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培清 《海洋世界》2007,(11):64-68
法国法国是最早开展南极探险的国家,甚至比被称为"太平洋之王"的英国库克船长还要早34年。1738年,法国人布韦在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一个岛屿(今布韦岛)。但布韦的探险活动属被动性的,而库克的探险则是"按图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化和地理特征将南太平洋地区划分为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区域,选取人均GDP作为测评指标,用泰尔指数对2004—2015年的南太平洋岛国差异水平进行分解分析,发现:(1)泰尔指数处于下降态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增—减"的波动;(2)区际差异是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主导因素;(3)内部差异主要受到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区影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政治环境等因素是造成南太平洋岛国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未来我国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南太平洋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位于太平洋瓦努阿图共和国新赫布里底群岛塔纳岛上的亚苏尔火山 ,其特点是几乎持续的活动性。早在1774年 ,库克船长就在船舶杂志中发现了该火山的喷发 ,并观察到火山周围所有的地方都被火山灰覆盖。从那时起亚苏尔一直给居住在其山坡上的数千岛民大施横威。1999年5月 ,在几乎1年的沉睡之后 ,它又醒来了 ,开始喷出巨大的石质火山弹。火山弹呼啸着飞散至距火山口边缘600m之外。火山颈的外形发生了变化。6月份落了好多天的火山灰 ,在以山顶为顶点、半径为2km的土地上厚度超过了3mm。7月份火山灰喷出物飞至海岛的最北端。…  相似文献   

4.
白令海峡首次张开和中美洲航道关闭是新生代晚期两个最重要的古地理和海洋事件。除了其区域生物地理效应外 ,这些事件改变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航道的形态 ,对北半球大洋环流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白令海峡首次张开所产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软体动物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交流。这一事件被称为“横越北冰洋的交流” ,涉及295个软体动物种 ,其中源于太平洋的261个 ,源于大西洋—北冰洋的34个。由于新第三纪晚期的这种交流 ,现今北冰洋软体动物的大部分源于北大西洋 ,尤其表现在北美北冰洋和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 ,而大…  相似文献   

5.
张箭 《海洋世界》2007,(1):60-65
人们对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和含义有诸多误解,或者说至少认识得不够全面。哥伦布于1492年“偶然撞见”了美洲大陆,这作为地理大发现中的“经典案例”常常被人提起;而浩荡的郑和船队所经过的绝大部分地区和驶过的大部分航线,却不属于地理大发现的范畴。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评价这种“无意的伟大”和“有意的错失”?  相似文献   

6.
金希 《海洋世界》2011,(7):34-36
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国,这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的国家.在14世纪的时候,它还只有5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一个半世纪后它的国土已经扩张了30倍,达到15000平方英里之多.这是因为15世纪的时候,它跟随着西方地理大发现的脚步,从欧洲大陆东部开始向北向东一路探索,一直到达太平洋沿岸,并将所过之处统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相似文献   

7.
1774年 ,伟大的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离开被他在太平洋西南部刚刚发现的洛佩维岛岸时(南纬16.5°,东经169°;现今瓦努阿图共国领土) ,在航海日志中写道 :“耸立在这一小块陆地上空的火山 ,显然是不活动的”。在的几乎100年中 ,缺失有关火山的报道 ,但从1863年开始 ,洛佩维火山的喷发大约每15~20年一次。1960年小普利尼首次描述了该火山的普林尼式喷发。从洛佩维火山的侧坡上流理了含有大量炽热岩石碎块的熔岩流。1963年 ,喷发事件又一次发生 ,并且熔岩流了数月 ,覆盖了海岛西北部将近1000hm2 的面…  相似文献   

8.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洋问题层出不穷,全球海洋治理赤字日益明显。然而,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太平洋岛屿地区海洋治理处于领跑者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平洋岛屿地区拥有较为健全的海洋规范。正如南太平洋应用地理科学委员会所言,区域海洋政策尚未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9.
“地理大发现”的开始与结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箭 《海洋世界》2007,(2):53-56
我们给“地理大发现”做个界定和概括,便是指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叶,在各种原因的推动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欧洲人大规模地长途跋涉、扬帆远航,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大片陆地和水域,对这些陆地和水域乃至地球本身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的认识,开辟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重要航路和通道,把地球上的各大洲(南极洲除外)、各大洋、各地区直接而紧密地联系起来,极大地充实和初步完善了反映地球表面基本地理概貌的地图册和地球仪。所以,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便用“地理大发现”这个提法或术语来概括这方面的历史发展。因为这段时期地理发现的成果、规模、意义和影响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上,有一与众不同的当地风俗,就是小孩在未成年之前,不能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必须使用俗名,如“臭猪”、“狗眼”、“小猫”、“公鸡”、“海豚”、甚至“海参内脏食家”等一些稀奇古怪的非正式的名字。这些俗名一直要使用到成年后,才能换一个音义得体的正式名字。在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上,曾出现过叫“火车头”、“金刚(大猩猩)”、“断手断脚”、“爹妈倒霉的一晚”等俗名。从这些俗名中,人们可以了解俗名拥有人的性格、生理特征和他们出生时所发生过的大事。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上,有一个在妈妈送往医院途…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板块特征和地质历史,几个边缘海将亚洲大陆和太平洋隔开。在更新世冰期的低海平面时期,海洋生物群体可能会被隔离在日本海、东海和南海。伴随冰后期海平面的上升,以往的研究认为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的群体会因为扩散的作用而重新混匀。为了检验该假说,本研究探讨了梭鱼的系统地理格局。采集梭鱼分布范围内9个地点的272个梭鱼个体,分析其线粒体控制区5’端435bp的片段。共检测到3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这3个单倍型类群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内而产生的分化。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假设相反,3个单倍型类群在地理上的频率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多样性指数都表明3个边缘海内的梭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与基于生物学特性预期的梭鱼具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相反,梭鱼群体空间上的基因交流是很有限的。东海的梭鱼群体间缺乏系统地理格局,这可能是因为末次冰盛期后梭鱼群体发生了近期的栖息地扩张,群体间没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在迁移,漂变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2.
位于太平洋东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美丽而娇弱,这块被视为生物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避难所目前正遭受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态危机,加拉帕戈斯群岛目前拥有大约6000种生物,其中2000种是绝无仅有的。数百年来,过往的海盗和冒险家交替蹂躏着岛上珍贵的生物。20世纪60年代,迁移到这里的居民又把羊和狗带到了岛上,人类活动就象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给岛上脆弱的生物链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对太平洋年代际震荡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瑞  汪亚平  潘少明 《海洋通报》2011,30(5):572-577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是类似于ENS0型的具有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太平洋气候变率.PDO既对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产生扰动,又会对年际变化事件(如ENSO)产生重要影响,可使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改变,以致影响到ENSO和季风的关系.通过对百年来的PDO数据进行HHT分...  相似文献   

14.
林东  张岩 《海洋世界》2010,(8):77-80
20世纪末,人类发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口号,但是真正全面走向海洋,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唯有日本。在世界诸大国还陶醉于玩转传统博奔的游戏之际,日本已悄然开辟海洋立国的历史航程。这是继明治维新之后又一个新的百年霸业,它将为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正如它今天摇摆不定的抉择一样,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碰撞中寻找泊地。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中生代三期海盆及其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年来对南海及其围区的中生代岩性、岩相古地理资料的系统搜集、整理和编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大区域的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及其围区在中生代位于中特提斯的东延与古太平洋的过渡带上,发育过T1-T2、]T3-J1、J3-K13个时期的海盆;自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古地理演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T1-T2期海盆代表了古特提斯东延的萎缩阶段;T3-J1期海盆主要受古太平洋俯冲过程的影响,但在J1高海平面时期有中特提斯海水大量贯入;J3—K1期海盆受中特提斯的东延与古太平洋的复合影响。南海海域位于后两期海盆的边缘,经历过多期海进海退旋回,而且有上覆新生界的叠加,存在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评选袖珍岛国,非马尔代夫莫属。不是吗,这个国家总面积298平方公里,由2000多个珊瑚小岛组成,平均仅有0.1平方公里,不到15分钟便可步行环岛一周。马尔代夫位于印度西南、斯里兰卡以西浩瀚的印度洋上。这一片星罗棋布的岛屿不用说,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尔代夫群岛,被世人誉为少有的人间天堂。马尔代夫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岛”。每年到马尔代夫岛观光的游客达15万多人,他们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今的气候条件下,热带太平洋西部(WTP)的表层水盐度偏低,向该盆地的东部有增加的趋势。热带太平洋表层水的盐度被认为受大气层对流、降雨、蒸发和大洋动力等综合因素的控制,而年间时间表上的明显变化多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有关,然而,人们很少知道这个大洋-大气耦合系统在百年、千年时间表上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南大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大洋围绕着南极大陆,从地理上看属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极大陆的延伸,后因在那里发现了重要的不同洋流,国际水文地理组织才于2000年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由于南大洋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大洋中脊,因此将它划作一个大洋是否恰当仍存在争议。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极地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南大洋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