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3,(2):18-20
在对国民进行海洋灾害概念的测试中,能够正确说出"洋流"不属于海洋灾害的,仅占44.5%。关于洋流的知识,我们在初高中的地理课上都曾经学习过。世界洋流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洋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去两  相似文献   

2.
赤道外北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凯程  卢姁  张铭 《海洋通报》2011,30(1):29-36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全年各月份除赤道太平洋外的北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并与赤道太平洋洋流异常做了比较: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北太平洋海域上层洋流的明显异常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以东、以南范围不大的海域(关键区)内,此关键区仅占整个北太平洋海域很小的一部分,而在该海域之外,洋流异常均非常小,虽该洋流异常的第...  相似文献   

3.
海流运动因切割地磁场会生成微弱的电流,从而在海洋及其周围空间中激发感生电场.本文基于海流感应电磁场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推导了水平地层正弦洋流感应电场表达式.建立海水层、海底沉积层以及地壳绝缘层构成的地电模型,模拟计算正弦洋流感应电场及感应电流密度,分析海水层和海底沉积层中感应电流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影响洋流感应电场的因...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10,(5):5-5
据路透社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家在南极附近发现一条快速流动的深海洋流,其水流量相当于40条亚马孙河。这条洋流将帮助研究人员监控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德国海洋学研究所的斯特凡·拉姆斯多夫说,欧洲平均气温下降是由大西洋洋流的变化引起的。过去曾发生过大西洋洋流微小变化引起气温大幅度变化的例子,使年平均气温在数年内下降5摄氏度。这种情况有可能在欧洲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6.
海洋对洋面风应力的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洋混合层的线性正压模式得出洋面附近风强迫下的洋流和洋面扰动高度的解析表达式。并用1980~1988年九年年平均一月风场和1983年一月月平均风场计算了在这些风应力作用下的定常和非定常情况下的风生洋流和洋面的扰动高度场。1983年一月洋流对实际风场响应的时间尺度主要是10天到50天的慢时间尺度,洋流流函数随时间变化迅速,最迟到第五天已经达到定常状态。洋面扰动高度场表明:太平洋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以西洋面有拾升现象。相对多年平均,1983年智利、秘鲁以西的南太平洋有大片海面扰动高度的正距平区,最大值可达40cm,呈东南-西北走向伸到赤道太平洋中部。  相似文献   

7.
作为温暖黑潮的一个分支,对马洋流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并沿本州岛的西海岸向北流动。该洋流给日本海带来了大量的热能,因此该洋流可能对第四纪古气候和日本海内及其周边的生态有着重要影响。根据Ishiwatari等的研究(1999),由于温暖的对马洋流开始进入日本海,从大木海岭的沉积物岩心中测得的海面温度显示了一个从11.64ka的14℃向11.1ka的19℃的急剧上升变化。变暖速度虽低于预测的未来变暖速度,但对日本海第四纪来说是非常高的。快速变暖可能会影响沿本州岛西岸的浅水,并可能影响到那里的生物体,但至今还…  相似文献   

8.
全球主要洋流区的海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统计学和气候学方法分析全球主要洋流区的海温特征,所采用的月海温资料取自美国国家气候中心。经分析认为,海温的2—4a振荡现象存在于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区等10个洋流区。 在厄尔尼诺年,全球大多数主要海流区海温普遍上升,它们与东太平洋赤道冷水带海温正相关显著,相反,西澳大利亚寒流区、东澳大利亚暖流区、墨西哥湾暖流区海温都下降。全球任何两个主要洋流区海温以1—3波低频耦合振荡为主,其中以1波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Flexible Region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对西北太平洋地区1984-2007年连续积分结果,对比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同化资料讨论了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和表层洋流的气候态及年际变率。结果表明,FROALS基本能够再现冬、夏季季节平均的海温型,但均存在一个明显的冷偏差;FROALS对气候平均态的表层洋流有较高的模拟技巧,对于冬、夏季的表层洋流型都能够再现。另外,表层洋流的模拟偏差与海表高度的模拟偏差直接相关。由于模式模拟的黑潮热输送较观测偏强,使得模式模拟的海洋热输送倾向于使黑潮路径上的海温呈现正偏差。从表层洋流的年际变率来看,模式模拟的与ENSO(El Nio-South Oscillation)相联系的年际变率信号与观测相似:在El Nio年,北赤道流和棉兰老流增强,低纬度西太平洋海表高度降低,而在La Nia年则呈现出相反的形态,但是在模式中这种信号稍强于观测。  相似文献   

10.
洋流又叫海流,它是指海洋里的水有规律地大规模地沿着某一方向运动。在影响地理环境的诸因素中,洋流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因素。无论是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和海洋生物的分布,还是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洋流对气候的作用观察地球上气候类型的分布。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不同纬度之间的差异和海陆之间的差异。不同纬度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海陆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不  相似文献   

11.
<正>IODP 359航次是为解决海平面、洋流和印度洋季风演化而设计的。7个建议的钻探站位位于马尔代夫,1个站位位于印度西部大陆边缘的Kerala-Konkan盆地(图1)。马尔代夫碳酸盐岩具有独特的和可以揭示新生代冰期印度洋的演变之谜。它为更好地了解印度-太平洋区域在全球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关键地区。主要基于地震地层数据,为该碳酸盐浅滩演变模型已经研制成功,用来显示海平面变化和洋流格局的形成及结构。无论是海平面还是洋流驱动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印度季风被认为有着直接得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南方涛动循环中东太平洋信风变化的特征,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五层太平洋环流模式模拟热带海洋对气候风应力脉动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当南方涛动处于高指数时,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从表层至250m深都会出现负距平,表层距平洋流向西,下层200m深左右距平流向东,即赤道潜流加强,而当南方涛动指数取负值时,热带东太平洋东风应力减弱,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增高,这种增暖自东向西扩展,上层距平洋流向东,下层距平洋流向西,赤道潜流有减弱趋势,这些正是典型的埃尔尼诺特征.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极地海冰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之芳  高玉庄  代民 《海洋学报》1986,8(5):558-565
本文应用1953-1977年50°N以北、160°E-110°W范围内的月平均北极海冰面积资料,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北太洋海温资料,统计分析了11-7月极冰与1-7月海温的时滞相关场和1-7月海温与滞后0-11个月的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场。计算表明,春季极冰号海温的时滞相关区几乎与加利福尼亚寒流和部分北赤道洋流区相重合,而加利福尼亚寒流区和部分北赤道洋流区正是海温与副高的主要时滞相关区。由此可以认为,在冰-海-气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北极海冰对副热带环流影响的可能途径之一,是通过大洋中的洋流输运影响海温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正>这里拥有360°无死角的海岛美貌,人人在这里都是摄影家。这里"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东南沿岸7个月牙形海湾首尾相连,绵延30多千米……这里是海洋"鲜活"集聚地,嗜鲜如命的吃货们慎入此地。这里处于东海与南海交汇处,闽南渔场的中心,由于上升洋流与下降洋流的搅动,海洋生物极为丰富,近海渔场2.63万平方千米,海洋生  相似文献   

15.
洋流的分布及其成因,既是初中和高中地理教的重点基础知识,又是同学普遍感到疑惑的学习难点,尤其是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成因,不容易搞清楚。让我们从一则报道说起。1990年5月,一艘韩国货轮在日本附近太平洋海域,遇上了恶劣天气,甲板上的一些集装箱被冲天海浪吞没。两年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太平洋岸海滩上,人们先后捡到了数以千计的韩国鞋。这些鞋正是两年前韩国货船  相似文献   

16.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沿岸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海发展起来的较弱和暖的向南流动的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圣诞节前后,因此当地渔民称之为“圣婴”(西班牙语Elnino)。50年代以前,只有当地的渔民对此比较关心,因为暖洋流破坏了生态平衡,海中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而无法繁殖,导致一些鱼类缺乏食物大量死亡,以鱼为生的海洋鸟类也遭厄运,渔民及  相似文献   

17.
闾国年 《海洋科学》1989,13(3):13-20
本文探讨了西北太平洋流系统变化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恢复了距今三万年以来这一地区洋流系統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海洋流场计算的原理出发,简要地分析了海洋流场数值预报方法,并以浅水流场为例介绍了流场数值模拟的过程,讨论了数值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黑潮这支暖洋流,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海洋学者和气象学者的关注.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人研究了黑潮本身的变化以及黑潮变异对天气、气候方面的影响[3-7].  相似文献   

20.
卓冉 《海洋世界》2011,(4):44-45
来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保护管理论者和其他一些保护和考证组织发现,表面上在南印度洋的海豚群体相互之间看上去并不喜欢在一起。但事实上,海豚种群是因为洋流和其他一些看不见的因素彼此之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