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山地气候区划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地气候系统是一个多级别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山地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根据次级气候区域的差异性和联系性来逐级联成更高级的气候区域;或者说,山地气候系统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气候要素的差异和联系状况来分析气候的组合——气候区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山地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种实例,试论如何合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以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一些原则问题。 一、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 我国热带亚热带广大山区,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两大部分,北连大陆,南临海洋,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很明显。上述大区域气候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气候因子,如发生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则呈现纬度地带性。但因受山区错综复杂的下垫面影响,使气候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对山地气候有显著影响的基本地形因子,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山的降水与气候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天山南北坡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天山区域气候效应,及其基本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在中国天山山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环境作用下,区域气候表现出了“冷湖”、“火盆”与“湿岛”的局地循环特征,或称“特殊山地气候模式”。同时,中国天山南北坡的降水等气候指数,随着山地气候效应的变化,呈现出各自的递增(减)规律性。中国天山山脉的脊线,自然成为一条划分山地气候的界线。  相似文献   

4.
宁思 《地理研究》1992,11(1):103-103
由中国地理学会等召开的全国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学术会议于1991年10月26—30日在湖南省武陵源举行,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7篇,这些论文来自21个省、市和自治区,遍及全国各地,表现了我国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天山北坡中段气候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霞 《干旱区地理》1995,18(2):52-60
在分析天山北坡中段气候要素垂直分布显著差异基础上,采用热量和水分指标,并参照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布差异,将天山北坡中段划分出(1)前山冲积扇,冲积平原温带。(2)中低山寒温带,(3)亚高山-高山寒带(4)高山冰雪带等四个垂直气候带,为认识本地区山地气候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山地气候资源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暖带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暖带研究中普遍存在缺乏系统资料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当地探空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附近地区山地气候资料进行暖带研究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理学会等单位组织召开的全国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学术会议于1991年10月26—30日在湖南省武陵源举行,到会代表82人,其中青年代表占一半以上,收到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山地总辐射模型及实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总辐射状况是决定山地气候的主导性因子。山区地形条件复杂,总辐射分布差异显著,为了便于研究山区总辐射的地域分布规律,该文建立了一种基于DEM模拟山区总辐射的方法,通过提取数字坡度模型、数字高度模型以及地形遮蔽度模型等信息,并采用多层面复合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山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以及总辐射的数字模型。实验证明,太阳总辐射及其分量在山区中有很强的地域分布规律。该方法采用的DEM精度高,能够精细地反映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差异,为山地气候资源调查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乃至精细农业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暖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山地气候考察资料、长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大量农业气候资源调查资料,揭露了该区暖带存在的基本事实.在此基基础上,分析了暖带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了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山区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方法评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军  黄敬峰 《山地学报》2004,22(1):126-132
山区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方法的研究是山地气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合理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列举和讨论了我国在山区气温推算方面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和相关文献,并重点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山区气温推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及垂直气候带的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森林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定位预测研究,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气候指标和生物学原理,将祁连山林区按不同海拔高度划分为:1.山地荒漠草原气候带;2.山地草原气候带;3.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4.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5.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祁连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天山南坡气候垂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天山南坡中、西段主要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参照植被及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将天山南坡划分为五个垂直气候带:1.山前冲洪积扇、平原暖温带;2.中低山温带;3.亚高山寒温带;4.高山寒带;5.高山永久冰雪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天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气候灾害度和灰色预测的计算实例,同时得出1988年是少有的干旱高温年,说明这两种方法在山区气候灾害定量分析和预测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尹东 《山地学报》2005,23(3):348-352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分析并提出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各垂直气候层中农业各部门的优先发展顺序,为山区大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Separate mountain massifs, separated by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one another, exhibit in their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some similar traits. On the other hand, mountain geosystems occurring in them show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mountains, their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producing changes in the dynamics of mountain geosystems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owever, the response of nival-glacial intracontinental geosystem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ear-oceanic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依据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气候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学方法和原理,综合分析该自然保护区垂直气候要素,分析中发现,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升高,垂直分异明显。依据气候特征的垂直变化,结合植被及土壤的分布,参照划分垂直气候带的标准,将保护区划分为7种气候带:河谷中亚热带、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中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寒带、高山永久冰雪带。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垂直气候带特征分异明显,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山地寒温带、高山寒带等地区,生态高度敏感脆弱。  相似文献   

19.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mafrost Engineering was held in Xi’an,China,October 2009.The major topics discussed in the symposium included:permafrost engineering (involving design,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mitigation of frost hazards in the regions affected by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properties of frozen soils,model develop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s;frost hazards and periglacial environments in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s;climatic,environmental and cryospheric changes;and permafrost hydrology,cold regions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uses.The papers submitted to the symposium and lectures during the meeting represented some new developments of research on cold region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Here we summarized the works of the symposium in topics including:Permafrost engineering;General geocryology;Properties of frozen soils:model develop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s;And climatic,environmental and cryospheric changes.During the symposium,the attendees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stud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study and engineering mechanism study,and also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cold region environments and their engineering a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