,文中还将该方法和现有方法求解的结果以及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对桩的P ̄S曲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P ̄S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该四个阶段以作图法  相似文献   

7.
施工φ3 ̄4.4m空心桩,需要预制空心桩节和护筒,搭建水上平台,进而介绍了钻孔施工,桩节组拼以及压浆等工艺。与实心桩相比,空心桩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桩筏基础由桩和筏组成一种联合基础,筏将大部分总荷载传递给桩,同时其本身也承担总荷载的一部分。因此,充分认识桩筏基础对上部荷载向地基土的传递特性是非常必要的。该文提出一个桩筏基础传递荷载的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桩的布置形式对地基接触压力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桩的受荷过程中的变化特性,并详细分析了桩与筏之间的荷载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广州市珠江新城临江大道振挤碎石桩地基处理工程中,试用了4种常用的桩靴和自行设计的套管单片活瓣平底桩靴,实践证明,在厚软弱地层中,套管单片活瓣平底桩靴具有成桩速度快,质量好的优点,着重介绍了4种常用桩靴存在的问题,套管单片活瓣平底桩靴的结构原理以及它们使用效果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DX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周青春  于南燕 《岩土力学》2001,22(3):298-302
简要介绍DX桩及其工艺,并通过单桩垂直载荷试验,对其工作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桩身的支盘能较充分地利用柱侧土的承载力,支盘承受了桩的大部分荷载,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类似如端承桩的缓变形曲线,桩的破坏形式表面为支盘附近土体的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1.
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承载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软基中先施打半刚性水泥土类桩(M桩),水泥未硬凝时再施打劲性桩,形成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MC桩)。结合工程实例,根据现场静载试验、应力监测及ABAQUS有限元计算结果,研究了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的受力性状,分析总结了素混凝土劲性复合桩的承载机理。通过与常规劲性桩的比较表明:(1)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呈现复合地基性状;(2)素混凝土桩身应力集中显著,沿深度急剧减小,至桩端接近为“0”,通过劲芯传递到侧壁和桩端的水泥土体中,增大了荷载作用于水泥土体的面积,使复合桩全长范围内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3)素混凝土桩芯比常规劲性桩更能与水泥土协调匹配,不会刺入水泥土外芯的底端。  相似文献   

12.
朱奎  魏纲  徐日庆 《岩土力学》2010,31(5):1564-1568
为了研究预制桩施工时桩上浮规律,对温州某工程桩施工时桩上浮现象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通过检测发现,桩上浮与施工距离、施工顺序密切有关;桩日施工数量越多,桩终压值越高、桩周土质越硬,桩上浮越大;桩不同贯入长度引起的毗邻桩上浮量存在不同,而桩贯入速率对毗邻桩上浮速率影响不大;桩预钻孔、释放孔以及遮帘可以有效减少桩上浮。此外,文中还提出复压值与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土层特性、桩长度以及桩持力层有关,可根据地区经验取值。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研究静压管桩桩土的作用机制及其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以长春地区建筑工程使用的静压管桩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桩的载荷试验,分析了桩对桩周土的挤压作用以及桩端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桩被压入土体过程中,主要受到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作用,并造成桩周及桩端附近土体受到挤压而变形;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顶荷载逐渐增大,而且桩径越大,相应深度的桩顶荷载就越大;同时,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端阻力在单桩竖向承载力中的比例有规律地下降。根据桩端阻力在单桩承载力中所占比例与入土深度的关系,提出了静压管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对比建议公式和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其比值为0.57~1.26,两者结果接近。因此,文中所提出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朱楠  崔自治 《岩土力学》2014,35(Z2):267-271
以桩的长径比l/d、桩间距与桩径之比s/d、注浆加固体厚度h为因素,以单桩极限承载力Qu与某一荷载下的桩顶沉降Sp为评价指标,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桩端后注浆对单桩承载性状的作用效应研究,得出各因素作用效应的重要性次序和作用规律。研究表明,无论对桩基承载力还是对桩基沉降,桩间距与桩径之比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s/d较大时采用桩端后注浆来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效果更显著;桩端后注浆使桩的端阻增大,承载性状改变,由摩擦桩逐渐过度为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或端承桩。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强震作用下大直径深长单桩与群桩基础的动力时程响应差异,依托海文大桥实体工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开展了4种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单桩及群桩基础的桩顶加速度、桩顶相对位移、桩身弯矩时程响应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群桩效应的存在,桩顶加速度时程响应呈现双面性,群桩基础桩顶加速度峰值大于单桩基础,但峰值出现时刻滞后于单桩0.29~1.06 s;群桩基础的桩顶相对位移最大值显著小于单桩基础,且出现时刻明显滞后,Kobe波作用时滞后高达3.82 s;群桩基础的桩身弯矩最大值小于单桩基础7.54%~9.22%,且单桩基础受地震波影响较大,弯矩时程响应振幅明显大于群桩基础。桩基础抗震设计时,可充分发挥群桩基础动力时程响应滞后性特点,合理设计并选择最优桩型。  相似文献   

16.
万志辉  戴国亮  龚维明 《岩土力学》2018,39(4):1386-1394
为了研究超厚细砂地层大直径后压浆桩的荷载变形特性,基于石首长江公路大桥8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大直径后压浆桩的荷载传递特性,采用BoxLucas1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不同土层桩侧、桩端增强因子经验取值范围,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基于实际工程通过改变桩长及桩径,进一步计算分析超厚细砂地层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给出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范围,可采用计算结果的下限作为工程设计使用;大直径桩承载性能随着桩长或桩径增加逐渐提高,桩径一定时,大直径桩的承载性能提高幅度随着桩长增加而逐渐趋于缓慢,且桩长达到一定值时,端阻所占比例几乎为0,表明通过增加桩长来提升大直径桩的承载性能受到有效桩长的影响;而桩端、桩侧组合后压浆技术能改善大直径桩的有效桩长问题,并能显著地提高大直径桩的极限承载力和端阻力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17.
李永辉  朱翔  周同和 《岩土力学》2016,37(Z2):388-396
基于郑州三环快速路工程开展的6个场地19根大直径灌注桩现场足尺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后注浆桩与未注浆桩实测结果,研究桩端后注浆对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状、荷载传递规律、桩端承载特性及桩侧摩阻力发挥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条件下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能明显提高,且提高幅度受注浆龄期影响较为显著;在黄河中下游以中密~密实粉土、粉细砂及可塑~硬塑粉质黏土为主要冲积地层中桩长40 m左右的大直径灌注桩表现为摩擦型桩,但相比于未注浆桩,桩端后注浆桩传递至桩身下部及桩端的荷载更小;桩端后注浆在桩端下形成水泥沉渣坚硬固结体,有效地处理了桩端沉渣问题,且通过渗透劈裂作用,形成深度可达1 m的网状分布的水泥胶结体,加之对桩端土层的压密效应,显著提高了桩端支承性能与承载刚度;桩端后注浆显著提高大直径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发挥水平,并降低了桩侧极限摩阻力对应的桩土相对位移,使得大直径灌注桩在较小的沉降下表现出较高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龙起  罗书学 《岩土力学》2012,33(5):1300-1305
群桩基础中设计的倾斜桩基以其横向阻抗能力强等优势在港口、码头以及桥梁基础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随着山区及不均匀地基土地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滑坡、斜坡变形体和不均匀地基上设计倾斜群桩桥梁基础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由于倾斜桩基受力状态的复杂性,目前倾斜桩基础设计仍参考竖向桩基承载力计算理论,凭借经验进行设计。对此人们虽然做了许多探索,但仍未形成完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标准。为此,结合厦深客运专线某特大桥桩基选型研究项目,利用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就倾角为0°~12°周边斜桩的群桩基础竖向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竖直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倾斜桩基则呈陡降型;就倾斜群桩基础竖向承载力而言,倾斜基桩的合理倾角为8°左右;竖直桩基中角桩轴力最大,边桩轴力次之,中桩轴力最小,倾斜桩基中的中桩轴力最大,角桩轴力次之,边桩轴力最小;倾斜桩基桩身弯矩分布形式与基桩的倾角有关,当倾角达到12°时,桩身将出现反向弯曲段。基桩倾角的不同是导致倾斜桩基和竖直桩基竖向承载特性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用单桩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的选取不易把握,而单桩沉降较易得到,找到一种用单桩沉降来代替群桩沉降的方法无疑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单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利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桩端沉降。同时在群桩沉降计算时考虑桩身压缩对沉降的贡献,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根据单桩和群桩沉降计算时的异同,提出了一种用单桩的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方法,使得在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选取较为容易,且计算较为简单。最后介绍了该方法在桥梁工程桩基础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周佳锦  王奎华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4,35(5):1367-1376
静钻根植竹节桩是由预应力竹节桩和桩周水泥土构成的一种新型组合桩基,该新型桩不仅承载性能较好,而且可以大量减少桩基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泥浆污染。通过静钻根植竹节桩和钻孔灌注桩的静荷载对比试验及埋设在竹节桩桩身上的应变计对桩身轴力进行测量,分析了静钻根植竹节桩桩身的轴力分布情况以及侧摩阻力的分布,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静钻根植竹节桩进行三维建模计算,详细地分析这种新型组合桩的荷载传递机制。结合现场试验与模拟计算可以得到:在软土地区,静钻根植竹节桩这种新型组合桩的承载力比普通钻孔灌注桩要高;静钻根植竹节桩桩身变形由预制桩所控制,竹节桩与桩外围水泥土近似变形协调;竹节桩竹节的存在对组合桩承载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软土中静钻根植桩侧摩阻力是灌注桩侧摩阻力的1.051.1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