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曹胜军 《地下水》2018,(5):246-246,249
水库信息作为防汛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报送率一直低下,错报、迟报较多,如何有效提高水库信息报送率、降低错迟报信息成为水库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编制水库信息质量考核系统,基本实现了水库报汛质量考核全过程的自动化,结合行政手段有效解决了水库信息报送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差距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信息服务提供者、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方式。笔者结合这四要素,对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强化地矿信息工作,要树立新观念,加强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建设,把信息资源作为主业,把信息资源开发作为重点,重视信息服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前岩芯信息表述尚没有统一的格式,严重阻碍了岩芯信息资源的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提高岩芯信息利用率,方便用户和其他软件共享岩芯信息,必须规范其组织、存储和交换数据格式,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实现手段通过软件自动保存、解析岩芯信息。文章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技术标准,创建了岩芯信息元数据标准,应用XML技术生成与元数据标准对应的XSD文件,并在应用程序中成功使用,当用户交互岩芯信息时,生成符合XSD格式要求的XML数据文件传送信息,不同用户可以正确解析岩芯信息。通过应用岩芯信息元数据标准,规范了数字化岩芯信息组织、存储和交换,采用XML技术由软件自动实现,大大提高了用户工作效率,方便了岩芯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了岩芯信息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质》2010,(1):10-10
济南市共计137篇。其中市局论文8篇,信息1篇;槐荫分局论文9篇,信息56篇;历城分局论文1篇,信息10篇;长清分局论文2篇,信息21篇;高新区分局论文1篇;章丘论文3篇;平阴论文4篇,信息16篇;济阳论文1篇,信息3篇;商河信息1篇。  相似文献   

6.
典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管理信息平台,是典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工作信息化的基础,结合了矿山信息,监测仪器信息,监测数据信息等大量信息载体.本文利用成熟的数据库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结合项目本身的工作需要,数据库设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并探讨了典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库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基本要素及其表达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遥感军事地质图编制的理论基础和编图方法,从陆域军事活动对遥感地质信息的需求分析入手,分析军事活动类型与地质要素间关系,总结出支撑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的遥感地质信息,提出构成该地质图的基本要素; 根据图件要求和军事价值,分析了它们的表达方式,给出图件表达形式。研究结果表明: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包括“军事工程背景”、“军事资源”、“军事通行与定位信息”、“军事目标”等4 类基本军事要素信息,它们以基础地质信息、矿产资源信息、土地覆被信息等7 大信息为基础; 可以通过专业信息转化、挖掘、标注等3 类方法获取该地质图所需的基本信息,从而实现遥感地质专业信息的简单化、通俗化和实用化军事应用。  相似文献   

8.
桂西-滇东南是植被高覆盖区域,地质遥感信息相对于地表覆盖(植被)信息而言相对较弱.有效消除地表覆盖信息、突出地质遥感信息是遥感地质专题信息提取的瓶颈之一.本文运用K-L变换提取代表地质构造信息的成分波段,有效滤去地表覆盖信息;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定向检测和环形滤波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阈值设置,提取地质构造的遥感专题信息,从而达到实现计算机自动提取地质构造信息的目的.经过野外实地验证,结果表明:地质构造信息提取精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小的地质构造信息也能有效提取;但是环形地质构造信息没有有效提取,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仍有较小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昌功 《地质通报》2009,28(203):378-383
中国信息研究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方式的信息服务系统。中国国情决定了信息研究是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信息工作的一大特点。中国地矿信息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信息研究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职能,必须有自己的理论认识作为指导,这种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新形势下,中国信息研究工作正在由“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这对信息研究工作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断裂和裂缝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详细剖析断裂和裂缝组成和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 计算了贝尔断陷T5和T2两层构造图上断裂信息维和10口井布达特群岩心裂缝信息维, 分析了影响断裂和裂缝信息维的因素, 达到了从断裂信息维去预测裂缝分布的目的.影响断裂和裂缝信息维的因素包括密度、延伸长度、断层性质以及岩性, 但从根本上讲断层性质及岩性对信息维影响体现在断裂的密度上, 因此信息维应该是断裂发育程度的度量, 利用断裂信息维与裂缝信息维关系、裂缝信息维与裂缝密度关系预测裂缝的分布, 有利的裂缝发育带有3个区域, 与现今见油气井分布吻合.   相似文献   

11.
雷锋  孟华 《四川地质学报》2002,22(Z1):29-30
介绍了组合钢支撑技术在石棉镇龙电站隧洞塌方中的应用情况,同时探索出了该项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断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将地质力学中构造体系的复合及构造演化应用到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去, 分析了各种力学性质的单一式断层、归并复合式断层以及断层交会等的特点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并通过厦门海底隧道现场实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 断层交会和断层归并复合很容易引起围岩失稳, 断层的其他要素如风化程度、断层走向与隧道中线走向的夹角对围岩稳定性影响也很大。研究为隧道施工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二郎山是由成都至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大山隘卡。通过水文地质勘探、流量测并与脉冲试验等方法,查明了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取得了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预计了隧道开挖时的总涌水量及其涌水量较大的地段。  相似文献   

14.
某黄土公路隧道在通车运营几年后出现了衬砌开裂及隧道沉降病害。通过对该黄土公路隧道病害的监测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黄土工程特性、地表水及黄土隧道埋深是造成隧道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上述隧道病害,本文提出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对4种不同工况下的加固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结构的局部补强和对地表水的处理,结构与土体之间应力的传递和消散作用使得应力逐步得到调整与改善,最后对拱脚的加固使得隧道结构的整体性进一步加强,应力分布更加合理,承受荷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故而本文提出,该隧道衬砌裂缝应进行修补加固,同时对拱脚地基采用树根桩和夯扩桩加固的方法可以提高隧道安全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探地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地雷达作为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手段之一,对预报掌子面前方岩体的微细结构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作为隧道勘察结果的进 一步认识和补充。以新扎沟隧道为例,利用SIR 20探地雷达并结合工程地质方法,对节理破碎带和地下水成功地做出了预测。对这几种不良地质体 雷达反射波的频谱特征做了简要研究,为以后探地雷达探测数据的解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隧道衬砌质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应用探地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原理及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基本方法及其数据图像处理过程。老木峪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隧道衬砌效果良好,其衬砌厚度检测误差在 5 %之内,并能准确检测出衬砌内布筋数量,对回填层密实程度也可作出粗略估计。  相似文献   

17.
武汉至十堰高速公路西段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继昌  邵圣福 《地球科学》2001,26(4):398-401
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利用地质分析方法、试验参数的数理统计、极射赤平投影图和对典型工程实例的分析等手段, 研究了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和围岩类别的主要特征, 认为坍塌是隧道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脉体边缘片理发育带、裂隙及降雨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原、严寒条件下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 在永久冻土区隧道施工技术、合理支护结构形式以及人员健康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采用适用高原严寒条件下的施工方案, 综合利用、保护冻土围岩的隧道施工方法和独特的通风、供暖、供氧和供水等辅助施工作业措施, 并结合施工技术研究, 保证了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隧道地下水动态监测是隧址区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涌水量、涌沙量、隧道内水压力的综合分析,获取隧址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为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茅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介绍了大茅隧道岩石三轴实验和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了隧道围岩体应力作用特征。作用于该区的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量值不大,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这与该区主要断裂为压扭性的力学性质及震源机制解的结果是一致的。最后结合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安全措施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