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鉴于现代生物沉积构造主要是通过兰绿藻捕获,粘合沉积物,以及它的碳酸盐沉淀活动形成的,而且在形态方面,这种构造类似于称为迭层石的古代沉积构造,所以,兰绿藻与碳酸盐沉积物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迭层石最先是出现在约35亿年前的太古代,后来,在前寒武纪,特别是在23—6亿年前,这些迭层石有了明显的增殖。与某些迭层石共生的是一些被解释为兰绿藻和细菌的保存完好的化石微体生物,因此,集中研究现代和古代迭层石及其生物构成,对于了解兰绿藻的系统发育史和演化,它们的生态学以及它们在钙质沉积和生物沉积构造的形成中的作用。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前言迭层石是由藻类和光合细菌构成的有机沉积构造。迭层石化石从太古代到现代一直都存在,但是只对元古界,特别是中、晚元古界地层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对迭层石的研究,从Steel 1825年发表的第一篇有关迭层石的文章开始,已有150年的历史了,从Matthew在1890年出版的第一本描述前寒武纪迭层石的书"Archaezoon acadiense"(Matthew 1890a.P40)开始也有近90年的历史了。回顾研究迭层石的历史,从研究  相似文献   

3.
前言许多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家都在探讨利用古生物学方法进行区域和洲际地层对比的可能性。迭层石是非常丰富的前寒武纪化石,但是,在迭层石的成因模式还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就作为指示化石是有疑问的(例如,克劳德,1942)。洛根等人(1964)在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Shark Bay)发现一种很好的与前寒武纪柱状迭层石相似的现代类似物,但是,这与前寒武纪非常丰富的种类很多的复杂分叉迭层石形(form)是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4.
引言自化石记录中承认迭层石以来,迭层石在生物地层上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早期的研究者,例如霍尔(Hall,1883)、沃尔科特(Walcott,1914)和芬顿兄弟(Fentons),使用双重命名法来记述迭层石,并出版了古生物资料。早期的研究,例如沃尔科特对于迭层石中保存藻类化石的研究,布莱克(Black,1933)对巴哈马斯(Bahamas)地区现代藻层(mats)的研究,都证明了藻类在造成有机沉积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布莱克强  相似文献   

5.
近五十多年来,由于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大量特殊的早期生命活动遗迹,从而扩大了建立于显生宙的化石概念,使那些与生物活动有关但并非石化生物遗体的生物遗迹也被认为是化石。实际上,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化石,绝大部分属于被扩大化石概念的范畴中的化石。它们不仅包括原始生物的印模、活动痕迹、沉积构造和改变了成分的构造上保存个体,而且还包括原始生物分解产物的化学分子遗物。作为与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密切有关的,则是大家熟悉的迭石和疑源类化石。就疑源类化石来讲,具有明  相似文献   

6.
一、上前寒武系沉积岩的生物地层对比在巴西上前寒武系地层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在巴西的前寒武系地层中,目前已知有迭层石产地达15处以上,而微化石及可能的微化石的产地也有十余处,还有无烟煤和可疑化石。从1971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帮布威群(Bambaui)中首次发现清楚的迭层石(Conophyton)以来,就采用现代技术来研究迭层石的生物地层。从那以后,在巴西的东南部帮布威群及与其相当的网申吉(Acungui)群及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古老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在印度半岛和埃斯特拉(Extra)半岛广泛分布有前寒武纪迭层石(Valdiya,1969;Schnitzer,1971)。虽然这些生物沉积构造已用来作印度各前寒武纪沉积盆地的地层对比,但对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几乎没有讨论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印度中部恰特斯甘(Chattisgarh)盆地晚前寒武纪沉积物中极其发育的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作一点介绍。有关该区的地层和地质特征,达特(Dutt,1963)和施尼特(Schnitzer,1971)已作过讨论。这些沉积物中的迭层石  相似文献   

8.
前言除研究后生动物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详细研究燧石中保存的微有机物,其次是研究迭层石,以及迭层石在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上的应用。少数研究者探讨了迭层石纹层中的微化石和迭层石本身的关系。一个主要问题是大部分迭层石是作为含少量与堆积层相一致的微有机物的碳酸盐保存下来的(见格伯林1974,关于主要兰绿藻群中微构造的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迭层石纹层内保存的细胞残余物的许多令人相信的证据,出现在德兰士瓦白云岩(麦格雷戈等,1974;纳吉,1974)、冈弗林含铁建造[巴洪和泰勒,1965;克劳德,1965;里卡利(Licari)  相似文献   

9.
引言在描述迭层石的许多资料中,都探索从现代迭层石及其类似物发展起来的模式在古代迭层石的应用。然而,现代的迭层石不可能是古老迭层石的重现。因此,现在已知的古代迭层石有些特征与现代迭层石并不一致:①柱状迭层石的复杂分支型式如 LinellaKrylov 和 Jacutophyton Shapovalova;②锥—柱状迭层石直径可达10米;③迭层石岩礁厚达数十米,生物层可追索到数十公里;④在古植宙(Paleophytic)期,迭层石分布广泛,产出丰富。不过,对现代迭层石和它的类似物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  相似文献   

10.
均一石以隐晶质岩性、无纹层与凝块结构发育为特征,与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并列为典型的微生物岩。然而,由于均一石在1995年命名以来很少在地层记录中得到识别和描述,并且缺乏现代实例的类比物,使得关于均一石的报道极具研究价值。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均一石沉积组构与形成环境特征,系统性地针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芙蓉统长山组均一石生物丘进行研究。芙蓉统长山组从下部陆棚相钙质泥岩向上变浅至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组成了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层序。三级层序顶部的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层,代表强迫型海退过程沉积,其内部发育一系列米级均一石生物丘。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生物丘主体为致密泥晶及少量微量晶组成,其中可见到附枝菌(Epiphyton)、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微生物化石。这些钙化微生物(蓝细菌)化石的出现,代表了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证据,同时间接的说明均一石生物丘形成于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的钙化作用过程之中。同时,生物丘内还局部集中发育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机制。因此,河北涞源长山组顶部的均一石生物丘,尽管泥晶和微亮晶是其基本构成,但是各种钙化蓝细菌化石以及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局部出现表明了在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中复杂的微生物活动信号,成为了解生物丘形成机制、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1.
辽西义县组蝾螈类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西葫芦岛市附近的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1处新的蝾螈化石点。新台门一带出露的湖相沉积地层主要是一套灰绿色安山岩与紫色泥质粉沙岩的互层。该层中除了产蝾螈化石外,还有诸如Ephemeropsis,Eosestheria,Liaoningocladus等其他动植物化石。过去发现的Liaoxitriton化石点是在同一地区比新化石层稍高的层位中发现的。该类蝾螈化石曾报道产于早白垩世的九佛堂组,但是新近的野外调查表明,该化石点所在层位也属义县组。  相似文献   

12.
丘尔群(Chuar)出露于科罗拉多河的支流峡谷中,范围是长24公里,宽6公里。在东部,丘尔群与古生代地层成断层(孤山断层)接触;在西部,古生代地层不整合覆于丘尔群之上。丘尔群厚2013米,分成三个组和七个段。下部二个组,即加勒洛斯组(Galeros)和克瓦贡特组(Kwagunt),主要是泥质岩,带有少量薄的石灰岩层;上部为六十英里组,主要是角砾岩。有三个存在迭层石的岩层,其中一层是生物岩礁,迭层石的形态属主要是:Inzeria,Baicalia,和Boxonia,表明是晚里菲的沉积。在克瓦贡特组的顶部,发现了大的浮游生物化石Chnaria,丘尔群可能比亚利桑那州的其它前寒武纪地层要晚,它与加利福尼亚东部的寒武系下部地层是同时代的,与科迪勒拉北部的文德米尔(Windermere)组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3.
曹瑞骥 《地质论评》1966,24(1):53-56
震旦纪藻类化石的研究对震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藻类化石多数组成迭层石,分布在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和页岩中。迭层石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有柱形,圆锥形,椭球形,板形等。它们大部分是由许多向上凸起的基本层理重迭而成的(图1图版I.1)。基本层理则  相似文献   

14.
引言随着西澳大利亚瓦拉沃纳群硅质岩中小球状和丝状微化石及选层石的发现,可以确信生命的历史可追溯到35亿年以前。真核生物的出现可能早于15亿年,但是直到大约13亿年以前尚未找到确切的标本。后生动物大约在6.8至5.7亿年期间出现,宣告进入了显生宙时代。在最早期的生命历史中伴随着由前生物有机化合物所洪给的、可能是异养的最早生物的发展导致生物演化上的转折点。自养生物[造甲基(Methanogens)和光合自养厌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显生宙的几个叠层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显生宙的叠层石类(包括核形石、花纹石和层纹石)目前报道还很少.其形态特征、演化规律及地层意义等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是对发现于新疆境内的一些显生宙的叠层石类作一初步研究和报道.新疆显生宙叠层石类在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中均有发现,且种类较多.其中,  相似文献   

16.
引言最近几年,全世界对研究前寒武纪生命的兴趣和活动都有明显的增加。朝着解决早期生物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那些事件的性质和时间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肖夫,1970、1975;克劳德,1976的最近评论)。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前寒武纪微生物群(主要是保存在藻一纹层状迭层石沉积物中的兰藻,是在藻一纹层状迭层石(沉积物沉积  相似文献   

17.
众所用知,在文献中大量地描述了被称之为硅化的微型有机物,发现于古代沉积中。主要见于美国、澳大利亚、非洲、苏联各地以及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沉积中。对于显生宙沉积物的硅质微化石则报道较少。通过对硅化藻及其它有机结构的人工硅化试验,获得了和古代微化石极相似的形成物。  相似文献   

18.
1:25万松西幅、温泉幅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地层方面,共确定组级地层单位27个,段级地层单位9个、非正式地层单位2个,绝大多数地层化石丰富,时代依据可靠;在拉竹龙组采获大量早中泥盆世珊瑚、腕足化石,且拉竹龙组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和志留系之上;发现了几个重要的不整合界面;在三岔口西部发现丰富的早奥陶世化石,建立了三岔口组,是羌塘地区目前有化石控制的最低层位;在龙木错北新发现志留纪地层;在测区中西部起用了中侏罗统龙山组;发现了大量新近系松西组安山质火山岩沉积盆地;在舒木营地一龙木错一多梁山一带发现3个古近纪陆相地层蚂蟥山组;在拉竹龙组中发现规模较大的珊瑚礁体,可细分出礁基、礁格架、礁前塌积角砾及礁间相沉积;在喀喇昆仑地层区发现台地相的石炭-二叠纪地层;在上石炭统擦蒙组中发现冰川坠石沉积。岩石方面,在羌塘北部首次发现碱性花岗岩类;详细调查了古生代辉绿玢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大量古近纪安山质火山岩。构造方面,识别出3期褶皱,发现间隔状分布的南北向构造带,对龙木错-双湖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南北向断裂的研究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9.
南澳大利亚晚元古代沉积剖面是世界晚前寒武纪较好的标准剖面之一。该剖面岩性较为多样,厚度巨大,出露良好,研究程度高,有同位索年龄资料并含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藻类、迭层石、藻灰结核、大量无骨骼动物印痕及活动遗迹。自从1960年A.和提出把南澳大利亚晚前寒武纪沉积上部划分为国际地层表中一个独立地层单位—埃迪卡拉系后,对其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文是根据对剖面及其中所含藻类化石和结构的研究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地论述这些剖面的地层研究现状并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地层方面,共确定组级地层单位2 7个,段级地层单位9个、非正式地层单位2个,绝大多数地层化石丰富,时代依据可靠;在拉竹龙组采获大量早中泥盆世珊瑚、腕足化石,且拉竹龙组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和志留系之上;发现了几个重要的不整合界面;在三岔口西部发现丰富的早奥陶世化石,建立了三岔口组,是羌塘地区目前有化石控制的最低层位;在龙木错北新发现志留纪地层;在测区中西部起用了中侏罗统龙山组;发现了大量新近系松西组安山质火山岩沉积盆地;在舒木营地—龙木错—多梁山一带发现3个古近纪陆相地层蚂蟥山组;在拉竹龙组中发现规模较大的珊瑚礁体,可细分出礁基、礁格架、礁前塌积角砾及礁间相沉积;在喀喇昆仑地层区发现台地相的石炭—二叠纪地层;在上石炭统擦蒙组中发现冰川坠石沉积。岩石方面,在羌塘北部首次发现碱性花岗岩类;详细调查了古生代辉绿玢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大量古近纪安山质火山岩。构造方面,识别出3期褶皱,发现间隔状分布的南北向构造带,对龙木错双湖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南北向断裂的研究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