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潜在受害者动态时空分布的街面接触型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面接触型犯罪是指犯罪者在街面通过采取与受害者身体接触的方式而实施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已有文献研究利用了不同类型的大数据代表的周遭人口表征街面接触型犯罪中“潜在受害者”因素,但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应用在微观的空间尺度上的街面接触型犯罪研究。微信热力图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和高人口覆盖度,能动态地反映人流量热度的程序。因此,本文以经济发达的ZG市的XT街道为例,结合日常活动理论,并基于微信热力图数据代表的周遭人口表征的“潜在受害者”因素,首先定性地描述和识别街面接触型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划分不同时段分析街道街面接触型犯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街面接触型犯罪案件存在时空的集聚性,街道街面接触型犯罪在晚上(18:00—23:59)是高发期,在白天(07:00—17:59)是低发期,在22:00—22:59数量达到最大值,主要聚集在城中村区域,且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② 微信人口数量在所有时期均对街面接触型犯罪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代表的周遭人口能很好地表征日常活动理论中的“潜在受害者”因素,且在凌晨—清晨(00:00—06:59)对街面接触型犯罪的影响最大;③ 不同场所对街面接触型犯罪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餐饮点在晚上对街面接触型犯罪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KTV、健身房和公交站点分别对应在凌晨—清晨、白天与晚上对街面接触型犯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休闲会所在凌晨、清晨、晚上均有显著的影响,与最近巡逻驻点的距离仅在晚上时期显著影响街面接触型犯罪。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警方采用微信热力图来分析街面接触型犯罪和经济发达地区警方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感器实时监测等高新技术在地质勘查或生产开发中的应用,形成了动态与静态并存、多源异构的地质时空大数据.然而,目前地质信息系统在地质数据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静态地存储和表达出地质矿产勘查或生产开发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状态,尚不能满足对勘查或生产开发过程中实时信息的存储管理,进而支持对地质过程的分析和研判.针对性开展了地质时空大数据表达与存储管理的数据模型研究,目标是能够融合数据多源与时空多维性,又能够支持时间关联与时间多粒性.针对地质大数据、地质过程的静态与动态数据紧密结合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事件的思想,提出了基于事件多因素驱动的地质时空大数据概念模型,并开展了相应的地质大数据存储管理逻辑模型、基于系统工程库的管理结构和地质时空对象管理模型设计.基于地质时空大数据逻辑组织管理模型和时空过程的非关系型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设计了地质大数据存储模型.融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动态监测信息实时可视化等技术,构建了所需模型过程模拟的三维环境,通过绑定观测数据源,设计实现了基于OPC接口的模拟数据产生事件、作用对象响应的矿山动态开采流程.在王家岭煤矿首采区地质数据支持下开展了应用研究,实现地质时空事件条件下的矿山动态开采过程表达与数据管理,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西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覆盖全国的1km栅格土地利用本底与动态成分数据时空信息平台支持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别计算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土地利用一级类型的单一和综合动态度,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度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东西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特征,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西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并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MGEX(multi-GNSS experiment)测站实测数据,采用系统间交叉验证方法检核海上BDS/GNSS精密单点定位质量。分析不同系统组合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结果表明,相对于单BDS,不同系统组合可有效提高精密单点定位的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组合系统的数目越多,相应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越高,收敛速度越快。同时,在静态、仿动态、海上动态不同定位模式下,采用系统间交叉验证方法检核精密单点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小城市居民出行行为时空动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至关重要,具有独特的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目前研究主要使用浮动车数据分析特大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但考虑到小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低、公共交通不发达、研究空间尺度精细等特点,这些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针对小城市的研究。因此,本文使用小城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识别上下客事件,沿道路生成随机样点采样得到了分时段的上下客密度,并对其时空动态进行描述和表达;筛选出显著影响上下客密度时空分布的9类设施,建立出租车上下客事件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小城市出租车上下客时空动态与各类城市设施的时空关系,发现在工作日与双休日和一天中不同时段中,不同城市设施对上下客事件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小城市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需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的骨架,街道网络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犯罪事件的分布。因此,街道微环境是研究街面犯罪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已有研究中基于街景影像的街道微环境度量,多采用语义分割单一技术提取各类环境要素在影像中的像素占比,但该方法不适宜提取行人等离散要素。近期有学者结合使用语义分割和目标检测2种技术来提取影像中复杂的环境要素,但2种方法提取的微环境要素对街面犯罪的解释还未有比较研究。为探究这一问题,本文将百度街景影像作为街道层级建成环境数据,采用上述2种做法分别提取并获得街道微观环境特征变量:第1种做法仅使用语义分割技术将所有要素以像素比例度量;第2种做法用语义分割技术将人行道、建筑、墙面、栅栏、树木和草地以像素比例度量,而用目标检测技术将街面行人和路灯以个数度量。在控制了土地利用混合度、集中劣势、街道长度和密度、犯罪吸引器和发生器后,构建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以分析街道微环境特征与街面财产犯罪(如街面盗窃、扒窃)间的关系。模型中分别加入通过两种方式提取的街道微环境特征变量,并比较其对街面财产犯罪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与采用语义分割单一技术提取的街道...  相似文献   

7.
群体互动行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群体互动时空可达性旨在研究群体的时空条件下共同开展活动的自由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地理学、交通学、规划学、行为学等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为弥补已有可达性方法对于活动开放时间及个人活动需求考虑的不足,本文拓展了时间地理学核心概念,基于群体互动时空路径与群体互动时空棱柱,进行群体互动时空可达性表达,并以活动地点兴趣度、互动时长可行度、活动地点吸引度、出行时间衰减度为评价因子,构建群体互动时空可达性评价模型,并以北京市为实验区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为聚会活动地点推荐、移动社交网络、个人智能交通出行等应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传统犯罪分析将向探索式可视分析的方向转变。本文基于公安犯罪数据的特点和犯罪分析理论,结合可视化技术(Wordle图、故事线图、平行坐标图、散点图矩阵等),从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交互设计等提出面向不同主题的犯罪大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中,包括系列犯罪时空轨迹数据的可视分析、犯罪实时态势数据的可视分析、犯罪时空过程数据的可视分析、时间序列犯罪统计数据的可视分析、犯罪案情文本数据的可视分析、犯罪多维属性数据的可视分析,以及犯罪相关统计数据的可视分析等。相关可视分析方法为案件侦查、犯罪趋势预测、犯罪热点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也为今后面向其他领域的可视化表达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服务体系是形成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表达和信息化底板的基础。针对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已有业务应用系统关联度低、共享协同不够、服务能力弱、难以进行一体化集成管理等难题,研究设计了一种高可扩展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微服务架构,建立了服务器集群环境下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了基于容器技术的微服务高效管理、服务动态伸缩与注册发现等关键技术,为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统一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最后,以德清市自然资源一体化管理平台为例,验证了基于该架构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易扩展,能够高效地对自然资源时空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高效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10.
系统掌握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能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对经济发展时空格局的研究主要依靠统计数据。然而统计数据存在口径不统一、空间分辨率低等缺点,难以精准刻画经济发展的格局特征。夜间灯光数据具有易获取、覆盖范围广、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关联的优点,可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本文以DMSP/OLS(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s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局部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工具从不同尺度、角度探究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发现:① 2003-2013年,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且移动距离呈逐年减少趋势,说明东部与内陆区域经济体量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水平正逐渐减小。中国经济的标准差椭圆范围不断扩大但是扁率减小,说明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整体集聚度有所下降。同时椭圆的方向角不断向东偏转,与经济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的结果吻合。② 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2种类型。高高聚集区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这一特点在山东半岛和长江三角洲最明显,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欠发达地区。2003-2013年间,低低聚集范围有所减少,由连片分布变为局部聚集。本研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揭示了2003-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为制定宏观经济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现有时空同现模式挖掘方法因其在空间和时间频繁阈值等参数值的设定上存在困难且缺乏客观依据的问题而难以被应用到犯罪地理研究中。为此,本文通过引入时空状态同现模式和最小时空参与率等概念对现有挖掘方法进行了重新建模,并结合广义Grubbs异常值检验提出了一种点模式分布下的犯罪嫌疑人时空同现模式挖掘框架。基于该框架对中国某省部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移动轨迹数据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出嫌疑人间显著的时空同现模式,且这些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不仅与犯罪活动易发生在非农业生产区这一共识基本相符,还与日常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相适应。本文拓展了时空同现模式挖掘在犯罪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对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在重点监控某些犯罪嫌疑人以及合理分配和部署警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有恐怖团伙关系挖掘方法因其难以顾及恐怖组织特有的结构复杂、行动灵活、生存期长等特点而难以应用于反恐研究中。为此,本文从时空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时空邻近与团伙时空同现模式等概念,将多元独立分布的团伙关系发现问题建模为时空同现模式的频繁度评价问题,提出一种点模式分布下的团伙关系挖掘方法。基于此方法构建团伙关系网络,进而提出一种顾及时空邻近的社团关系度量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地区1970—2018年真实GTD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主要恐怖团伙中共存在11种团伙关系({Taliban,TTP}等),在团伙关系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恐怖组织为Taliban,其次为TTP、BLA。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挖掘出恐怖团伙之间潜在的关系,团伙关系的定量表达度量了不同组织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验证分析表明,挖掘结果与相应团伙共同参与事件的时空分布、历史根源高度吻合。本文拓展了时空同现模式挖掘在恐怖团伙关系发现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对公安部门在识别某些恐怖事件制造者以及合理分配警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公安派出所的治安防控能力是解决我国城市治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公安派出所空间位置优化和警力分配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公安派出所空间位置布局较为随意及警力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多目标优化的需求,结合新兴空间大数据和犯罪数据,进行派出所多目标空间优化研究,包括派出所空间布局的数学期望、量化指标以及多目标空间优化模型,并在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犯罪热点和房屋建筑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开展派出所警力(治安和户籍分类)的空间分配研究。以兰州市中心城区为分析区域开展公安派出所空间位置优化和警力分配实验,结果表明:① 在不增加派出所数量、最大维持原有空间布局的前提下,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降低派出所服务区重叠度(17.2%)和平均响应时间(6.67 s),提高面积覆盖度(12.01%)和需求点覆盖度(7.25%),并有效提高研究区内各区域应急响应时间的公平性(基尼系数由0.382降低到0.268);② 数据分析发现,城市犯罪热点以及房屋建筑空间分布均存在空间分异现象。理解并量化分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优化派出所治安和户籍警力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测量及影响因素考虑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利用X市2015—2017年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基于百度地图计算了犯罪人居住地到作案地之间的步行、骑行和驾车等3种交通出行距离,作为实际空间出行距离的近似拟合,随后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居住地和作案地所在区域的空间环境特征、作案时间特征和主体特征对犯罪人空间出行可能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① 计算得到的3种距离的频次分布均表现为距离衰减效应,超过50%的案件中犯罪人作案地到其居住地的交通距离均不超过10 km;② 在影响因素方面,犯罪人的空间出行距离分布主要受其作案地所在区域的空间环境特征影响,具体表现为目标较为集中、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区域对邻近空间内的犯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而发案量较高的区域对距离较远的犯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③ 在主体特征上,团伙犯罪人较独狼式犯罪人有更长的空间出行距离,反映出团伙犯罪人在空间认知上有着更好的优势。本文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犯罪出行现象的理解,对犯罪预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犯罪防控警务策略是犯罪地理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仍较缺乏。本文从不同类型犯罪防控警务策略特点、犯罪防控实验及其防控效益评估3个方面出发,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结论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 社区警务、问题导向警务、热点警务和智能警务为4大主要犯罪防控警务策略。社区警务以社区为单位,通过警民合作以减少犯罪;问题导向警务通过SARA(Scanning, Analysis, Response, Assessment)找出并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热点警务基于犯罪热点制定警务方案,对犯罪热点地区加以干预以降低犯罪率;智能警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警务防控;② 国外的犯罪防控实验大多是通过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对比警务策略干预前后的犯罪变化。大部分警务实验以热点警务为主,且在试验区能有效降低犯罪,但同时存在犯罪转移或效益扩散现象;国内犯罪防控实验的研究仍有待开展;③ 传统的警务防控评估主要从破案率、公众安全感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3方面出发。鉴于犯罪转移或效益扩散的存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加权位移商(WDQ)、时空加权位移商(STWDQ)、双重差分(DID)、倾向评分匹配(PSM)、双重差分倾向评分匹配(PSM-DID)和基于双重差分(DID)的象限法评估警务时空效益,丰富了警务防控评估体系。整体而言,国外对犯罪防控警务策略与时空效益评估研究得较充分但仍存在不足,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最后探讨了中国警务策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机器学习是当前犯罪热点预测的主流方法,随机森林算法因需要的数据量较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预测精确度、且有较高的可理解度,更是被广泛应用,代表地理环境和建成环境的多源数据也被广泛用于模型改进的尝试实践中,但这些实践都只考虑研究区整体的预测精度变化情况,并未区分不同区域犯罪热点预测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因此,本文以公共场所侵财犯罪为例,根据历史犯罪分布情况及过往犯罪热点分布规律,将研究区分为稳定高发热点网格、较高发热点网格、偶发热点网格及非热点网格这4类,并依据社会失序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犯罪模式理论,选取城中村范围、路网密度及POI(餐饮、娱乐、商场3类设施)密度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协变量加入到随机森林预测模型中,探讨预测结果精度的变化情况。根据2017年26个双周的犯罪热点预测实验的预测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加入协变量后,研究区整体、稳定高发热点网格及较高发热点网格的预测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区模型的精度显著高于整体模型的精度,说明考虑空间分异对提高模型精度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日俱增。研究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关系,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资料及泛在网络数据中蕴含了海量的气象灾害时空事件,为此,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了文本气象灾害时空事件自动抽取方法。① 提出了基于专业文献的由粗到精的气象灾害标注语料训练库构建方法。首先针对不同文献资料存在的歧义和不兼容等问题,构建了面向文本事件统一的气象灾害知识体系。然后构建了基于章节结构的粗标注方法,分别针对长文本(现代文)和短文本(文言文)研发了基于Labeled LDA模型及基于TF-IDF和N-gram模型的精细标注语料筛选方法,解决了语料库的快速构建问题;② 基于BERT-CNN模型研发了融合上下文语义特征和多粒度的局部语义特征的、面向长短文本一体化处理的气象灾害时空事件自动分类方法;③ 利用该方法分别从文言文和泛在网络数据中自动抽取了灾害时空事件,其宏F1值分别达到89.09%和80.06%,主要气象灾害时空事件分布与专业统计数据相关性较高;④ 基于以上结果,重建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灾害时空演变过程,发现各时期灾害数据量整体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暴雨灾害、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种。本方法既可实现网络长文本事件的自动发现,也可实现文言文短文本事件的自动检测,为文本数据便捷应用于气象灾害研究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重点跟踪人员(疑犯)的社会活动监控数据可获取性差,难以直接反映疑犯的社会活动时空模式,降低了案情分析和犯罪风险预测的有效性。为此,本文提出了融合犯罪记录的位置预测(Crime Records enhanced Location Prediction,CReLP)模型,将疑犯犯罪记录信息融入协同过滤算法,预测疑犯在未来对任意位置的访问频度。该方法利用张量(Tensor)表达疑犯在不同时段和位置上的访问频度,基于疑犯的犯罪事件数据构建疑犯时空关联度矩阵,利用该矩阵约束正则化的张量分解(Tensor Decomposition)过程,以解算出张量中的缺失值,进而获得各疑犯的潜在时空分布模式。实验采用包含了241个疑犯、1.9万个位置记录的真实疑犯位置数据集进行了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均方根误差和 top-k 最小搜寻距离2个指标上都超过其他Baseline方法32%~63%和14%~26%,大幅提高了位置时空预测的有效性和健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