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乌奴格吐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内蒙呼盟地区西旗达来东公社。该矿于1978年发现后,经过1979年的物化探异常验证和1980~1982年的矿床评价工作,积累了大量地质和物化探资料。本文仅对该区地质、地理和成矿成晕元素在不同景观条件下迁移富集规律加以初步总结,对矿区化探次生晕异常提出景观地球化学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2.
斑岩铜矿是许多国家的主要铜矿矿床类型,我国也在积极开展这一矿床的普查找矿工作.自1960至1972年12年中,国外发现40个大中型斑岩铜(钼)矿床,第三世界占22个.化探在找斑岩铜矿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普遍认为化探方法是找斑岩铜矿的一种基本手段.一、条件有利斑岩铜矿显著特点是比其他热液矿床规模大;埋藏较浅,常有铁帽或近地表的次生富集带出现,容矿岩体或围岩发生强烈破裂作用,裂隙发育,有利于水和氧的渗透及风化产物的  相似文献   

3.
斑岩铜钼矿床及其他斑岩型金属矿床(金、钨等),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屡有发现,并占有较大比重.这类矿床规模巨大,矿物分布均匀,开采成本低.其物质来源与侵入斑岩密切相关,斑岩铜矿通过次生富集作用可以形成次生硫化物-辉铜矿聚集体(帕森斯,1933).本文着重讨论普查、详查斑岩铜钼金等矿床的物化探方法,以期进一步扩大找矿效果. 斑岩铜钼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应用物化探方法普查斑岩矿床所依据的主要地质特征是:与斑岩矿床有关的构造、岩体、矿化蚀变带、矿石及其围岩间的各种物性和地球化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新疆新源县扎色勒库勒一带地质特征,根据物、化探成果及地质资料,预测了该区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钼矿是斑岩型铜钼矿床的一部分。根据找矿的成果,对该矿床的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做了总结,为在该区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上杭县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承涛  周美进 《福建地质》1994,13(3):151-158
罗卜岭异常区处于成矿有利部位,本文通过对该区的热液蚀变分带、岩石化学特征、包裹体特征等的初步研究以及对化探异常进行深部验证,认为罗卜岭异常区存在着斑岩型铜(钼)矿床,是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6.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成矿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玉龙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玉龙斑岩铜(钼)矿带是我国铜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区带之一.玉龙斑岩铜(钼)矿带位于三江印支褶皱系中部的字嘎断裂以西的燕山隆起区.成矿带内玉龙矿床的西北部地区,从玉龙(矿床)到恒星措(矿点)、再到夏日多(矿点),具有良好的铜(钼)矿找矿前景,两个明显的化探高值异常区分布在玉龙铜矿床和成矿带北段恒星措地区,两异常相连的方向线为NNE向,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一致,在三叠系中也有部分显示,反映出玉龙矿区外围和成矿带上进一步开展金矿地质找矿工作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青海东昆仑地区1∶50万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中,根据少量的采样点分析成果,快速掌握了该区Au及其他元素的矿化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化探次生晕逐级加密分解,在五龙沟地区圈定了1∶2.5万化探次生晕找矿靶区26处,证实了化探次生晕勘查技术方法是快速、有效、准确锁定最小勘查区范围的技术方法。对26处靶区大比例尺(1∶2 000)原生晕剖面定位,槽探工程控制揭露,坑、钻探工程走向和倾向追索控制,最终在五龙沟地区发现大型金矿床3处,中型金矿床3处,小型金矿床6处,累计金金属量近120t。进一步证实了化探次生晕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觅金效果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1964年1月在西安举行了冶金系统首届化探工作座谈会,我国进行金属化探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亦派人参加并作了报告.会上交流了历年来次生晕找矿、原生晕找矿以及化探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和所获得的地质效果.讨论和制定了原生晕、次生晕工作的几项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9.
纳日贡玛地区位于青海南部高寒山区,自21世纪初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该区斑岩型矿床找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了一系列铜钼矿床(点),而常规的物化探综合方法在找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区以纳日贡玛铜钼矿为典型矿床,在总结地质、物探、化探等特征指示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地质—物化探找矿勘查模型。该模型在外围找矿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圈定了12处找矿靶区,部分靶区经工程验证已发现斑岩型铜钼矿体,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东沟超大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汝阳东沟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巨型钼成矿带的中部;矿床的发现和探明,源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的导引.从1∶20万到1∶5万分散流地球化学的指示作用,到1∶1万次生晕地球化学的分布状态,揭示了东沟区域地球化学首先是富钼的;其各种比例尺的Mo元素异常均有清楚显示,尤其是1∶1万次生晕Mo异常更是中、小比例尺地球化学异常的再现和加强.因此说,钼的找矿意义就是地球化学找矿的手段的选择和方法的应用.在强度上,1∶1万次生晕10×10-6的异常可界定为矿致异常,这不仅是东沟,也是从其他几个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次生晕异常的找矿标志方面得到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11.
以辽南卧龙泉地区化探次生晕样品为基本数据,论述了因子分析在化探次生晕异常靶区优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斑岩铜矿床的基本地质概念,国外若干著作中作过阐述.依据斑岩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斑岩铜矿床的定义是:斑岩铜矿是与中一酸性斑岩体侵位有关,具钾、硅、氢蚀变矿物晕和铜、钼、银、铅锌、硫地球化学晕的岩浆期后高 中温热液细脉侵染状硫化铜矿床.国内外一些研究者提出过斑岩铜矿床多式多样的分类方案.斑岩铜矿床地质研究表明,决定矿床有用金属元素组合、蚀变 矿化类型和矿化富集部位,造成矿床特征上差别的首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麓山店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均为隐伏矿床,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查明地球化学晕指示元素为金、银、铜、铜、锌、钨、锡、钼、砷、锑、铋,结合地球化学异常选定勘查靶区;综合研究元素组合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及各元素的叠合情况,判断是否为矿致异常及矿体赋存部位。实践证明,运用地球化学方法预测隐伏铜钼矿床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找矿方法,采用地球化学资料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可有效地判断地质体的含矿性,确定有利的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两江铜矿区,原来只是一个矿点,1972年以来,我们与地质相配合,在区内开展系统的化探找矿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勘探结果表明,该区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铜矿区.本区化探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天窗"内寒武系地层出露区进行浅部找矿;第二阶段,在"天窗"周围泥盆系地层分布区寻找原岩覆盖下的深部盲矿体.区内化探已详查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投入方法为次生晕及原生晕法.次生晕采样网度为100×20米,采样层位为残坡积土B层.原生晕法是在获得次生异常的区段进行,测线间隔不等,一般为20米至100余米.点距一般为10米,遇断裂则加密至5~2米.分析元素,除氟、碘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外(氟、碘元素应用于第二阶段),其余用化学简易分析和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两岸金、铜、钼成矿作用特点、分布和研究程度.提出了金、铜、钼最具找矿远景的工业类型矿床:斑岩型金(-铜)或含金斑岩型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及金-碲矿床;微细浸染型金-硫化物-石英矿床;斑岩型铜、铜钼矿床.此外,对今后区域普查找矿和成矿预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矿区早在一九五八到六一年曾投入勘探工作,初步查明几处具有中、小规模的铜钼矿床.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磁法和化探次生晕测量工作.为了对矿床远景作出评价,一九七三年又重新投入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工作.两年来,我们在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号召的指引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鞍钢宪法”,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找矿,与地质工作紧密配合,发挥了物化探应有的作用.工作结果获得了矿致异常,其平面范围约为前人已  相似文献   

17.
斑岩铜矿与斑岩钼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铜矿和斑岩钼矿在其总储量和金属产量上分别居铜、钼各类型矿床之冠.由于经济上的巨大意义,近三十多年来对斑岩铜、钼矿床,特别是斑岩铜矿床的勘探和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居各类金属矿床领先地位.大量资料表明,斑岩铜矿和斑岩钼矿床形成一个极为密切的矿床系列,它们分属这个系列的端员,两者之间则是它们的过渡类型.这个系列是:斑岩铜矿(不含钼,如埃耳阿布拉、布干维尔;铜矿峪、中沙溪等矿床)→斑岩铜钼矿(铜大于钼,如宾厄姆、丘基卡玛塔,埃耳萨尔瓦多;朱砂红、富家坞、玉龙等矿床)→斑岩钼铜矿(钼大于铜,如矿物园,马厂菁等矿床)→斑岩钼矿床(不含铜,如奎斯塔、亨德逊、克莱梅克斯,前撮落、金堆城、南泥湖、赤路等矿床).  相似文献   

18.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的超大型矿床,主要由角岩型铜钼矿体、斑岩型钼铜矿体以及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构成.根据矿物组合与脉体穿插关系,将角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中各类热液脉体分为成矿早阶段A脉、转换阶段B脉以及成矿晚阶段D脉.A脉包括具有钾长石蚀变晕的石英脉、石英+钾长石±黄铜矿±辉钼矿脉、石英+黑云母脉、黑云母+...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东昆仑下得波利铜钼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得波利铜钼矿地处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矿区位于诺木洪乡镇西南约80 km处.该区的地质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青海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2009年在化探异常查证过程中发现了该矿,实现了东昆仑成矿带斑岩型找矿的重大突破.本区以往的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前人有对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做了研究,但笔者在野外调研过程中发现,下得波利铜钼矿床的铜钼矿化也有发生在矿区破碎花岗岩中,相关研究较少,笔者详细地研究了花岗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以期探讨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内岩浆岩的形成环境及矿床成因问题,为本区进一步寻找斑岩型矿床以及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东秦岭大别山段斑岩型钼(钨、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秦岭大别山段矿化中酸性小岩体集中分布在东秦岭钼(钨、铜)矿带东段,呈带状沿深大断裂两侧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已发现主要钼矿床属斑岩型,成因多与中生代中酸性花岗质斑岩有关.根据斑岩型钼(钨、铜)矿床地质特征,通过控岩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矿石物质组份及其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把东秦岭大别山段斑岩钼(鸽、铜)矿划分为浅成-超浅成斑岩钼(铜)矿床,中-深成斑岩-夕卡岩钼(钨、铜)矿床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