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发育在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不整合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重要证据.谢通门地区的林子宗火山岩早期以中基性-中性岩为主,夹少量流纹质凝灰岩,晚期以流纹质火山岩为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早期以钙碱性为主,带有较多陆缘火山岩特征,中期开始出现标志陆内活动的钾玄岩,晚期更多地显示了加厚陆壳条件下火山岩的特点,记录了由新特提斯俯冲消减末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信息.中基性岩浆来源于俯冲带的地幔源区,长英质岩浆形成于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同位素年龄资料,可以认为林子宗火山岩中高钾流纹质火山岩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陆壳缩短加压升温引起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林子宗群火山岩广泛分布在冈底斯带上,其岩石学特征及所代表的区域不整合事件被认为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转变有关。对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林子宗群火山岩帕那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6.08±0.47Ma、49.00±1.30Ma,对比冈底斯带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年龄数据,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西藏南部)的时间,东部可能依次早于中部和西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碰撞后地壳加厚背景下产生的弧火山岩特征,应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林子宗火山岩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带的古近纪火山岩, 被认为代表了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结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 其确切的时代对于限制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对冈底斯带中部朱诺地区的林子宗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获得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64.8±1.6 Ma、59.7±1.8 Ma和48.9±0.8 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表明, 朱诺地区各组特征与区域上特征相似, 其中典中组和年波组火山岩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 具有岛弧火山岩特点; 帕那组出现大量的钾玄岩, 属于同碰撞火山岩.证明前人提出的雅鲁藏布江地区洋盆闭合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时间为50 Ma左右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作用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对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主要局限于拉萨东北部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典型剖面,缺乏对冈底斯带中西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已有区域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中西部的措麦地区林子宗年波组火山岩(65~70Ma)进行了岩石学、元素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措麦年波组主要为酸性火山岩、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比林周盆地年波组更偏酸性,更富碱,显示出更明显的碰撞后加厚背景的火山岩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富集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与林周盆地年波组相似,都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措麦年波组火山岩具有更为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特征(87Sr/86Sr为0.709~0.727;εNd(0)为-9.7~-6.9),相对于东部林子宗火山岩,措麦的岩浆源区中更加富集地壳基底组分,表明冈底斯带南部地壳基底组成的不均一性。若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底部年龄可以代表印度与亚洲的碰撞起始时间,则措麦地区发生更早,可能预示着印度与亚洲大陆沿着雅鲁藏布缝合带发生的碰撞具有穿时性,中西部地区碰撞时间略早于东部。  相似文献   

5.
林子宗群火山岩广泛发育在冈底斯带的南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的火山响应,对冈底斯带南缘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对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冈底斯带的中东部,未见有冈底斯带西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报道。对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波组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与流纹岩,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帕那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Sr、Ba等,与冈底斯带中东部林子宗群火山岩一致,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此外,帕那组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3.9±0.5Ma,比冈底斯带中东部帕那组形成时代更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林子宗火山岩事件是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对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通过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林子宗群典中组底部、年波组上部和帕那组顶部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66.4±0.35)Ma、(53.6±1.5)Ma和(45±0.6)Ma。对林子宗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火山岩具弧火山岩特征,早期表现出陆缘弧火山岩的特点,至中期年波旋回钾玄岩出现,标志着陆内岩浆作用的开始,到晚期帕那旋回则显示出陆壳重熔和地壳加厚的特征,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消减俯冲到陆陆碰撞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7.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在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新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斯洋闭合向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渡的背景下,其底部典中组火山岩的年龄对限定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东部林周盆地及其附近,其中部和西部的火山岩研究较少,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则更少.对拉萨地块中段查孜地区的一条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0.7±1.4 Ma、69.9±1.5 Ma、68.3±1.2 Ma.结合前人资料,对拉萨地块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其底部火山岩的年龄沿东西走向存在一定的差别,中段年龄略早于东段和西段,表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段略早于东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8.
谢冰晶  周肃  谢国刚  田明中  廖忠礼 《岩石学报》2013,29(11):3803-3814
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孔隆-丁仁勒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定年测试,在年波组下部的英安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LZ06022-2)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59.64±0.72Ma,在典中组下部的安山质晶屑凝灰岩(LZ06017-4)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69.97±0.72Ma,这是目前为止林子宗群火山岩底部的最老年龄。结合前人资料,对冈底斯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火山活动、地球化学及形成年代等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整个冈底斯带林子宗群火山岩以喷溢相和爆发相为主,从早期到晚期爆发强度逐渐减弱,早期典中组以爆发相为主到晚期帕那组以喷溢相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演化火山活动强度表现为由强→弱,早期东段比中段和西段火山活动强,中期西段和中段比东段火山活动强,晚期均较弱,年波组火山活动强烈且频繁,持续时间长,从而形成了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独特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随着时间的演化具有从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演化的规律,全碱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系列由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逐渐过渡;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的特征,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碰撞的起始时限在冈底斯带东、中、西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中段略早于东段和西段发生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9.
正斯弄多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境内,属于冈底斯北缘Pb-Zn-Ag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探明的一个中-大型矿床,矿床具有典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特征,在冈底斯成矿带尚属首例(唐菊兴等,2016),已有学者对其成因类型、成岩成矿时代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其形成于林子宗群火山岩所代表印度—亚洲主碰撞时期(65~60Ma),林子宗群火山岩在成矿过程中可能提供了必要的流体及热源。矿区零星分布中新世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10.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总被引:203,自引:7,他引:203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西藏南部 )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 Sr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林子宗火山岩早期带有较多陆缘弧火山岩特征 ,中期开始出现标志陆内岩浆活动的钾玄岩 ,晚期更多地显示了加厚陆壳条件下火山岩的特点 ,记录了由新特提斯俯冲消减末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信息。系统的40 Ar/3 9Ar同位素测年确定林子宗火山岩的年龄区间为 4 0 .84~ 6 4 .4 7Ma ;其底部年龄给出了林子宗火山岩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形成时间的最晚时限 (~ 6 5Ma)。该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在沉积相、变形样式与变形程度上均截然不同 ,反映形成环境的重大变化 ,标志着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根据上述事实 ,结合青藏高原岩浆活动的区域时空分布 ,及西藏南部地层、古生物与沉积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于 6 5Ma左右(K/T界限时间 )。  相似文献   

11.
攀西裂谷内陆盆地自由热对流应力分析及盆地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滇地区裂谷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形成这种地堑地垒的格局有多种解释,以传统的地质力学分析为主。笔者借以热力学的自由热对流原理来加以论述:攀西巨厚的火山岩体在下覆异常地幔热作用下,发生自由热对流,引起热量散失,使地壳沉降与隆起不均衡,生成地堑地垒的格局。自由对流单元的侧向迁移,使盆地形成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层表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17  
  相似文献   

13.
山柞镇旬地区盆地体制与金属成矿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山柞镇旬地区现今构造格架是在后泥盆纪秦岭造山过程中奠定的,秦岭北鄂尔多斯板块左行旋转,扬子地块向北挤压及左行旋转,使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两条长寿深大断裂发生大规模的左行走滑,主要形成EW向的柞(水)—山(阳)断裂,镇(安)—板(岩镇)大断裂;伴随佛坪地块的隆滑而产生的NW—NWW向公(馆)—白(河)断裂、旬河断裂,形成和控制了山柞、旬阳热水盆地和镇安—青山隆起以及沿旬河的裂陷,控制了柞山镇旬地区金属成矿带的分布和最终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toglobigerinids from the Kimmeridgian section of the Montagne de Crussol, SE France is presented. This monotonous succession of predominantly carbonate beds represents peri-platform hemipelagic deposits, well dated by ammonites. Three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n sections and in isolated forms after extraction by acetolysis. Favusella? parva (Kuznetsova) is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occurring in almost the entire succession from the Orthosphinctes to the Beckeri zones. Favusella hoterivica (Subbotina) has been retrieved less frequently from the Platynota to the Beckeri zones, and it is its oldest occurrence. The rare Globuligerina bathoniana (Pazdrowa) occurs only in the Late Kimmeridgian. Based on our study and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 palaeogeographical map was plotted, showing that most of the protoglobigerinid occurrences are in deep water facie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and central part of the Tethys. These records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Globuligerina bathoniana, G. oxfordiana (Grigelis), Favusella hoterivica, F.? parva and Compactogerina stellapolaris (Grigelis) in the Kimmeridgia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分离结晶作用和批式熔融作用Cly/Clx-Cly图解的数学分析,笔者认为,虽然ClLa/Clsm-ClLa图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区分这两种不同岩浆作用过程,但是,Treuil等的解释是不完全的。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还极大地受参数Cox,Coy,Dx,Dy的影响。该图解并非总是有效。本文还给出了一般式Cly/Clx-Cly在其它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在山东蒙阴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了沂蒙矿类质同象系列新的富Ti矿物(变)种。理想的晶体化学式可表达为:K(Ti5Fe3Cr2Mg2)12O19(简称K-Ti沂蒙矿)(Ba,K)(Ti5Fe4Mg2Cr)12O19(简称Ba-Ti沂蒙矿)从而与原来确定的沂蒙矿K(Cr5Ti3Fe2Mg2)12O19和钡钛铁铝矿(Ba,K)(Cr4Fe4Ti3Mg)12O19一起构成了金伯利岩中AM12O19磁铁铅矿型矿物的K-Cr、Ba-Cr、K-Ti、Ba-Ti四种端元类型的复杂类质同象系列。新发现的两个矿物(变)种均产出于具叶片状尖晶石出溶体的镁钛铁矿中。根据结构已知的沂蒙矿中原子的占位和配位多面体情况,分析了K-Ti,Ba-Ti沂蒙矿中各原子的占位和配位多面体,认为新发现的两个(变)种在成分上与沂蒙矿和钡钛铁铬矿有明显的区别。根据镁钛铁矿、尖晶石、沂蒙矿新(变)种、钙钛矿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它们的形成环境,从而为这类矿物的地幔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We have determined the extent of Se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duced by reduction of selenate by sulfate interlayered green rust (GRSO4), a Fe(II)-Fe(III) hydroxide-sulfate. This compound is known to reduce selenate to Se(0), and it is the only naturally relevant abiotic selenate reduction pathway documented to date. Se reduction reactions, when they occur in nature, greatly reduce Se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Se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shows promise as an indicator of Se reduction, and Se isotope fractionation by various Se reactions must be known in order to refine this tool. We measured the increase in the 80Se/76Se ratio of dissolved selenate as lighter isotopes were preferentially consumed during reduction by GRSO4. Six different experiments that used GRSO4 made by two methods, with varying solution compositions and pH, yielded identical isotopic fractionations. Regression of all the data yielded an instantaneous isotope fractionation of 7.36 ± 0.24‰. Selenate reduction by GRSO4 induces much greater isotopic fractionation than does bacterial selenate reduction. If selenate reduction by GRSO4 occurs in nature, it may be identifiable on the basis of its relatively larg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钕易解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解石为含稀土钛铌钽的复杂氧化物,钕易解石为化学组分中富含钕的易解石。即钛铌钽酸盐类矿物。钕易解石是比较罕见的矿物,它的发现和研究在理论和实用方面均具重要意义。 谢苗诺夫等最先确定出富钕的易解石,而列文星最早指出了命名的原则,谢苗诺夫则认为碱性花岗岩热液脉中或花岗伟晶岩中的易解石富钕。 本文对产自我国内蒙白云鄂博热液交代矿床中的钕易解石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