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球两极,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地域,即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里对于普通人来说依旧陌生。为了发展极地事业,2007—2008国际科学联合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起了《2007—2008国际极地年研究计划》。2007年,我们将向您介绍一些有关国际极地年的知识,为您揭开冰山的一角,带您领略冰雪世界的瑰丽神奇。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于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改造一新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中国海洋报》记者徐小龙作为特约记者,随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本刊将在今年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栏目中隔月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科学联盟国际委员会决定把2007—2008年定为第三届国际极地年。发起者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与地球科学有关的专业机构。第一届国际极地年是1882—1883年,发起人是法兰士—约瑟夫地的首次发现者KWeg-precht。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发现新的土地,而是深入研究发生在北极的地  相似文献   

4.
郭培清 《海洋世界》2007,(12):66-69
IPY 2007/2008一共有多少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哪些学科?这些问题是关注这场科学“奥林匹克大会”的人希望了解的。截至2007年1月,共有228个项目获国际极地年计划办公室批准,并正在进行之中。它们是从各国提交的1199个意向研究项目中遴选的。  相似文献   

5.
国际极地年在极地地区的整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包含了许多IGBP及其相关的合作项目。主要为以下8个方面:1泛北极冰盖的勘探(PAICEX)在北冰洋建立8~10个可载人的海冰钻探平台,重点开展大气-海冰-上部大洋系统中雪-冰盖层的动力观察、水文取样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初步时间安排为2007年3月—2008年3月。网址:www.pa-ice.ru2空气-冰化学的相互作用(AICI)AICI项目着重测定空气-冰在两极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而评估两者是如何随着气候变暖和冰冻圈的退缩而交替变化的。全年在边界层中的那些重要的分子、臭氧的空间分布将是测定的目标。时…  相似文献   

6.
2007与2008年夏季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进行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响应国际极地年(IPY)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等领域取得丰富的数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承担航线保障及海冰观测任务,预报和观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现场气象和海冰观测数据及卫星云图资料.本文利用这些数据,结合极地共享数据及历史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对2008年夏季北极地区大气、海冰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通过对2008年与2007年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比较分析,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北极夏季海冰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2):F0002-F0002,1
2007年3月1日,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仪式并致辞,代表中国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极地研究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在极地规划战略布局、科考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明确国际极地考察和研究态势以及支撑我国极地科技体系建设,文章从国际合作、科技投入和规划布局等方面分析我国极地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极地考察经过30余年的积累,已逐渐形成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极地研究总体起步较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从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出发,做好顶层规划,构建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推动极地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很高兴前来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继1999年和200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两次北极考察后,在国际极地年,中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的又一次更加深入、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对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收集的现场气象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介绍了整个航次气象状况和预报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一、国际极地年的由来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全球的科学家联合组织过三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它们分别是:第一个国际极地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海洋科技大会上,本刊记者就中国极地考察现状与未来发展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记者: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白)皑皑,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自古以来,地球两极就吸引着无数人探索好奇的目光。请您谈谈目前国际极地考察的现状。曲探宙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10,(10):4-5
9月20日上午,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尹弘、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等亲临位于上海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13,(9):62-63
这个炎炎暑期,您准备带孩子去哪里纳凉了吗?现在推荐给您一个好去处——曲江海洋极地公园。该公园是西北第一家将高科技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展示海洋世界景观、极地旖旎风光的海洋极地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中国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国际极地年活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增暖挑战,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3年启动了"极地预报计划"(PPP,2013-2022年),并于2017年启动了PPP的核心行动"极地预报年"(YOPP,2017年中期至2019年中期)。本文对"极地预报计划"和"极地预报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说明了该研究项目支撑下在社会效益、检验、观测、模拟、资料同化、集合预报、可预报性和诊断、全球关联8个领域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开展的工作。同时,探讨了我国借PPP/YOPP实施契机,在极地现场观测、数值预报和信息服务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Wo S和CNKI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2013-2018年中国和国际极地科研情况从发文量、被引量、机构、学科分布、合作关系、来源期刊、高被引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西方传统学科优势和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总结了当前极地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出以下结论:(1)"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和海平面变化""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研究重点;(2)"‘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国家战略与合作"等政治环境研究已成为我国特有的极地战略课题。同时,从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合作体系和优化战略布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国成为第7个在南极内陆地区成功建立考察站的国家,那就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进入国际极地考察先进国家的行列,从而实现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