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浅层地震作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其勘探效果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激发、接收因素、采集参数以及处理方法等,因此需要根据地质任务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选取.笔者以济南地下空间探测项目为例,探讨提高浅层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的资料建立合理的地震地质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地震采集参数波动方程正演...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6,(2)
地下流体观测是地震监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作。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通常为承压单井,需要通过单井试验确定观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在湖北省武汉和黄梅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分别进行了非稳定流水位恢复试验和微水试验,确定了观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鉴于渗透系数K反映了含水岩层的物理状态,建议将其动态变化纳入地震地下流体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国城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理论多针对地上建筑物,而对地下空间的地震安全性研究较为薄弱,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活断层是诱发地震、导致建筑物破坏的的直接因素。考虑到空间关系上,地下空间与断层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相交或相离。因此,本文将地下空间分为两类:与断层相交的地下空间称为跨断层地下空间,远离断层的地下空间称为远离断层地下空间。本文尝试将断裂带同震地表破裂、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烈度等地表地震安全性评价考量的要素与地下空间埋藏深度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震害统计的地下空间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最后,本文选取地下空间利用需求较高的深圳和北京地区为实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地下热水开采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安地区的地下热水资料和陕西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安地区地下热水开采和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地下热水的开采造成此区域地震震中分布趋向于集中在长安—临潼断裂的两端,而地下热水开采区—西安城郊区的地震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从汶川地震探讨隐爆与成矿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光河 《岩石学报》2017,33(2):326-338
关于地震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研究表明,汶川地震是一个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隐爆过程。通过进一步对比国外地震的研究结果推测,地震的隐爆动力机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地下流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然后通过对比斑岩矿床的成矿机制说明地震是一个压力温度释放过程,可以满足斑岩型矿床成矿的压力、温度、酸碱度等变化要素。本次地震富集了磷、硫、铁、锰等元素。这说明地震是一种由断裂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隐爆和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6.
地下煤层气化的燃烧范围,气化燃烧热力影响边界、形态、方向,气化区冒落带的发展高度及气化煤层裂隙发育程度,是开展煤炭地下气化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煤炭地下气化工程试验区地震地质情况,从地震响应入手,在分析煤炭地下气化后地震波场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结合全三维地震属性解释技术,高精度识别煤炭地下气化燃烧范围、气化热力影响边界的方法。实际勘探成果表明,本方法地震成像清晰,预测精度高,与钻探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当前地下工程地震稳定性分析中对地震响应规律研究较多,而对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则明显不足。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地震动输入机制进行了一定的讨论。首先提出将分析中所涉及的地震动分为指定的实测强震记录、优选的实测强震记录、人工地震波3类,分别讨论了每种地震动的选取方法,形成了一套实用性较强的选取流程。随后提出了对设计地震动基准面(点)的建议,并研究了基于基准面(点)的人工边界输入地震动量值的确定方法,形成了适用于高山峡谷地形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方法。将上述地震波的合理选取方法和高山峡谷地形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的输入方法相组合,最终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高山峡谷地形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的输入机制。最后以白鹤滩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为工程实例,对本文提出的地震动合理选取方法和高山峡谷地形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的输入方法进行了工程应用,表明本文的方法为工程抗震设防分析提供了优质的地震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地壳表面板块运动试验中,地球科学家们一直沿用刚性板块的特定假设,这种假设对板内的近似研究,其结果并不太坏,并且已成功地预测了地震空区的一些板缘地震,直到今天,澳大利亚和其它大陆地区发生的板内地震证实了连续的板内块变形自地质年代以来就始终进行着,变形速率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截断墙法降低地下结构地震液化上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华北  宋二祥 《岩土力学》2006,27(7):1049-1055
位于饱和可液化土中的地下结构在地震激励下会由于土层液化而上浮,从而对结构造成严重破坏,设置截断墙是减少这种破坏的有效措施,在国外已经得到成功应用。但是,截断墙减小地下结构地震液化上浮的工作机理尚不明了,其设计参数的影响亦亟待进一步研究。采用以动力两相体有限元法,分析了钢板桩截断墙在不同地震强度激励下降低地下结构地震液化浮的效果,探讨了其工作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截断墙对降低地下结构地震液化上浮有明显效果。同时,通过对地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土体变形、应力路径、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发现,截断墙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可液化土的变形和流动。虽然,在较弱地震激励下截断墙可以抑制超静孔隙水压的上升,但在较强地震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不减反增,通过分析解释了这种矛盾。同时还分析了钢板桩的水平位置、嵌入下卧非液化土层深度与地下结构搭接长度等设计参数对降低地下结构上浮影响,为钢板桩截断墙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礁型气藏(井)是四川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然而,这些礁型气井都是在钻探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就向地质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利用地震资料发现地下生物礁,并指导钻探?本文拟从沉积相的角度出发,探讨所发现的地震异常体的性质、类型以及与生物礁的关系,进而指出有利的礁型气藏(井)的勘探类型及地区。地震异常体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1.
鉴于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从1900年以来尽管各种级别的地震数目各年保持稳定,但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却呈现非线性增长;不仅地震灾害如此,其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人们关注的大地震,其发生的地点却总是出乎地震科学家的意料,如美国的北岭地震等,这无疑对地震科学家来说是非常严酷的挑战.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十万年以前,但对于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也即对活动构造运动至今仍了解不多.除了现有的一些研究技术精度明显不够、重要和关键地区积累的数据资料尚不充裕外,缺乏一个能够把各学科的大量资料综合在一起的概念框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们在对地球自然规律有更多了解的同时,转而关注减灾问题,并开始充分利用地球信息获取及应用等研究成果.因此,以"活动构造"为核心,从地球系统角度出发,探讨早期构造和近期构造如何区分,以及活动构造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关系问题,成为香山科学会议第167次学术讨论会(2001年8月20~22日)上与会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深度衰减效应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玉敏  盛谦  朱泽奇  张占荣 《岩土力学》2010,31(10):3197-3202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深度衰减效应,合成了一组人工地震动,使用ABAQUS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强震动力时程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地震波能较好地模拟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响应,深度衰减对地震响应结果有明显影响,不同频谱的地震波相对位移-时程差距较大,但频谱参数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水文地质学是地震流体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流体地质学是地震水文地质学的重要推广,因为与地震紧密相关的不只是地下水,还有地下气体、石油等其他地下流体。鉴于流体地质学这一术语还不够普及,姑且用地震水文地质学作为学科名称。 在地震发生的深度内,尤其是在地壳内,固体与流体并存,其间存在着力学和物理化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在固体地壳受力、变形、破裂过程中,通过岩、土、水、气间的能量传递、物质交换和信息变换,地下流体的某些物理参数和化学组分会有灵敏的反应。地壳深部信息还能比较迅速地通过地下流体传递到浅部来。  相似文献   

14.
地下结构地震破坏静-动力耦合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苏  路德春  杜修力 《岩土力学》2012,33(11):3483-3488
地下结构地震破坏过程模拟是研究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人工边界条件设置将围岩土体的自重应力作为动力响应模拟的初始状态,实现了地下结构地震响应静-动力耦合数值模拟。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将极限剪应变作为破坏标准,采用生死单元法模拟了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过程,通过结构埋深考虑了初始地应力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存在一个最不利埋深,即最容易地震破坏的埋深,当结构的埋深超过最不利埋深时,结构的极限抗震能力增强,若结构产生地震破坏,则结构埋深越深即初始地应力越高其破坏程度也越强。  相似文献   

15.
崔臻  盛谦  宋艳华  魏倩 《岩土力学》2012,33(12):3760-3766
在证明随机响应的统计参数可以用传递函数进行直接表达的前提下,将传递函数引入地下洞室群随机地震响应研究中,对白鹤滩水电工程13#机组剖面地下洞群进行了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并对之进行了地震动力可靠度的探讨。结果表明:较之常规方法,基于传递函数的方法除可得到洞室群的随机地震响应以外,还可同时得到洞室群的地震响应频谱特性,并可以直接利用传递函数得到确定性地震动输入下洞室群的响应值进行验证,显示对问题的研究具有更加深刻的优势;将所得到的随机地震响应结果与基于传递函数的确定性估算结果,与实际时程计算得到的确定性结果比较,吻合良好;首次采用超越破坏理论对地下洞室群进行地震动力可靠度分析的可行性,为地下工程抗震可靠度计算中如何以动力方式考虑地震荷载的随机性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对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对甘肃省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笔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发生在四川省江油市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此次成功的地震预测实践为甘肃省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科学依据,为减轻地震灾害和稳定被地震扰乱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地震预报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从中笔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尚未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种简单的岩体地下洞室地震安全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出了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的概念,以合理反映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的动应力集中程度,并将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作为洞室地震响应的关键特征来衡量洞室地震响应的大小。应用显示有限差分法,讨论了地震动加速度幅值、洞室埋深、围岩岩体级别、衬砌混凝土厚度、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与这5个因素均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有(无)衬砌支护结构两种情况的地震安全评价公式,提出了岩体地下洞室的地震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提出的评价方法,分别对唐山余震地震作用下溪洛渡水电站超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所得结果与Dowding-Rozen及Sharma-Judd的评价方法结果一致。分析还表明,文中提出的岩体地下工程的地震安全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杨继华  盛谦  朱泽奇  冷先伦 《岩土力学》2012,33(7):2127-2132
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引入地下岩体洞室群地震响应分析中。以输入的地震加速度作为加、卸载,以洞室围岩的加速度作为响应,合理地确定了加、卸载响应区段。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了白鹤滩水电站13号机组剖面数值分析模型,选用汶川地震波进行动力时程计算,探讨地下岩体洞室群的地震动力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00年超越概率2%的地震作用下,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响应比峰值范围在4.05~11.52之间;结合应力及位移分析,主厂房拱顶及层间错动带C4在尾调室上游边墙出露部位的围岩均进入了非线性变形状态,但响应比在整个时程中并没有趋于无穷大,围岩没有发生失稳破坏;错动带两侧的围岩产生了一定的相对位移,会对尾调室的边墙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方法可应用于一般地下岩体结构的地震稳定性分析中。  相似文献   

19.
用于输水、输气及输油等长大地下管线在地震中易发生破坏,且对灾后紧急救援、能源输送等救灾和重建工作影响极大。对于诱发地下长大管线破坏的因素而言,非一致场地波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今这一问题已引发众多研究,但受试验设备限制,少有研究者开展非一致激励下管线响应的试验研究。针对长大地下管线受地震波的影响效应,利用独立控制的双台面大型振动台试验设备研究了三维非一致地震激励作用下地下管线的响应,探讨了管线的加速度、应变以及位移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深埋地下管线的存在对管线周围土体和地表的地震响应影响程度不同;在一致和非一致地震激励下,管线的弯曲应变峰值区别较大;规范设计时弱化甚至忽略管线弯曲应变,这种做法难以解释管线弯折破坏。  相似文献   

20.
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受地下岩体条件影响,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传统方法得到的地震影响场难以满足城市和重大工程抗震的要求,因此,地震影响场的不确定性校正是城市和工程抗震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对地下岩体裂缝分布的数值模拟,得到基岩裂缝和地下能量等指标的分布。进而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确定基岩裂缝、能量、位移等指标的分布与地震影响系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基岩条件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得到地震影响系数计算模型。计算了唐山市地震影响场,分析了计算结果,并对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