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山地复杂地形条件下,利用热红外遥感获得的地表温度分布显著受到地形的影响,真实的地热异常信息往往难以识别,热红外遥感应用于山区地热勘探受到极大限制。以广东龙川地热勘查区为研究区,初步探讨了山地环境中如何抑制地形效应,以有效提取地热异常。首先,基于Landsat ETM+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坡向和坡度两个地形因子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的地表温度按坡向分成3个子区(阳坡、过渡坡和阴坡),根据阳坡地表温度与坡向的线性拟合关系将其校正到水平坡度上;最后,结合地质构造分布和地表覆被情况,在3个子区识别了4处地热异常,并与已知地热点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坡向分区和阳坡坡度校正能够有效抑制地形效应,提高遥感地热异常识别精度,为山区地热资源的预测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可照时间作为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影响太阳辐射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数据并行技术,综合考虑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提出了起伏地形下基于DEM的并行可照时间模型。利用黄土高原地区90m×90mSRTM作为基础数据,计算了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月、季、年可照时间的空间分布,定量分析了地形遮蔽度、坡度、坡向等地形要素对季节可照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可照时间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同一纬度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可照时间差异明显,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布特征;黄土高原地区季节平均可照时间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呈季节不对称性分布。可照时间受地形要素的影响显著,当地形遮蔽度大于0.6或坡度大于15°时,季节可照时间随遮蔽度或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季节可照时间受坡向的影响基本相同,整体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大于阴坡、半阴坡,平坦开阔区优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  相似文献   

3.
罗时雨  童玲  陈彦 《遥感学报》2017,21(6):907-916
山区土壤含水量对山区植被生长监测、滑坡预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山地低矮植被区域,提出了全极化SAR图像的土壤含水量估计方法。为解决山地区域SAR图像几何形变和极化旋转问题,根据入射角、坡度、坡向信息定义了可测区域与不可测区域,并对可测区域后向散射系数进行校正。其次以密西根模型为基础,发展了低矮植被的散射模型。在假定植被和土壤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基于此散射模型并结合校正数据建立了山区土壤含水量反演方法。结果表明,模型反演的土壤含水量和实验点实测值基本一致,两个实验点反演值分别为14%和15%,实测值为11.45%和15.80%,能够满足一般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南极第24次至第26次(2008年-2010年)考察获取的实测数据和AMSR-E辐射计亮温资料开展南大洋实时海面气温的反演研究, 分析了AMSR-E的各通道亮温与海面气温的相关性, 未发现与海面气温相关性较强的观测通道, 相关性最高的是23.8 GHz 水平通道, 相关系数为0.38。将实测数据与亮温资料进行数据匹配, 得到有效的建模数据集, 然后利用多元回归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建立海面气温实时反演模型。基于全通道多元回归建立了高纬、低纬海域AMSR-E亮温的反演模型, 对反演结果利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高纬海域反演的结果均方根差为0.96 ℃, 相关系数为0.93;低纬海域反演结果均差差为1.29 ℃, 相关性系数0.96。基于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的反演结果均方根差为1.26 ℃, 相关系数为0.98。  相似文献   

5.
伍玉梅  申辉  张胜茂  许卫东 《遥感学报》2013,(2):471-475,467,470
利用中国南极第24次至第26次(2008年—2010年)考察获取的实测数据和AMSR-E辐射计亮温资料开展南大洋实时海面气温的反演研究,分析了AMSR-E的各通道亮温与海面气温的相关性,未发现与海面气温相关性较强的观测通道,相关性最高的是23.8GHz水平通道,相关系数为0.38。将实测数据与亮温资料进行数据匹配,得到有效的建模数据集,然后利用多元回归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建立海面气温实时反演模型。基于全通道多元回归建立了高纬、低纬海域AMSR-E亮温的反演模型,对反演结果利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高纬海域反演的结果均方根差为0.96℃,相关系数为0.93;低纬海域反演结果均差差为1.29℃,相关性系数0.96。基于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的反演结果均方根差为1.26℃,相关系数为0.98。  相似文献   

6.
传统基于遥感的气温反演方法往往使用全局模型,从而忽略了气温分布及其时空影响异质性,特别是在较大区域尺度的研究中存在不足。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引入时空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一种高精度的气温估计方法。通过在广义回归网络模型中建立局部模型来顾及时空异质性的影响,融合遥感数据、同化数据、站点数据,获取面域分布的近地表气温信息。采用基于站点的十折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时空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有效提高了气温估计的精度(均方根误差为1.899℃,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1.310℃,相关系数为0.976),与多元线性回归和传统的全局神经网络方法相比,MAE值分别降低了1.112℃和0.378℃。气温空间分布制图结果显示,该方法结果能很好地反映长江经济带气温空间上的差异和不同季节的特征信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黑龙江省极端气温的变化规律,本文遴选黑龙江省27个气象观测站1959年1月—2016年12月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资料,运用趋势拟合、Mann-Kendall方法和GIS平台的空间插值方法,开展近58年黑龙江省极端气温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59—2016年,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极端高/低温整体表现出明显增温趋势,平均增温率分别为0.322℃·(10 a)-1、0.631℃·(10 a)-1、0.201℃·(10 a)-1.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整体表现为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最高气温整体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随着纬度、经度增加而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最低气温整体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随着纬度增加而降低的空间特征.通过平均气温变化率和极端气温变化率的对比分析,发现极端最低气温对气温变化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8.
积雪深度是积雪的重要结构参数,获取高精度雪深空间分布信息对于流域尺度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克兰河上游为研究区,利用C波段全极化GF-3数据及地面同步观测数据,根据VV与HH极化信号在积雪中折射率不同导致相位差异的原理,使用Maxwell-Garnett方程构建同极化相位差(co-pol arized phase difference,CPD)的正演模型,并基于CPD与雪深关系构建了雪深反演模型.通过对具有不同积雪条件的浅雪区与深雪区分别进行雪深反演,获得雪深空间分布信息.同时对反演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已有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假定研究区积雪各向异性介电常数恒定的理想情况下,CPD仅是雪深的函数,可用半经验的线性模型反演雪深,反演精度的高低与计算CPD过程中使用的滤波器的窗口大小有关,浅雪区的最优滤波窗口为59×59像元,反演精度R为0.83,RMSE为2.72 cm,深雪区的最优滤波窗口为33×33像元,反演精度R为0.54,RMSE为11.69 cm;②雪深反演误差与坡度显著相关,随着坡度的增加,雪深的反演误差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雪深反演不确定性受雪层变质程度、含水量及卫星入射角观测几何条件影响,反演方法对于干燥、雪层变质结晶程度低、均质的积雪及具有大入射角的SAR卫星有更好的适用性;③对比已有基于CPD模型的雪深反演方法,本文方法已经将反演所需要的参数减少为遥感获取的CPD数据,以及进行模型拟合的实测雪深数据,反演精度更高.研究表明CPD模型反演山区雪深空间分布是有效和可行的,研究成果为山区雪深遥感反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地形地貌特征复杂、观测站点分布稀疏不均匀的四川省为研究区,引入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和植被指数,采用顾及空间关系非平稳性的(混合)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mixed)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m)GWRK)进行月尺度平均气温插值方法及精度分析研究。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将(m)GWRK插值结果与基于全局回归的回归克里格(regression Kriging,RK)插值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K、GWRK、mGWRK回归关系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95、0.922、0.91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3℃、0.64℃、0.55℃,表明GWRK、mGWRK对目标变量的解释能力以及插值精度都优于RK;GWRK、mGWRK相对于RK对月平均气温插值的改进具有季节与地区差异,冬半年的改进大于夏半年,在地形地貌变化大的地区改进大于地形地貌变化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积雪SMMR微波遥感的评价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78—1987年OSL的可见光影像及地面台站积雪记录,评价了NASA的用微波亮温反演积雪深度的算式。还根据DEM资料,用GIS技术把中国西部分成高山、高原、低山、丘陵及盆地五个单元,分别求得各区域订正算式,并以此计算了中国西部1978—1987年各季的平均雪盖率与雪量及它们的年际变化,为本区积雪影响东亚气候研究,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类型,但全域山系脉络情况一直没有被全面而详细的梳理。本文研究利用DEM、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资料,从生态角度出发,由下至上地提取重庆市域范围内山体、山脉,形成全市山系脉络基础本底,对重庆市山系生态保护范围的划定及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水文分析模型,通过DEM数据,结合山地综合分类模型,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对山地进行定量化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以负地形洼地贡献区域作为山地相对高程的起算面,完全摆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解决了一直以来难以确定山地相对高度起算范围的难题;以负地形洼地深度作为山地相对高程是正确可行的,且能快速获取山地的相对高程;以山地表面积代替投影面积计算山地率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在DOM数据生产中,山地、高山地数据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高山地影像数据的特点,提出一种与山地、高山地数据相适应的处理方式。最后基于CIPS软件,按需求设计对应的软件处理流程,并使用满足实验要求的高山地影像数据,对这种方式加以实现和验证。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原山区正射影像特点,对影像普遍存在的色差过大、云雾、曝光不足、曝光过度、山体阴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hotoshop的标准参数化影像匀光匀色快速处理策略。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高原山区影像匀光匀色的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区土地评价的GIS空间分析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形地貌复杂、土层较薄、基岩裸露率较高的山区土地,需要提前进行适宜性评价,目前主要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但是处理过程繁杂,易出错。本研究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型生成器对分析过程进行模型化处理,对每个评价因子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处理流程建模,关联各个因子模型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可得出山区土地资源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上述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再结合大量地面调查,分析出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性有较高吻合度,验证了该GIS模型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而且较常规的方法数据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数据处理模型也可以共享。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地形改正的快速计算,对现代大地测量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那些地形复杂地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选出了一种适于此类地区地形改正计算的FFT算法,并给出了用于实际计算的数学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特大山区能够获得与双三次样条棱柱算法精度相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SketchUp软件快速高效的三维建模方法,直观便捷的三维观察方法再配合实地照片及Google Earth相关卫星图片,可以准确有效地模拟及再现山地场景。通过举例,探究了用SketchUp软件及ArcGIS3D分析模块对大面积山体进行快速建模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说明了对长白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监测的意义 ,论述了国家大地测量与区域监测网相结合的必要性。给出了利用已有国家 3期高精度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运动状况。该地区西部上世纪最后 5 0年垂直运动速率约为+2 .0mm/a ,后 2 0余年一般约为 +3.0mm/a。同时 ,对于未来国家高精度水准测量与区域监测的联接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就该地区开展大地测量综合技术监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山冰川多时相多角度遥感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多角度遥感影像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全域—局部"的阈值分割方法获取短时期内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的冰雪边界,结合地形信息和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太阳角度信息,联合消除山体阴影对冰川的遮挡,并以多期影像的最小冰雪边界作为最佳冰川边界。以托木尔峰西侧冰川为研究对象,采用2009—2010年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提取冰川信息。结果表明多角度遥感提取的冰川边界效果好,能有效地排除积雪与山体阴影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首次应用NOAA卫星的AVHRR资料提取天空云遮蔽信息。以多时次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平均值与相应月份的日照时数建立回归方程,解译哀牢山区日照场时空分布特征。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资料信息量多,并客观地反映在坡向、坡度、河谷、平坝等复杂地形及不同植被等综合影响下的光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山区光资源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