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星又名海盘车 ,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海星纲(Asteroidea)。包括显带目(Phanerozonia) ,有棘目(Spinulosa) ,钳棘目(Forcipulata)等。海星为海生底栖动物 ,在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我国沿海有100多种 ,黄、渤海常见种类有多棘海盘车、罗氏海盘车、陶氏太阳海星等。海星为肉食性动物 ,吞食各种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 ,日吞食量很大。另外 ,海星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强 ,对沿海扇贝、牡蛎、贻贝、鲍鱼等贝类养殖业具有较大危害。近年来 ,有关海星活性成分的研…  相似文献   

2.
广东南澳岛近海是我国龙须菜养殖的重要基地。为了探究龙须菜养殖对藻华防治的贡献,分别于2016年3月、5月和6月在广东南澳岛北部海域不同养殖功能海区进行采样,研究龙须菜养殖前后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对有机营养盐的水解利用,探讨龙须菜养殖对浮游植物竞争利用营养盐和生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水质较清洁,无机氮磷含量较低,春季至夏季,随着龙须菜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不断下降,至6月南澳海区成为磷限制海域。在5月龙须菜生长高峰期,龙须菜养殖区和龙须菜鲍鱼混养区的DIP浓度显著低于鲍鱼区和非养殖区,龙须菜养殖区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亮氨酸氨肽酶(leucine amino peptid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显著升高,表明龙须菜养殖区浮游植物受到较为明显的营养胁迫。而龙须菜收割后,该养殖区的叶绿素a含量则显著上升,甚至高于其他区域。该结果表明在南澳岛海域,龙须菜养殖通过营养竞争关系(尤其是磷)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大规模龙须菜养殖可能有助于抑制有害藻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991年4~12月,在大连湾鲍鱼(HaliotisdiscushannaiIno)养殖场的养殖区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研究。应用生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法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法,分析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网箱养鲍诱发的有机污染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中等程度污染。该项研究还对两种生物监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海星属于棘皮动物,是生理结构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海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北太平洋区域种类最多。海星多生活在浅海底沙石或礁石上,软泥底上很少见。磁海星科是深海动物,栖息深度1000米以下。海星身体由中央的体盘和周围放射状的5条腕构成。体表有很多棘突起,此外还有叉棘和皮鳃。海星平时活动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海星的反口面是身体向上的一面,稍微隆起;口面则是向下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黄海的罗氏海盘车多种组织进行了海星皂甙的提取与活性研究.经理化实验、溶血试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罗氏海盘车的供试组织内均含有海星总皂甙,各组织的溶血性能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体壁、胃、生殖腺和幽门盲囊,这些组织的海星总皂甙产率分别为0.1538%,0.3038%,0.0239%和0.4160%.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熔点为175℃~178℃.从砂海星、罗氏海盘车与海燕提取的海星总皂甙测试结果比较可以看出,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活性最高,海燕海星总皂甙的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7.
7个海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及基因变异位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美  申欣  孟学平  程汉良 《台湾海峡》2012,31(2):189-194
与单基因相比,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被广泛地应用于后生动物关键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论文综合分析了海星纲7个物种(多棘海盘车、赭色豆海星、多棘槭海星、砂海星、长棘海星、棘冠海星和海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面揭示了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海星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37个基因.7个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与海胆纲及海参纲楯手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相比,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存在4.6 kb长片段的倒位.长棘海星属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非同义替换率(Ka)与同义替换率(Ks)比值都低于1.000 0(为0.006 0~0.221 9),显示出较强的负(纯化)选择.对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ad5、na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应用于海星纲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同时,在长棘海星属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位点分析中,nad5、nad4基因仍然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长棘海星不同群体及物种之间的生物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其生物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暴发是导致我国南海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幼体的密度是决定成体种群是否暴发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幼体肉眼不可见且不易分辨,常规调查和显微镜观察均无法有效检测到自然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灵敏性且特异性的长棘海星幼体检测技术。本研究针对长棘海星幼体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基因序列,建立了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长棘海星幼体特异性检测技术,并对西沙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筛选的4对特异性引物均可以扩增长棘海星Apmt COI基因片段,且与蓝指海星(Linckia laevigata)、面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粒皮海星(Choriaster granulatus)和吕宋棘海星(Echinaster luzonicus)没有交叉反应。在退火温度为58.5℃时,引物2aooni F/2...  相似文献   

9.
罗氏海盘车组织中海星皂甙的分布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黄海的罗氏海盘车多种组织进行了海星皂甙的提取与活性研究。经理化实验、溶血试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罗氏海盘车的供试组织内均含有海星总皂甙,各组织的溶血性能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体壁、胃、生殖腺和幽门盲囊,这些组织的海星总皂甙产率分别为0.1538%,0.0239%和0.4160%。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溶点为175℃~178℃。从砂海星、罗氏海盘车与海燕提取的海  相似文献   

10.
文震  党志  宗敏华  赵金华  李靖 《海洋通报》2006,25(6):26-29,46
考察超临界CO2萃取、乙醇萃取两种方法制备的南海产多棘海星皂甙的溶血过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血指数,结合红细胞形态血观察,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制备的海星皂甙都具有明显溶血作用,超临界CO2萃取、溶剂萃取的海星皂甙溶血指数分别为19231,12821,超临界CO2萃取的海星皂甙保持了更强的细胞毒性,这为海星皂甙制备工艺的选择,探索其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棘海星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一种有害动物,它专食珊瑚虫,危害珊瑚礁。远在60年代即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中发现过大量长棘海星对珊瑚礁的破坏。70年代和9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曾发生过大量长棘海星对珊瑚礁的毁坏情况。我国西沙群岛的一些岛屿水域也发现过长棘海星。据生物生态学家的研究统计,如果100平方米内有一只长棘海星,就足以造成珊瑚礁的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水产养殖专家正在试验养殖不育的三倍体鲍鱼。初步结果表明,养殖这种鲍鱼经济效益高,因为它不仅生长期比普通鲍鱼大大缩短,而且成年个体的体积也更大。 鲍鱼是珍贵的海鲜食品。鲍鱼养殖场于70年代开始出现。人工养殖鲍鱼的过程是:将小  相似文献   

13.
文震  党志  朱志鑫  李琼 《海洋科学》2003,27(9):61-64
采取甲醇多步结晶法,从海星(Asterias amurensis)中分离精制了海星甾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海星甾醇中的胆甾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胆甾醇测定结果线性良好,精密度好,准确度高。这为制定海星甾醇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部角海星科一新种——四棘美丽海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一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在中国南部沿岸海域采集的海星类中,有一个大的海星标本,经研究鉴定,系美丽海星属Calliaster Gray,1840的一个新种,本文对它进行了描述。新种不同于本属的其它种,在于它有四个亚步带棘,故命名为四棘美丽海星Calliaster quadrispinus sp. nov.。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最初,人们无法相信,在海水养殖场,如果捞起专门伤害牡蛎、淡菜的海星,将其撕成几段,扔进海水,以为海星必死无疑,再不会损害牡蛎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被撕成几段的海星,回到海水后,居然不会死,而且在残存的躯体上再生出新的肢体来,甚至会长成两个新海星。其实,在海洋动物中,海星不是唯一具有这种断肢再  相似文献   

16.
张宝琳 《海洋科学》1980,4(4):27-29
骑士章海星(Stellaster equestris)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角海星科(Goniosteridae),为印度西太平洋区域的广泛分布种;它在我国南海和东海都有分布,尤其在东海数量较大。对骑士章海星的生态调查和食性的分析,不仅对了解渔场内的营养结构是必要的,而且对东海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食物链组成的认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采集了哑铃湾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对氮的垂直剖面和沉积物-海水界面的通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氮的垂直剖面和通量存在很大差异。交换态NH4 -N和交换态氮养殖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非养殖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非交换态氮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差异不大;其它各形态氮一般随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除非交换氮以外,各形态氮的含量表层和近表层养殖区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年限越长含量越高。氮的通量,主要是氨氮的通量,养殖区为80.54mg/(m2.d),非养殖区仅为5.58mg/(m2.d),养殖较长时间现已停养的海区也达到了86.18mg/(m2.d)。  相似文献   

18.
海星的世界     
猫猫 《海洋世界》2011,(9):46-46
你会想到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吗?海星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真是大得惊人.海星的消化能力很强,它能将胃从嘴里吐出来,直接选择食物,将自己要吃的部分卷住,然后连同胃一起缩进肚子里.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它对自己的后...  相似文献   

19.
长棘海星的暴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长棘海星暴发,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文章概述长棘海星的生物特征以及暴发周期、破坏程度和暴发原因,同时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棘海星的主要食物为造礁石珊瑚,具有个体大、数量多和生长快等特点,其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我国西沙群岛盘石屿海域存在长棘海星暴发的迹象,主要原因包括台风过境、全球变暖和天敌减少等;可综合采取投放天敌、人工清理以及跟踪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加强对长棘海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瓷海星科是一类深海底栖海星,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深海中。其模式种蓝泥瓷海星(Porcellanaster ceruleus Wyville Thomson 1878)具有全球分布性与多态性。本文报道了该物种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2015年6月6日,在向阳红10号执行的南海底栖生物调查航次中,于C19站位(10.15°N,110.03°E;水深1400m)由三角形拖网采集到海星一只,经鉴定为蓝泥瓷海星。本文提供了该样品的形态描述与细节照片,讨论了其与该种模式样品的共同形态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总结了蓝泥瓷海星的全球分布记录。该种在中国海的首次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