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应用1996和2002年两期的TM影像资料,对该市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出该市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结果表明:①从1996年至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未利用土地的大量减少和林地(园地)、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而水域、草地面积变化不十分明显;②6年间,成都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其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园地)、城镇、居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之间;③成都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同时,相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本研究以北京市高速公路网10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缓冲区分析、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高速公路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 北京市高速公路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建设用地、耕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入最为显著;② 空间变化上,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相互转移为主,随着与高速公路的距离增大,土地利用类型从以耕地、建设用地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林地、耕地为主;③ 2005-2015年,各类景观的景观指数变化差异明显,其中水域的斑块密度与分离度指数变化幅度最大,耕地的形状指数增加最快,建设用地的分离度指数减少最多,这与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④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北京市高速公路网对周边景观格局的影响范围约为6 km,其中林地转入建设用地以及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相互转移是引起公路周边景观空间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等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所谓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首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一,而且是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了正确认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以及3个5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转化方向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① 总体特征上,2000-2015年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多。② 变化方向上,2000-2015年以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要特征,2000-2005年以耕地向水域和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05-2010年以耕地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10-2015年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③ 区域时空差异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中部;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周边地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中部;水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林地主要在潜江市、云梦县;草地主要为英山县。④ 政策驱动因素分析上,中部崛起、两型社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物质,也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客观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不断的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历程,也是建设用地加速扩张的历程,建设用地对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断的需求使耕地保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土地供求矛盾,其本质是人地之间的矛盾。协调并解决好人地之间紧张的关系,不仅能加快我国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占用土地的需求逐年增加,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发数量少,耕地保护任务日益加重,加之,建设用地集约度不高,利用粗放,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闲置问题比较突出等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必须解决的问题。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求矛盾,解决"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自2005年,节约集约用地政策首次被国家层面提出,发展到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DRISI平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以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对2001年和2005年昌平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统一土地利用类型和格式转换,输入IDRISI中的LCM模块得到2009年的预测土地利用图,并与基于TM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的2009年图进行精度对比,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区2020年建设用地状况。结果表明:基于IDRISI中的LCM模块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预测结果显示昌平区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增长了13.2%,过程中存在建设面积大量侵占耕地、植被的现象。文章建议研究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做到限制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增长,提高其土地利用集约度,严守耕地红线,提升土地产能。  相似文献   

8.
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步伐,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盘活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执法,努力提高依法用地和管地水平,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土资源管理联动考核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遥感和GIS支持下,提取了湘江流域2004年、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以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气候环境指标等为因子,采用质心聚类法,对湘江流域各类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异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各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为三类:中速变化型、快速变化型和慢速变化型;(2)共同特征为:这三类的雷达统计图基本都呈"扇形",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率最大,故"扇柄"的端头较尖,其他指标变化率小,故"扇头"较圆。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是主线,水域、未利用地和林地呈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土地利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气候环境、人类活动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3)不同之处为:三类变化率雷达图分别呈"水滴状""犄角状"和"流星状"。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大,耕地、水域和林地波动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趋势主要由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决定,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未利用地的影响较明显,水域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和政策对林地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湘江流域土地利用交替转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及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是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而制图精度方面的评价信息则决定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传播性。本文概述2000、2005、2010和2015年多时相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的数据源和技术方法,针对2010年和2015年制图结果,基于Google Earth高分影像通过目视判读获得精度评价所需的参考数据,进而建立混淆矩阵并评估制图的精度。结果表明:① 2010和2015年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5.15%和93.98%,Kappa系数分别为0.9357和0.9229,表明2个时相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总体较好;②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2010年时相江苏沿海区域的精度最高,2015年时相津冀沿海区域、上海市、海南省和台湾省的精度均比较高,2个时相均以福建省沿海区域的精度最低;③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水平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总体上,耕地、林地、草地和滨海湿地的分类精度较高,而建设用地、内陆水体和人工咸水湿地的分类精度则相对较低,未利用土地则是错分最严重的类型;④ 耕地与林地之间、建设用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误分比较显著,内陆水体容易被错分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人工咸水湿地容易被误分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容易被误分为耕地,这些都是未来时期数据持续更新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有望为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中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其意义就是说,如何更有准备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详而解之,主要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节约用地,即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即每宗建设都必须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为了落实党和政府这一重大决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国土资源工作的体会,结合我省实际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利用的外部性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认识土地系统变化,以调控土地利用管理和辅助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对南宁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揭示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最后提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34.什么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包括: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及耕地指标;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计划指标;③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未来三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控制总规模,结合省、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州为研究区域,选取72景具有两种极化模式(VV&VH)数据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区域内的永久性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和分布式散射体(Distributed Scatterer,DS),并结合Landsat-8卫星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果,研究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PS点、DS点分布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广州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且相差较大;(2)PS点和DS点在人工建筑物密集的建筑用地分布密集,在植被覆盖的区域分布稀疏,可以通过这一特点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初步确定并对土地类型分类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判定;(3)采用VV极化模式数据的实验结果要优于采用VH极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助信息熵和均衡度的概念,揭示淮阴区1998-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其信息熵先后经历了"上升-稳定-再上升-下降"四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园地、林地等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负相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正相关.最后,对淮阴区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  相似文献   

17.
张凤民 《国土资源》2009,(12):34-37
土地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是直接保障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格网法分析研究西安市景观格局特征以及用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较为活跃,主要集中于建设用地与其他如耕地之间,且耕地呈持续减少趋势,建设用地以原建设用地为中心向周围扩张,西安市在发展过程中用地类型未发生改变,但一直处于较为活跃的相互转移中。景观格局分析发现,西安市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水平变化幅度较小,但用地多样性呈缓慢增加状态,用地趋向多样化、均衡化。  相似文献   

19.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区,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为了分析地表水系对成武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影响,该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意见,提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DEM地表水文分析提取河流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等,根据流量选取了河网。以河流为中心向两侧作缓冲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距离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在相同的缓冲区域内土地利用特征和变化,总结土地结构变化规律,结合100m,200m,300m,400m,500m,750m,1000m不同的缓冲区;通过对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距离缓冲区的时空变化,从而分析水系因子对不同土地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同,随着缓冲区范围的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特点,水系因子对成武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程度不同,水系因素对成武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为例,在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沁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