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沛林  于海波 《地理科学》2012,(11):1304-1310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汪德根 《地理研究》2013,32(8):1477-1485
古村落是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乡村聚落,选取古村落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来分析中国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分布原因,从而进一步引导中国乡村地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表明:①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主要沿河流分布、多是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塞和文明的发祥地,并形成了3 大集中区、3 大相对集中区和4 大过渡扩散区,孕育了6 个文化区;②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造时间跨度较大,但多集中在唐宋明清4 个朝代,明朝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③ 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禀赋特点、评定标准的局限、依托腹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区域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3.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分异特征,对于协调城镇化与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山市82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城市、城郊、乡村3类城镇化地区,探讨沿城乡梯度古村落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最高(3.69),城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次之(3.66),乡村古村落综合品质最低(3.19),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显著高于乡村。其中,城市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明显高于城郊、乡村,城市、城郊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明显高于乡村;城郊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城市、乡村;生态支撑品质城乡差异不显著。针对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特征给出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至晚清 ,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勃兴鼎盛期和衰落期。徽州古村落鼎盛期的经济基础是徽商 ,在徽商的支持下形成许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村落 ,晚清徽商失势徽州古村落趋于衰落。呈坎、棠樾、宏村和西递 4处典型古村落的发展验证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6.
古村落中的雨洪利用生态智慧:以山西贾泉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雨洪利用和湿地管理的生态智慧,以山西省东南部的贾泉村为例,研究该村明清时期形成的一个村落传统雨洪利用系统。在还原其雨洪收集、蓄积供水、排泄等生态结构的基础上,描述和评价了该系统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同时分析了60多年来该村湿地管理和水利用生态智慧的遗失过程,提出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应充分借鉴传统雨洪利用的生态智慧,为湿地系统的管理和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综合品质提升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关键,对于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山市101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探讨古村落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作为综合评价目标层的生态支撑品质、居住设施品质、经济发展品质、历史文化品质得分分别为4.23、3.50、3.27、2.87,历史文化品质已成为制约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提升的瓶颈因子;古村落综合品质空间梯度变化显著,呈现东北向西南降低的趋势,形成古村落综合品质高(较高)、低(较低)两大明显的异质性区域;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对古村落综合品质影响显著,"城市—乡村"、高速公路和风景区空间梯度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山西省303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历史文献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与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古村落的形成与区域开发进程密切相关,宋代以前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晋南,宋元时期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晋中,明清时期形成的仍以晋中为主但晋北比重明显上升,整个历史时期总体上有由南向北推进的时序。山西古村落具有“聚盆、近水、沿边、偏中南”的空间分布特征,63.70%分布于盆地地区,67.66%分布于距河流10 km的地域,50.50%分布于省界四边的县域,晋中、晋南又分别集中了41.58%和43.89%。山西古村落主要有农耕、商贸、军事、工矿4种类型,农耕型和商贸型的分布由晋南向晋北递减,军事型的分布由晋北向晋南递减,工矿型集中分布于晋南。303个古村落中,46.53%在历史时期发生过转型,转型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转型方式主要是农耕型转商贸型、军事型、工矿型以及军事型转商贸型、农耕型。总之,山西古村落的时空演化揭示了其由晋南向晋北、由平原向山区、由中原向塞外的区域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9.
谭雪兰  安悦  蒋凌霄  谭洁  周国华 《地理科学》2018,38(10):1707-1714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落空间格局(规模、密度、形态)、居住条件(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建筑特色)、居住设施(道路、饮水安全、网络电视开通率等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盆地-丘陵-低山区、发达-欠发达-落后、近郊-远郊-偏远等地貌、经济、区位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由地缘关系、区域联系、区域战略、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属性等方面确定苏州市主要竞合对象.在分析环太湖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沿沪线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后,提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应致力于打造"文化太湖"、借助古村落发展农俗文化、重视主要客源地、建立环太湖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乡村旅游共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地缘关系、区域联系、区域战略、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属性等方面确定苏州市主要竞合对象.在分析环太湖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沿沪线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后,提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应致力于打造"文化太湖"、借助古村落发展农俗文化、重视主要客源地、建立环太湖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乡村旅游共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古村落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该文分析安徽黟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性、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 ,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 ,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设计 ,指出进行旅游开发、实施旅游形象设计工程 ,对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 ,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溯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发展的缩影,透视了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随着城乡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之新型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乡村生活空间在内的乡村空间发生整体性重构,乡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乡村生活空间如何映射和影响乡村发展,是值得多角度探讨的话题。论文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休闲、社交、消费以及公共服务活动的多层次地域综合体,也是乡村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约百年,论文按照中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将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历程分为4个阶段:1949年前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相比于国外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和国内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国内乡村生活研究内容偏向实证,缺乏全面的深度总结和理论构建。新时期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应该构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分别从基础理论、研究主体和多元化研究视角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寻觅辽宁省锦州市街路名称启用、沿革、演变的全过程,便不难发现其中大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各时代的国家性质不同,给锦州的街路名称打上了不同的印记,其中包括浓重的封建王朝色彩,浅淡的资本主义标记,沉痛的殖民地烙印,清晰的新中国特色。浓重的封建王朝色彩。1840年以前,中国是个封建性质的国家,锦州的地名就用有浓重的封建王朝色彩。如:察院胡同、朱御史胡同、协领衙门胡同、天后宫胡同、将相胡同等等。“察院”,唐朝监察御史的官署叫察院。明朝改御史名为都察院。明清各省巡按御史的官署也叫察院。据(奉天通志》记…  相似文献   

15.
胡炜霞  谢迎迎 《干旱区地理》2020,43(6):1603-1611
改革开放 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 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 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乡村大院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 境为例,采用统计分析、ENVI 解译和 GIS 方法对其演化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周边环境空间 演化过程的 3 个时期和先天条件、管理、需求 3 个影响层因素,发现景区周边环境演变机理的根本 性原因是管理层因素,即自主性强、环境宽松的集体体制与目标明确、踏实奋斗的管理人员的共同 作用。这一演化机理对于古村落、乡村民居旅游开发及乡村振兴具有推广意义。其中集体经济体 制使得景区内部以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主体唯一,有利于协调管理,对山西其他乡村大院旅游开发 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并为国家和全球治理提供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16.
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古村落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该文分析安徽黟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性,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设计,指出进行旅游开发,实施旅游形象设计工程,对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展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皖南地区典型的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因素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西递、宏村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种类型;从路径系数来看,案例地研学旅行者的文化认知(0.510)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情感体验(0.340)和审美体验(0.224)次之,学习认知(0.212)位居最后;论文构建的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西递、宏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历史地理     
TU984200701059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in Jiangna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陆希刚∥城市规划学刊.—2006(3).—29~35以空间为线索,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镇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对明清时期江南的地位和城镇特征进行探讨.明清江南为克服生存压力,形成了建立在“斯密型成长”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以及相应的城镇空间分布.江南模式代表了前近代时期常态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城镇具有以下特征:商业职能为主而工业职能薄弱,生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东阳卢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城东,为姜太公后裔雅溪卢氏聚居之地,以至于传有“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卢宅作为东阳明清民居之瑰宝,是江南民居的杰出代表。 东阳卢宅是卢氏家庭聚居的大型宅  相似文献   

20.
古村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特殊旅游地正日益受到关注,古村落旅游也成为旅游的热点;国家从保护、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台了古村落中的精品———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规定。以相关概念和古村落旅游进展为基础,探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吐鲁番地区吐峪沟乡麻扎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以资源评价和旅游定位为前提,结合麻扎村实际提出双村模式旅游保护设想和体验性旅游开发模式。旨在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同时为我国西部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