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绍令  陈肖柏 《冰川冻土》1995,17(2):184-188
据观测资料表明,达坂山地区是青海省境内降水最多的地区,公路垭口段降水量大,冷季降雪多,雪层较厚,稳定积雪时间长达180-200天,雪盖的保温作用占主导地位,加之局部小气候影响,使区内多年冻土下界海拔比邻近地区高约200M,年平均地温偏高,多年冻土层较薄,而且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犹他州Brigham市附近的采石场进行了地质雷达试验,确定25MHz,50MHz,100MHz,200MHz频率的最大穿透深度,发现该沉积地区环境(富含石英质的,厚倾斜砾石层)最适合作试验区。试验时,使用1000V的发射机,25MHz天线能探测到52m深,也可能达57m深地层,50、100、200MHz天线分别在47、37、28m深时信号大量损失,阻碍有效地探查地层界面,经250个不同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川西白玉-稻城地区花岗岩类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U-pb、Rb-Sr、40Ar/39Ar法测年资料,探讨了川西白玉-稻城地区花岗岩类的东岩带、中岩带、西岩带的形成时代。东带以200Ma为主,中带以80Ma为主,西带以220Ma为主,各方法所获年龄数据基本上可对比。  相似文献   

4.
铜陵地区深埋型岩溶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地区现代岩溶发育深度一般在200m以内,但在特殊地质块段存着埋藏深度更大的岩溶,它的存在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深埋矿床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该类岩溶按成因可分为岩浆侵入型,断裂构造型和古岩溶,本文就其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盆地实例分析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鸿彪  罗志立 《地学前缘》1995,2(4):231-237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  相似文献   

6.
现在,地球上已知的撞击构造大约有150个,尽管其中有小的带倾向性的实例。这些撞击构造的空间分布表明,它们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区,尤其是那些积极开展建筑撞击坑研究的地区。大多数已知的撞击构造其年龄小于200Ma,撞击构造年龄越大,地球上地质作用对撞击构造形态特征消除的机率越大。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分。基底深断裂对盆地的形成与盖层构造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惠敏  刘嘉麒 《岩石学报》1997,13(2):266-272
五大连池药用矿泥200目筛上样品主要由玄武质火山碎屑、石英、辉石以及其它少量晶屑组成,200目筛下样品由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石英、少量长石等多种粘土矿物组成。该矿泥应属于与本区多期火山喷发物源有关的表生泥质沉积。由于这种沉积矿泥有特殊成因,从而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分形理论来研究石油地质现象,是近年来地质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扼要介绍了分形和分维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并以四川地区为例,通过对川东、川西南、川南、川西北以及川中等地200个气藏的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气藏的体积分布很好地遵从幂律分布规律,一定区域内油气藏的体积分布是一种分形分布。本文对分形分布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初步预测油气藏数目及储量的方法。该项成果为油气藏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康滇地区灯影组二段成岩早期暴露及对铅锌矿化的影响朱创业,张寿庭,丁益民,沈军辉(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康滇地区、灯二段、成岩早期暴露、铅锌矿化上震旦统灯影组在康滇地区非常发育。根据岩性和生物组合特征,灯影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相似文献   

11.
积雪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和近地表的热状态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积雪对祁连山区黑河上游地区多年冻土热状态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迫切需要可靠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基于两个典型野外监测站点2012—2019年观测数据,分析积雪对表面能量平衡、5 cm地表热通量及活动层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约21 cm的积雪在秋冬季对活动层具有保温作用;2013—2018年,俄博岭(EB)和野牛沟(PT1)监测场,活动层厚度分别为61~86 cm和159~164 cm,平均活动层厚度分别为74.2 cm和162.1 cm。受积雪影响,相隔两年(2015—2017年)的活动层厚度变化达25 cm。定量分析了祁连山积雪对多年冻土热状态的影响,为未来祁连山相关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东北冻土区积雪深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在消融时又吸收热量降低地面温度,影响冻土发育,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微波遥感数据1979-2014年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冻土区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冻土区多年平均雪深为2.92 cm,年平均雪深最高值出现在岛状多年冻土区,最低值出现在季节冻土区。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变化以减少为主,占区域面积的39.77%,减少速率为0.07 cm·(10a)-1。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在1986年发生突变,开始出现减少的趋势,这与气温突变年份较为吻合。受地形和气温变化影响,年平均积雪深度减少的敏感区域主要发生在岛状多年冻土区。气温是影响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变化最主要的因素,降水量、风速、湿度、日照时数对积雪深度均有影响。季节冻土区积雪深度对气候的敏感性要大于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13.
The snow cover days were extracted out of the snow data on depth distribution from 1979 to 2016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humidity, sunlight and wind speed and other meteorological data,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days in northeast China region in the past 40 years, and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ic factors. It turned out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snow cover days were 93 d in northeast China region, having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rate was 0.6 d/10a, and the maximum average annual snow cover days appeared in 2013. Snow cover days in spring dominate the changes of the average snow days all year around. The snow cover days in northeast China region were affected by latitude, geography and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 which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ed in the Da Hinggan area. Precipitation, humidity and snow cover days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sunlight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matic elements and snow cover days is as follows: temperature>humidity>wind speed>sunlight>precipitation. 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elements on the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region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average annual snow cover days in northeast China region.  相似文献   

14.
刘章文  陈仁升  宋耀选 《冰川冻土》2014,36(6):1582-1590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寒区灌丛与积雪的相互关系成为寒区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 综述近几十年来寒区灌丛-积雪相互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寒区灌丛过去几十年来覆盖面积和生物量等呈现增加趋势, 灌丛的增加可截留积雪, 改变积雪重分布, 影响积雪消融过程; 积雪可增加灌丛区地温, 制约灌丛区融雪时空变化过程, 影响寒区灌丛的生理生态过程. 灌丛与积雪同为寒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作用使地面太阳辐射和地表水分分配过程复杂化, 从而间接地影响寒区冻土环境变化. 最后, 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寒区灌丛区积雪分布的精确估计; 灌丛-积雪-冻土连续体的研究; 耦合灌丛-积雪作用的寒区水文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刘洵  金鑫  柯长青 《冰川冻土》2014,36(3):500-507
IMS雪冰产品由多种光学与微波传感器数据融合而成,提供北半球每日无云的积雪范围,在积雪遥感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以气象站实测雪深数据为真值,检验了2009-2010年IMS雪冰产品在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北疆、东北、青藏高原地区每月、积雪季以及全年的误判率、漏判率和总体准确率,并分析了IMS雪冰产品的准确率与雪深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IMS雪冰产品的年总体准确率在三大积雪区均超过了92%,积雪季总体准确率均超过了88%,利用IMS雪冰产品监测积雪范围是可靠的. 然而,IMS雪冰产品精度具有区域差异性,北疆地区在1月和2月误判率偏高,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季有严重的漏判现象. IMS雪冰产品的准确率在东北地区和北疆地区随着雪深的增加而升高,当东北地区雪深超过6 cm,北疆地区超过13 cm时,准确率接近100%,但是,青藏高原地区两者基本没有关系. 通过在青藏高原地区与同时相的4景MODIS积雪产品对比分析发现,实际上IMS雪冰产品相对地高估了积雪面积,青藏高原地区漏判率高其原因是IMS对零碎积雪的识别能力不足并且气象站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6.
1961—2017年基于地面观测的新疆积雪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选取新疆89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 分析近60 a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及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以天山为界, 天山以北多于南部, 北疆北部和伊犁河谷最大达60 ~ 100 cm, 天山山区及天山北坡30 ~ 60 cm, 南疆大部地区不足20 cm; 新疆北部最大雪深多出现在1996年以后, 也是新疆气候由暖干转为暖湿的阶段。近60 a新疆区域尤其是北疆、 天山山区冬季最大积雪深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南疆略有增加; 89个气象站中87.6%呈增加趋势, 20个显著增加, 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地区。分析不同积雪深度出现的日数, 新疆区域、 北疆地区、 天山山区≤10 cm积雪约占积雪总日数的48% ~ 58%, 10 ~ 20 cm积雪占24% ~ 32%, 20 ~ 30 cm积雪占12% ~ 15%, >30 cm积雪约占5%左右; 南疆地区以≤5 cm积雪为主。新疆区域、 北疆地区以及天山山区积雪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 其中≤10 cm积雪日数减少, 尤其北疆显著减少, >20 cm积雪日数显著增加, 南疆变化不明显; 空间变化趋势分布基本与区域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7.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大尺度遥感积雪信息研究,可在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利用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安全保障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融合方法,将MOD10A2和MYD10A2数据进行融合去云处理,结合气象站点积雪数据评估去云后的积雪识别精度;提取积雪覆盖率(SCP)与积雪日数(SCD)信息,分析SCP与SCD年际、年内变化差异;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不同高程带下SCP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MOD10A2与MYD10A2融合去云处理,可有效去除云的干扰,准确提取亚洲中部干旱区积雪变化信息。(2)年内SCP最大值范围为55.7%~77.4%,最小值范围为1.6%~2.9%,融雪期SCP下降速率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总体SCP呈缓慢增加趋势。(3)总体SCD呈略微下降趋势,32.2%的区域呈下降趋势,30.9%的区域呈增加趋势,36.9%的区域保持稳定不变。(4)海拔1 000 m以下,SCP年内随季节变化呈U型,年际变化显著;1 000~4 000 m区域,SCP年内均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出V型,年际变化呈现出稳定性波动;6 000 m以上为永久性积雪,季节、时空变化差异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谷良雷  姚济敏  胡泽勇  赵林 《冰川冻土》2016,38(6):1482-1490
利用藏北高原位于季节冻土区的那曲BJ站和多年冻土区的唐古拉站2008年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两站点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那曲BJ站最大冻结深度可达1.5m左右;唐古拉站活动层最大融化深度超过了3.0m。两站的气温、比湿、降雨和积雪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降雨和比湿均是5-10月较大,其他时段较小;积雪均基本集中在1-3月和10-12月。各层土壤温度及日变幅、温度的月均值和月最高/低值及月较差、比湿的月均值和瞬时最大值、风速瞬时最大值均是那曲BJ站大于唐古拉站。那曲BJ站与唐古拉站的风速、气温、比湿的年平均值分别是4.73m·s-1、-1.34℃、3.96g·kg-1和4.02m·s-1、-5.80℃、3.25g·kg-1,年降雨量和积雪日数分别为590.50mm、114d和405.27mm、135d,两站5-10月的降雨量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96.20%和86.55%。两站在2月初和11月初由于较大降雪均出现了气温陡降的现象,最大积雪日均出现在11月,日最大积雪深度BJ站小于唐古拉站。典型晴天日,那曲BJ站在冬季而唐古拉站在冬春季节风速日变化明显;比湿日变化夏秋季节较冬春季节明显。  相似文献   

19.
青海204省道祁默段沿线多年冻土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踏勘、挖探、钻探和地温测试手段,对区间冻土的分布、上限、年平均地温、含水率及冻土地貌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 600 m以上地区;单一地貌形态下,冻土上限和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均呈近线性分布关系;受地形主控,积雪、蒸发、土体结构共同影响,相同海拔位置大冬树山北坡峡谷区冻土上限和年平均地温分别深和高于南坡缓坡区;地下含水量越高越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和保存,除影响冻土类型外,其在冻土边缘带是岛状冻土形成的主要因素;冻融草丘和冻融滑塌的发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冻土的基本特性。最后,针对区域冻土发育特征,探讨了204省道工程建设中冻土路基处理的应对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高山、 高原广泛分布着冻土和积雪, 春季融雪和冻土融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文过程.基于模块化的寒区水文建模环境CRHM, 根据流域水文过程特征和观测数据约束, 选取描述不同寒区子水文过程的模块构建寒区水文模型, 并基于长期观测的两个典型寒区小流域来验证模块化的寒区水文模型.在冰沟流域, 主要模拟雪的积累/消融、 雪的升华、 融雪下渗和融雪径流过程. 结果显示: 冰沟流域积雪升华占降雪量(145.5 cm)的48%, 其中风吹雪引起的升华损失量(35 cm)占积雪升华(69 cm)的一半, 风速和辐射引起的积雪升华是该地区积雪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 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可以再现春季积雪消融引起的径流过程.在左冒孔冻土流域, 主要模拟冻土下渗过程、 冻土坡面产流过程和土壤冻融对径流的影响. 结果显示: 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可以捕捉到春季主要的冻土融化径流过程.两个流域的验证结果揭示: 模块化的建模方法在搭建模型结构的时候减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未经率定的情况下, 具有在无资料和资料缺少地区模拟寒区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