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同昇  罗雅丽 《地理研究》2016,35(3):419-430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极,是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新模式.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农业技术极的成长机制,农业技术扩散系统及其特征,构建了技术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基础"范式,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时间过程特征(扩散阶段,扩散速度,扩散广度),空间过程特征(扩散效应,空间形式)及其影响机理,指出园区技术扩散遵循"点--轴"扩散的基本规律;基于"采用"范式,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探讨了不同环境,不同属性技术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影响.最后,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研究视角变化为主线,对国内高新科技园区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对高新科技园区的研究已经从原来注重单个园区和园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转变为重视园区内外企业的对比的综合研究,并以此提出了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科学园区科技旅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外人工科技场馆和产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旅游的现状,分析了园区开展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园区观光、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科技名人旅游、科技场馆游、科研场所游和事件旅游构成;并针对当前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大量企业访谈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上海市普陀区科技园区整体协同情况、协同程度、协同控制能力和协同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普陀区科技园区内部企业间联系次数较少,参与互动合作的企业占比低;尽管协同发展有利于普陀区科技园区的发展,但园区之间协同程度较低,产业互动不明显;园区企业的合作伙伴多位于上海之外的其他地区;从影响因子来看,地理临近对普陀区企业地方生产网络形成影响不大,产业链、价值链合作是企业结网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创琳  黄金川 《地理学报》2003,58(3):390-397
高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独特,与城市唇齿相依,高科技人才集聚,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创新空间狭小,创新能力强大,生态环境良好,便于激发灵感。因而与城市之间保持着一种经常性的动态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理论上可以通过动态协调度和静态协调度量化。为了实现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动态和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和谐度,建议采取GIS技术手段,系统分析园区自然生态条件,为生态调控奠定基础;采用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和总体结构;采用景观设计手段,强化园区生态景观的视觉效果和美誉度,建设绿色园区;利用市场价值手段,综合分析园区生态调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采用政策调控手段,确保园区生态调控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伟  顾朝林  陈田  邱友良 《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技术园区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通过建立的中国高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989年~1994年(历年)进行了发展现状与增长评价,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30个省、市、区科技发展综合实力和52个高新区发展条件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认为:北京、上海、沈阳等7个高新区是今后中国高新技术区发展扶持的重点区;天津、吉林、西安、郑州可视国家经济实力给予适当支持;建议将包头、珠海、保定等15个国家级高新区降为省级高新技术区开发。  相似文献   

7.
海外科技园区创新协作机制建设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凸现区域个性化特色的创新协作机制,是提升科技园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海外科技园区创新协作机制运行方式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实际,提出从3个层面重塑我国科技园区内各创新行为主体互动关系,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协作网络,即推动政府与企业之间有效互动,构建科技园区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支撑体系;开展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合作与共赢的创新协作网络;加强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构建集聚与共生的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是区域旅游业进行旅游规划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以竞争力理论、旅游系统理论等为依据,从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业绩、竞争潜力3个层面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应用,对我国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可以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探究农业科技园区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园区布局、促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园区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2009年)、全面推广(2010—2016年)和创新提质(2017—2021年)3个阶段。(2) 2001—2021年国家和省级园区总体分布态势逐渐一致,已经形成了河湟谷地、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3个主要集中分布区。(3)国家和省级园区全局关联特征表现不同,前者空间关联从随机模式向集聚模式转变,后者则一直表现为集聚模式;局部关联格局则均表现为“同向集聚增强,异向集聚减弱”的特点。(4)国家和省级园区格局演化均同时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影响,包括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实力基础、交通便捷度、专利授权件数、农作物种植规模等主要因素,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产业结构水平与交通便捷度、经济实力基础与交通便捷度交互作用最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业科...  相似文献   

10.
根据竞争力协同发展理论,在把握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遵从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制造业特点,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基本理论框架。认为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8个模块构成,并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试图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