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雷达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在飑线发展的过程中,反射率因子的大值区与逆风区相配合对反演的风廓线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飑线在过境的全过程风向变化,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是判断对流发展的一个参数,对于飑线的短时预报除考虑天气因素外,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考虑因子。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资料以及FY2G、雷达资料,对发生于2016年4月22日的广西暖区飑线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移动快速(100km·h-1),主要引发湿对流天气(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飑线过境前气压下降,过境时气温和露点骤降、气压涌升、风向突变、风速陡增,过境后气压再次下降;具有尾流低压、雷暴高压、飑锋和飑前低压等飑中系统特征。(2)此次暖区飑线是在500h Pa高空槽加深东移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飑线A初始对流的触发与云贵准静止锋前的地面辐合线密切相关,飑线B初始对流则由红河与玉溪间的露点锋及其锋前西南风和东南风的辐合线所触发,对流触发后随高空槽和中层基本气流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发展,影响广西。(3)虽然没有冷锋伴随而下,此次暖区飑线依然是在较强的环境下维持,有较强垂直风切变、较高对流有效位能、层结曲线和露点曲线向上形成"喇叭"状配置(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地面辐合线、边界层暖切对飑线的发展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沙尘暴发展与干飑线—黑风暴形成的一个机理分析   总被引:52,自引:13,他引:52  
胡隐樵  光田宇 《高原气象》1996,15(2):178-185,T003
该文分析了1993年5月5日黑风暴的发展过程和景观以及天气形势,研究了干飑线和强冷锋前干飑线发展同黑风暴爆发的关系。分析结果指出:由于强冷锋过境时冷锋前干飑线移至被强烈太阳辐射加热的地表以及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结构,干飑线进一步发展至使黑风暴爆。黑风暴的沙墙是类似于飑线阵风锋面的干飑线阵风锋面的干飑线沙暴锋面。它是阵风锋面前沿反向上升气流卷起干燥地表尘沙面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江淮地区暖区飑线中尺度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齐强  陆汉城  张铭 《气象学报》1992,50(3):290-300
本文依据地面、高空常规资料,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加密资料,地面温、压、湿、风、降水自记及卫星、雷达资料,对1983年4月27日晚至28日晨的江淮地区暖区飑线进行分析,揭示了飑线的一些有意思的特征。分析表明,飑线经大别山东侧自西向东传播,接近低空西南风急流轴时,对流强度发生变化;飑线过境有短时增温、伴有降性阵水特征;飑线的地面气压由β尺度的飑前中低压、飑后中高压及紧随其后的对称中低压组成。由空间结构分析看到飑前有自近地层开始的暖湿入流,飑后有来自对流层中高层的下沉气流等特征。将其和热带及美国的中纬度飑线比较发现,这次暖区飑线的气压场、温度场、风场及天气分布与经典飑线有差异,与热带及美国中纬度飑线也有区别,我们认为这是副热带地区暖区飑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同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速度剖面图、垂直液态含水量、回波顶及vwP产品,结合环流形势和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对2010年6月16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飑线过程是在高中低三层冷涡环流控制及地面锋前暖区的流型配置下发生的;飑线过境时压、风、温三要素出现剧烈变化;飑线过境时,2个大风站出现速度极大值的时间与外流边界的影响时间相吻合,4个大风站出现速度极大值的时间与强回波下沉气流影响时间相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冷涡携带的冷空气使飑线后部入流不断得到补充。前侧暖湿气流沿着后部人流爬升,不断产生新的单体,是飑线能够维持、发展的主要原因;飑线前侧暖湿气流倾斜上升,主体部分向人流倾斜,与冷空气汇合形成下沉气流并向外扩散,与前侧人流形成弧状的阵风锋是此次飑线的垂直流场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朱娟  张立凤  张铭 《湖北气象》2022,41(1):15-23
对一次盛夏苏北飑线过程采用区域三重嵌套WRF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给出了飑线径向剖面的概念模型图。结果表明:模拟的飑线与实际飑线非常接近,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利用模拟的线状强降水带及其降水强度来确定模拟飑线的位置和强度是可行的。飑线成熟期,飑线处存在强辐合区、强垂直上升运动区以及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三者均呈柱状向上伸展;飑线前方(飑线移动的方向),低层有位温高值的入流,为飑线带入大量水汽和能量,后方低层有浅薄入流;飑线过境时地面风向发生急剧变化;飑线中层位温值大致不变呈中性层结,这与对流凝结潜热释放有关。该飑线过程可大体看成是假绝热过程,并具有重力波的非平衡性质,其生成演变中存在多尺度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飑与飑线     
对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飑。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能不能记  相似文献   

8.
一次疑似“飑”的观测判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7年4月2日河源站一次疑似飑过程的分析,从飑的定义、判定方法、产生飑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飑的形成及天气特征,与当时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准确判定这是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雷雨大风现象而不是飑线过境。  相似文献   

9.
一次华北飑线的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郑丽娜  刁秀广 《气象》2016,42(2):174-18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3年8月4日晚上华北一次飑线的阵风锋引发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与前倾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对流活动加剧,促使新的雷暴生成或加强。飑线成熟阶段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并向右向发展。阵风锋首先产生于飑线的强雷暴群前,并随着飑线的增强而增强;阵风锋的维持主要依靠风暴持续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减弱后阵风锋会随之减弱。飑线及阵风锋过境时均伴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在系统发展强盛时,阵风锋过境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大于飑线的变化,其余时段则偏弱。飑线减弱以后,阵风锋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需要加强系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2)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随着MCS东移降水冷却、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开始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温度锋区。(3)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4)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局地雹云超级单体回波群,这些飑前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此次冰雹灾害的主要回波系统。(5)5 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大风区。(6)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 m,但垂直速度、Cn~2和SNR都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受到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速度、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指出高空“阶梯槽”的出现是这次飑线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苏北和山东广大地区,有一支西南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热量,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为鼬线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而高空疏散槽为不稳定能释放的一种触发机构。在飑线过境前,大气的层结在800毫巴附近的强下沉逆温,对不稳定能的储存和积累有重要意义。 这次飑线发展如此之强,除一般所说的一些条件之外,同飑线内部对流云体的合并以及与其它天气系统的碰头有密切关系;另外,中低空之间的强垂直风切变也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测报大检查,总发现一些台站对于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要么漏记,要么误记。 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里描叙是比较笼统的,理解起来容易造成片面性。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能够分清是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 天气学上,把一个积雨云称为一个雷暴单体或对流单体。雷暴过境时,地面气象要素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气压陡升。雷暴单体在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是下降的。成熟阶段,气压  相似文献   

13.
余志敏 《气象》1982,8(9):35-37
飑线是我国夏半年常见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它是一条宽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长可达几百公里的强对流天气活动带。飑线的水平尺度虽不大,但移速快,有的可影响数省。强飑线会伴随出现破坏性极强的大风、冰雹、局地暴雨,甚至龙卷等灾害性天气。飑线临近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迅即狂风大作,雨雹交加,人们称之为“陆台风”。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风速剧增,气温陡降,相对湿度猛增,气压涌升,特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7月18日发生在湘赣地区一次台前飑线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前飑线产生前,对流层低层较好的水汽条件、条件不稳定层结以及两者结合形成的高CAPE值均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台风倒槽是此次台前飑线过程主要影响系统,露点锋、地面辐合线为其提供了抬升触发和维持加强机制;台前飑线西移北上的过程中出现"弓形"回波、中层径向辐合(MARC)、速度大值区、阵风锋。本次台前飑线和以往研究的西风带飑线存在以下差异:本次飑线低层垂直风切变主要是以风速差为主;中高层的冷空气侵入并不明显;在成熟阶段,气压场上也没有明显的雷暴高压,但有明显正变压;本次飑线过程是发生在暖湿的环境条件下,后侧入流为相对湿度较大的东南急流,雨水蒸发并没有西风带飑线强烈;雷达速度图上虽有MARC特征但最大正负速度差值并不是很大(15~27 m/s)。上述特征可能是该台前飑线过境湖南过程中没有造成极端大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智  邹兰军 《气象科学》2022,42(3):420-426
2019年4月9日,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长历时强飑线天气过程。在分析其天气形势背景和发展演变基础上,利用新一代华东区域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预报分析,初步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的中尺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强烈辐合抬升天气背景下,强的垂直风切变、冷空气向南侵入与低层暖湿气流叠加建立了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是飑线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飑线前部低层暖湿空气上升和后部中层干冷空气下沉这两支入流,以及飑线过境时边界层高度和大气可降水量迅速下降,地面中尺度冷池向东南方向的传播过程,冷池与对流风暴的移动速度基本一致,导致对流前部低层一直有风场的切变辐合抬升,有助于对流维持并发展。  相似文献   

16.
飑线与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线与飑地线与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8实际工作中,发现个别观测员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刁够,不知道购是高空天气系统飓线过境时发生在测站的一和天气现象,以致出现漏记误记飓的情况,且对飓线代表的子气意义不甚了解。l飓线与飓的基本特征在天...  相似文献   

17.
浅析自动站飑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只作客观描述,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判断不准而造成漏记、误记现象。目前大部分测站处于人工站与自动站并轨运行阶段,仍然保存全部人工自记仪器,自动站单轨运行后,有可能要取消部分自记仪器,会对飑的观测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夜间不守班的测站,极易造成飑的漏测。从统计历史资料着手,结合多年的观测经验,整理出以下要点,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2飑的成因飑是因为飑线系统过境,在测站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其它气象要素突变的现象。飑线是由若干个雷雨云单体排列形成一条狭长的雷暴云带,并伴有雷雨、…  相似文献   

18.
鲜凌云  蒋玥 《广东气象》2013,(6):31-35,64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2年4月24日发生在黄花机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为槽前型飑线,飑线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短波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此外,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配合强烈的低层辐合抬升也促进了飑线的组织化发展.(2)飑线过境时,各气象要素短时发生剧烈变化,风的变化是最剧烈要素,风向瞬时从偏南风转为偏北风,风速猛增至21 m/s.(3)此次飑线以断续线型与后续线型相结合的型式在回波上以“西南-东北”的狭长强回波带向湖南东南部移动,期间还发生了“跳跃”现象.(4)在飑线的不同阶段,回波特征和移动方向不尽相同,其移动方向与风暴的核心区发展高度有密切联系,当风暴核心区高度发展越高,回波的移动方向与环境风偏差越大.(5)此次飑线部分单体出现“云顶上冲”,云内垂直切变强烈,个别单体发展为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Himawari-8卫星红外、水汽云图和FY-2E卫星可见光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和常规气象站、自动气象站、高空观测资料,对2017年9月21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云图特征及维持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冷涡是本次飑线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影响系统,地面冷锋东移至不稳定潜势区触发了飑线云系的生成;高低空系统配置结构的转变及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气旋和辐合线,是飑线发展和维持的机制;对流云团在地面冷锋与850 hPa切变线之间合并发展,地面中尺度高压与低压的发展促使气压梯度增大,导致飑线增强,是飑线过境时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2)初生阶段,飑线形成于云顶亮温低值区后侧梯度大值区、云顶纹理粗糙区、干湿边界偏湿区一侧,冷云盖略超前于飑线;发展阶段,飑线回波在云顶亮温低值区加强,并沿着亮温低值中心移动的方向移动;成熟阶段,飑线雷达回波与云顶亮温低值区重合。(3)弧状云线、上冲云顶和对流云带一侧的暗影是对流云团加强发展的前期征兆。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开平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风、雷雨、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记录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记录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